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案例解析 >> 正文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半年舆情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14-03-24 11:49:02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作者:
新闻导读: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在态度倾向上,无论是中央级媒体、财经媒体的报道评论,亦或是网民的意见表达,上海自贸区都收获了积极正面舆论评价。

  原标题:信心逐渐回暖 谨防一哄而上——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半年舆情分析报告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外舆论普遍视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标志性建设。迄今近半年来,舆论对上海自贸区的关注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处于高位。

\

  在态度倾向上,无论是中央级媒体、财经媒体的报道评论,亦或是网民的意见表达,上海自贸区都收获了积极正面舆论评价。
  近半年来,新闻媒体对上海自贸区的信心指数,呈现由低升高的过程。批建伊始信心指数最低,挂牌成立后迅速上升,2013年10月份信心下滑,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回升,到2014年全国两会前后信心升至最高点。
  在国内意义上,自贸区将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提供引擎,它不是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而是“以制度闯关为核心的中国改革收官之举”。

  一、媒体高度关注自贸区

  体对自贸区的态度倾向:86.7%看好
  在众多的媒体报道评论中,86.7%的观点看好上海自贸区的模式和前景。不看好的观点仅占13.3%。不看好者主要原因有三:认为上海自贸区自主改革进而带动整体改革深入进行的可行性较差;认为上海自贸区进行的金融改革、制度改革等存在较大风险;认为迄今为止,上海自贸区所尝试的改革效果不佳,并未真正做到改革创新和开放搞活。
  除上述三个主要的原因外,还有媒体担心上海自贸区的法律可能与中国大陆的现行法律冲突;担心自贸区会加重上海与其它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担心自贸区的风险会外溢至其它区域等。

  媒体报道关于上海自贸区的态度占比

  (图片说明:数据来源人民在线舆情总库,该平台收录了包括新闻网站、报刊电子版等在内的9000家媒体;时间范围为2013.9.1-2014.3;新闻报道样本量采集量为9374篇。)
 

  媒体对自贸区的平均信心指数: 85%以上
  媒体在报道中对上海自贸区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半年内平均信心指数在85%以上。在走势上,呈现批建伊始时信心指数降低,正式挂牌前后信心高涨,满月时信心指数下滑,一系列金融细则出台后信心恢复并回暖的过程。

  批建伊始信心指数最低。201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设上海自贸区,但原定于7月下旬出台的新规则迟迟未能推。多家媒体报道称,来自金融部门的反对声音成为重要原因。有媒体甚至报道称,上海自贸区计划搁浅。此时,舆论的信心指数处于最低谷,负面声音主要集中于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的顾虑和担忧。
  正式获准至挂牌成立时期,信心指数迅速上升,且持续处于高位。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媒体报道多强调了李克强总理在其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力排众议强力推进改革的决心。尔后,信心指数开始回升。

  媒体报道对于上海自贸区信心指数走势

  (图片说明:信心指数=持积极态度的样本量/舆情信息样本总)

  10月,质疑声音集中出现,信心指数大幅下滑。与舆论预期相差较远的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以及实施细则的迟迟未能出台,令舆论开始反思在中国整体的制度环境未出现大的变革之前,以上海自贸区带动全国性的深化改革是否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通过媒体,或在公开的研讨场合,表达了对于高层博弈延缓自贸区改革进程的担忧。这一时期,外企观望态度较为明显,国内部分企业的进驻意愿亦不明晰。尽管商务部出面回应,称上海自贸区开放程度前所未有,但舆论仍认为中国需要的是更加深入的改革和更强力的推进力量,而不是上海一隅的变革。
  11月,舆论信心回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吹响。中央宣布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此后,有关自贸区的消极声音开始回落,舆论在观望中期待改革的推进。
  进入2014年之后,随着上海自贸区一系列改革创新的落地、进驻企业的逐步增加、以及对于周围经济带动作用的显现,舆论对于这块改革试验田的信心指数开始升温。《中国新闻周刊》将2013年影响中国年度政府创新奖颁给了上海自贸区。
  2014年2月,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期待以久的金融细则密集落地,推动信心指数的迅速上升。众多媒体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的前景颇为看好,盛赞上海自贸区确立全球人民币中心地位必将顺理成章,并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拓展的跳板。
  3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罕见地就上海自贸区做了表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不栽盆景,而是种苗圃”的系列讲话,以及商务部“试验很成功”的定调,使得上海自贸区的信心指数攀升至最高点。


  中央媒体力挺上海自贸区

  中央级媒体有关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报道评论

  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开篇,上海自贸区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新一轮改革的缩影”,它的获准成立得到中央级媒体的一致力挺。

  舆论普遍认为,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依靠资源消耗和无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洗礼”,来释放新的增长能量;同时这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财经媒体主张冷思考

  财经媒体有关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报道评论

  势头火热的上海自贸区需要冷思考,需要在改革激流中追求理性,是多数财经媒体的共同看法。

  首先,冷思考强调自贸区探索必须审慎而为,不能冒进。《每日经济新闻》指出,上海自贸区的未来关键得看三方面,其一是管理层能否有效放权;其二是金融开放的尺度最终会有多大;其三是金融安全问题将如何保证。《上海证券报》评价,上海自贸区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实际成果,至少眼下还不能给予过高的预估。因此,对上海自贸区的试验,要给时间,要允许犯错。须知,“自贸区不是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而是以制度闯关为核心的中国改革的收官之举”(《经济参考报》)。
  同时,应该得到遏制和冷却的,还有多地掀起自贸区筹建热的冒进心理。“条件最为成熟的上海尚且小心翼翼,各地更不能盲目一哄而上”(《经济导报》)。《国际金融报》提醒:自贸区贵精不贵多,多了,产业特色模糊,无序竞争加剧,失去了产业集群的职能,最终只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网民较高认同改革深意

