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风险管理 >> 正文

机关报告会聚焦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12-12-07 18:34:33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谈媛 孙楠
新闻导读: “对于气象预报准确率来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像百米赛跑成绩提高0.1秒一样困难。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主持报告会,副局长宇如聪、矫梅燕,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组长、局党组成员刘实出席报告会。

  “对于气象预报准确率来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像百米赛跑成绩提高0.1秒一样困难。而如果我们在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管理上下功夫,就可以大大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12月5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中国气象局第229期机关学习报告会上,作了一场题为 《气象灾害特点及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实践》的报告。报告围绕主题,总结过去,分析形势,力求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和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要求上积极作为。
    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主持报告会,副局长宇如聪、矫梅燕,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组长、局党组成员刘实出席报告会。
    长达90分钟的报告,郑国光一气呵成,时而旁征博引,各种数据与实例信手拈来;时而妙语连珠,充满睿智的话语引人深思。
    郑国光首先立足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事实和近十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与我国严重水旱灾害频发的时空视角,用一个个气象防灾减灾的经典案例,引出报告的主体部分。随后,他重点结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2011年发布的 《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主要结论,从 “观测到的变化”和 “未来的变化”两方面,借助大量详实、准确的数据和直观、形象的图表,从发生频率、不同自然灾害分布、造成损失、受影响人员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全球及亚洲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对于我国气候及气象灾害特征,也许在座的一些同志还不是很了解,我正好给大家科普一下。”紧接着,郑国光就我国气候类型、降水区域分布和季节分布、冬夏季气温特点、气象灾害分布等方面,作了通俗易懂的讲解,并就干旱、洪涝、台风、高温热浪、冰雹、雷暴、大风、沙尘暴、大雾、霾、太阳活动等气象灾害,透彻分析了不同气象灾害特点以及其造成的损失。
    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部分,郑国光重点回顾了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他强调,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的最突出标志就是将气象防灾减灾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首要任务,探索了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这也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郑国光还围绕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气候、极端事件、灾害风险管理和发展、灾害风险管理方法以及气象部门在降低灾害风险中的地位和责任等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不断探索新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推动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有效提高了气象防灾减灾效益。”郑国光结合生动的实践案例,从气象灾害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降低以及风险的转移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在深刻分析了气象防灾减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之后,郑国光提出了四方面建议。
    一要更加注重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定要站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人民福祉安康的战略高度,采取更广泛和更有效的措施,重视和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降低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化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影响。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把抵御极端灾害风险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
    二要更加注重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气候风险。加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及其变化规律;根据已制定的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政府职责和义务,尽早出台 《气象灾害防御法》;修订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防御标准;提高易发频发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
    三要更加注重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道路,进一步完善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和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和社会管理,推进由气象防灾减灾向综合防灾减灾方向转变,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人才队伍、法规标准化和投入机制的建设,着力提高防御能力和效益。
    四要更加注重提高全民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将依靠科技建立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纳入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并将灾害预防、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科学认识;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学知识、自救互救技能作为中小学校的必要课程,使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培训和演练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与会人员表示,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说理透彻、富有远见,不仅是一场提高业务服务能力的好报告,而且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使人获益匪浅。

上一篇:探索重点税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商业健康险与健康风险管...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