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顾
6月12日,深圳发展银行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公告称深圳发展银行已完成吸收合并平安银行的所有法律手续,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合并为一家银行。10月24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随着平安银行整合深发展对公银行业务的深入,深发展上海分行高管团队出现集体跳槽。据知情人士透露,原深发展上海分行行长仇卫平、分管对公业务的副行长华向阳、公司银行部总经理甘骏、主管票据与资金拆借业务的金融同业部总经理李子超与贸易融资部总经理戎波,均已离开深发展上海分行,前往刚完成改制的宁波通商银行“创业”。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原深发展上海分行上述5位高管而言,“委身”刚完成改制的宁波通商银行,或许是无奈之举。
据知情人士透露,长期以来,深发展对公业务的强项主要是贸易融资与汽车金融等,一度占据深发展相关对公业务规模的约70%,然而,随着平安银行陆续深入整合深发展,深发展旧部与平安银行发展思路存在某种分歧。
深发展上海分行对公业务原团队的设想是推动汽车金融等特定行业的贸易融资与现金管理业务发展,做大某些特色业务实现精品银行的发展战略。而按照平安银行的规划,其推广小企业批量开发模式,使贸易融资业务的产业链条不断向小微型供货商延伸是未来的发展模式。这意味着深发展原先的贸易融资、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与管理架构将面临变革。
有传言称,深发展上海分行3位核心部门总经理和2位行长级别管理人员的集体离职,让平安集团方面有些担心。记者致电平安银行人士,后者对上述说法不予置评。
除了深发展上海分行5位高管的集体“辞职”,平安银行整合平安信托管理部也遭遇变数。平安集团计划中的将平安信托旗下财富管理公司合并至平安银行个人金融部门,目前未有任何进展。
二、舆情传播分析
据“新财富上市公司舆情监控终端”显示,截止10月24日13点,《深发展上海分行五高管跳槽城商行》被转载27次,新闻热度达到84.03,属高度关注区域,此消息已扩散至整个网络,平安银行应密切重视相关舆情传播。
截止10月24日13点,本事件相关新闻传播量统计如下:平面媒体1篇(《21世纪经济报道》),网络63篇,微博81篇,股吧2篇。新浪网、搜狐网、和讯网、雅虎网等各大网站均有报道。
图1 舆情传播类型分析
微博传播热点:
“21世纪经济报道”新浪官方微博发布 【深发展上海分行五高管跳槽】 知情人士透露,随着平安银行深入整合深发展对公银行业务,深发展上海分行高管团队出现集体跳槽。背后则是平安银行的综合金融平台建设战略与原深发展旧部管理人员存在一定分歧。自今日10点54分发出后,截止13点,被转发98次,评论33次。网友对整合中的文化融合等问题发表评论。
图2 21世纪经济报道新浪官方微博截图
据“新财富上市公司舆情监控终端”显示,此新闻对平安银行今日关注度并未造成影响,平安银行关注度近日持续走低。受之前平安银行定增价格下调、相关业务调整及高层变动的影响,前两日关注度一直偏高。
图3舆情关注度变化
注释:
媒体关注度:反映上市公司受媒体关注的程度。通过计算网络中媒体对主体的报道、媒体重要性等综合得出。媒体关注度仅研究“量”的变化,不考虑情感倾向。得分越高,说明网络中该主体受媒体关注的程度越高。
网民关注度:反映上市公司受网民关注的程度。通过计算网民对主体的讨论热烈程度等综合得出。网民关注度仅研究“量”的变化,不考虑情感倾向。得分越高,说明网络中该主体受网民关注的程度越高。
舆情关注度:综合反映上市公司受关注的程度,通过计算网络中媒体对主体的报道、媒体重要性、网民对主体的讨论热烈程度等综合得出。舆情关注度仅研究“量”的变化,不考虑情感倾向。得分越高,说明网络中该主体受关注程度越高。
三、 平深整合中的各方声音
(一) 企业
平深整合期间,平安银行提出了“不裁员,不降薪,不降级”三不承诺。而近期有媒体质疑深发展员工有降薪情况,且其基本薪酬变成生活保障性工资。
对此,平安银行有关人士回应称,笼统讲原深发展员工薪水高于老平安银行员工不确切,在相对应的不同职位中,老平安银行员工薪水未必低于深发展。至于降薪可能是个别原深发展的业务员有降。目前平安银行新的薪酬计划仍在制订中,总体原则是维持原薪酬水平不变。
而对于公司人员调整带来的系列人事变化,平安集团的回应是,整合以来,平安银行未出现基层员工大量流失情况。从统计数据看,2012年相比2011年,员工流失人数持续下降,2012月度流失人数也逐月下降。