民众对自贸区建设的改革深意有较高认同度,其中有42%的网民认为自贸区是中国开放的新高

  度。

  但是,还有部分网民对自贸区半知半解。其中,23%的网民对自贸区建设持谨慎态度,担心“上海会成为中国的经济放血刀口”,9%的网民认为“与普通居民生活距离太远”。
  普通民众对金融、外贸等专业领域重量级的改革动作不甚关心,反而对类似“自贸区网络或不设防火墙”、开放“海淘”业务、解禁游戏机等或能立竿见影的改革政策格外关注,尤其对“自贸区能带给我什么”颇为关心。
  接近基础民生的政策被热捧,影响深远的国计被相对“冷落”,反映了一种“抓小放大”的焦点错位。上海自贸区的前路探索绝非坦途,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不能让公众理解关键节点的意义与艰难,公众对自贸区的期待、对改革的信心,都难免被时间消解。

  说明:抽样范围来自主要新闻网站、博客论坛、微博跟帖;取样言论500条;数据统计的时间范围为2013.9-2014.3。

  三、上海试验自贸区优势最大
  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全国各地也掀起了自贸区申报热潮。据公开材料显示,除去上海以及港澳台,至少已有26个省份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出要申报自贸区。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及申报自贸区,只有贵州、山西和甘肃3省。

  地方掀起申报自贸区热潮,舆论普遍认为这显示出地方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自贸区试验目前只有上海能行。
  上海大学教授张炎夏则认为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上海的地缘优势是一直存在的:上海不仅距日本、韩国、朝鲜、台湾、俄罗斯远东和香港澳门地区是等距离,而且南距广东,北至天津、大连、青岛、烟台、营口也几乎是等距离。更重要地是有一条大河(长江)辐射到内地。”
  1990年初,借着浦东的开发,上海成为了中国举足轻重的经济重地。2010年以后,中央陆续批复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认为:“上海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地位、金融地位、贸易地位息息相关。而且,上海拥有庞大的长三角经济腹地。”
  另有媒体报道认为,上海“保税区”为“自贸区”建设做了良好的铺垫,提供了扎实的经验。2009年11月,上海综合保税区成立,洋山港区、外高桥港区、浦东机场空港及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包括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三港三区”开始联动发展,形成上海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特别是上海市政府的高效管理和国际眼光,上海的法制环境,都在当今中国遥遥领先。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剖析地方申请自贸区热潮时指出,“以前探索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到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这些特殊功能区曾为获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其间太多地使用了特殊的财税、土地优惠措施,许多地方习惯了这种特殊政策,现在仍想抢占先机,图谋‘制度套利’。”
  针对各地纷纷亮出自贸区战略,高调为获批造势的热情,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撰文提醒,必须避免对自贸试验区预期上的“急功近利”。

  四、下半年自贸区舆情风险所在

  继第一个半年内,取得一些为中央和舆论肯定的改革成效后,下一个半年对于上海自贸区而言,任务更加艰巨,舆情风险也更大。主要表现在:
  1.是否能够避免金融等领域存在的风险
  改革难免有一个试错的过程,但对于中央和公众共同期待的上海自贸区而言,一旦出现较大的风险,则会影响舆论的信心和信任,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参与热情,甚至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就认为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风险短期内将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降低成立金融机构的门槛,其二是可能取消对特定离岸金融业务的限制,可能从针对跨国公司的人民币结算和资金服务开始,然后扩大到人民币兑换和跨境投资等,离岸金融业务大举自由化的可能性有限,市场期待的利率(包括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其三可能建立自贸区与区外中国其他地区的通道,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本流动,但流动规模短期内可能高度受限。
  有金融学家即建议,上海自贸区若金融自由化,区内区外双轨制容易造成金融套利,届时将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挑战。建议监管层制订政策时,建立自贸区与境内市场相配套的制度,通过区内区外的协同效应应对潜在金融风险。
 

  2.是否能够如约在下半年形成首批可复制的成果
  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前后,各地申报建设自贸区的激情被迅速点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提出,在推进现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成为“若干之一”,是许多地方的期待。以至于2014年全国省级地方政府两会上,有20多个省、自治区、市都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开表示,将对接、准备或申报“自贸区”列为2014年的工作重点。其中广东、天津等地更是呼声很高。
  关于可复制可推广的具体内容,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曾表示,主要是指上海自贸区目前正在构建的事中事后监管的基本制度。其中包括安全审查机制、反垄断审查机制、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信用管理体系、综合执法体系和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力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中央政府而言,尽快见到成效,是推动进一步改革最重要的力量,因而其期许也最为热切。对于不甚了解改革难度的公众而言,承诺是否兑现,更加重要。
 

  3.政策细则能否得到支持并及时落地
  从2月18日到2月28日,人民银行召开的金融支持自贸区实体经济的连续五场新闻发布会,在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下,将自贸区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举措推向常态化。这成为自贸区近期备受关注的事情,这其中包括第三方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小额外币利率存款上限放开、外汇管理细则、反洗钱细则。
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区开放创新的重中之重,其重点分别是:建立分账核算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推动投融资的汇兑便利;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试点;推动外汇管理改革。
  金融领域的改革风险和难度最大,也为舆论所瞩目。相关细则能否进一步推出,以及能否及时落地,将决定舆论对下一轮改革的信心。
 

  4.上海各政府部门能否达到共识并推进改革落地
  上海市政府及各部门能否突破利益藩篱,达成改革的共识,并团结向前攻艰克难,影响着改革的速度和成效,以及舆论的信心。

上一篇:机构争先海外试水 跨境... 下一篇:【深度透析】债券违约或...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