平安银行董事长孙建一——银行要改变原有的坐商经营方式,必须积极主动起来,同时要建立起灵活的激励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需要强大的激励来调动员工激情。
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很多朋友对我说深发展的logo是蓝色海洋,而平安是橙色的火焰,水火很难相容。平安对深发展的整合对面临很多问题,包括行业之间的差异、收购者和被收购者之间的抵触,其中关于文化冲突带来的问题,集团管理层比外界所想的更加重视,可以说是在拿着放大镜看,这些都是有解决办法的。
平安银行某支行行长——“无论是薪酬、绩效考核体制从"双轨制"向"一体化"的转变,还是内部文化的全面融合,整合的阵痛起码会延续到明年初。”
(二) 业内人士
一位股份制银行风险管理部人士表示,做保险起家的平安系,必须建立一套激进而严格的制度来管理庞大的保险销售人员群体,这样的制度帮助平安迅速崛起,但是银行毕竟不同于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而保险则以销售为主导,从基本定位和理念上就存在不同”。
有业内人士称,截止9月末,在A股上市的16家银行中,平安银行位列跌破净资产的银行之列。平安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为“双升”,同时,衡量未来不良趋势的“问题资产”的逾期贷款余额也出现了迅速增长。平安银行面对难看的业绩答卷,能否靠“大换血”带来新的生机还需后续观察。
(三) 网友观点
网友评论中更关注整合后文化融合带来的冲突和相互认可,希望能做到尽量平稳过渡。
@tsinglin:深发展被平安收购及更名为平安银行后,深发展旧部与平安系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决策理念及人事之争。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人欢喜有人忧。昔日中国股市一哥深发展的广告词“只想与你深发展”也已成为回忆。
@心语之吴明珊:应与平安银行购并深发展有关。购并带来管理团队的震荡和变化当属正常情况。购并中公认的难题不是资本的融合、产业的整合而是文化的融合和认同。在中国,购并中往往还夹杂人为的复杂因素。
@专属的石库门: 保险经营文化和银行经营文化的冲突。
@票据老骥:保险文化与银行文化的融合实在是难上加难,平安若不平,不安(跳槽)是必然了。看好宁波通商银行,其招纳贤才如同中国军工业招纳前苏联科技人才一样
@钱钱妹妹:PA的进驻,这是迟早的事!也许年终奖拿后,会有更多的人走!
@日进斗金_融资租赁:哪个行业都是人情行业,没有人员关系就没有业务体现,这就中国的特点,正常!
@奔跑的小白杨:深发展VS.平安整合,各业务与职能条线的头头孰去孰留都是政治PK。“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便宜了其他同行啦~
@otono-nueve:上海深发展的中层也跳的差不多的,平安要按照自己的模式运作银行并不需要以前这群人
@酱油厂董事长:据说理财经理也跳了不少,能走的都走了。
@狗尾续貂V:这个平安银行,不务正业,就知推销保险,还有就是挣快钱,推销高利贷~
@vivian最近脾气差:分歧啥啊,不就是新人来了,旧人挪位呗~!
四、 舆情分析
从去年6月两家银行重组方案获批,至高层轮换,这起中国金融史上最大的银行并购案——轰轰烈烈的“平深恋”在终成正果仪式上的高脚杯里,除了喜庆似乎还有些许泪水,难免有人会眷顾深发展,而在平安银行的“红盖头”下,深发展也难免延伸了些许的拘谨。
平深整合的讨论,由来已久。整合期间,平安银行深度整合深发展业务,人事变动、薪酬话题等新闻经常见诸多家媒体。而针对此事,网络媒体多为转发,未见过多深度评论,股吧中对此也讨论较少。微博网友中,多数不看好深发展和平安整合后团队的稳定性。主帅更换已经尘埃落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和方向也基本确定,过程中,业务、资本和产业的融合都不及文化的融合和认同的难度,这些都是整合后平安银行必须要面对的阵痛。
业务的整合过程中,人员对于待遇、薪酬的担忧和考虑本也无可非议,在“人人自媒体”的时代,个体也能成为新闻发声的出口。微博会迅速点燃一个话题的讨论进而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平安银行应做好更多整合过程中的细节工作,同时避免个别媒体利用过程中的某些正常现象恶意炒作话题来吸引眼球。对于媒体的适当质疑可持保留态度,避免把话题的讨论范围过度放大。今日,此人事变动新闻未对平安银行的股价产生波动,平安银行今日早盘开盘价为13.27,截至午间收盘,上涨0.6%。对于“平深恋”的后续动态,我们还将持续关注。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