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贸易融资 >> 正文

国务院紧急出台八大措施促进外贸稳增长

发布时间:2012-09-13 21:45:30  来源:新华社  
新闻导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商业银行努力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贸易融资,增加对符合条件出口企业的贷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总体较去年同期明显放缓,特别是7月份后,出口增速急剧回落。部分外贸企业订单不足,利润空间压缩,经营面临困难。

  进口7个月来首现负增长 外贸增长10%目标堪忧

  《经济参考》报道,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进出口数据加剧了市场对内外需双双放缓的担忧。数据显示,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292.9亿美元,同比微增0.2%;出口增幅从7月的1%略微扩大至2.7%;进口增幅则从7月的4.7%下滑至-2.6%,为七个月来首次负增长,如果扣除今年1月(春节因素),则为2009年10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受进口下滑影响,8月顺差进一步扩大至266.7亿美元。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4976.2亿美元,增长6.2%。其中,出口13091.1亿美元,增长7.1%;进口11885.1亿美元,增长5.1%;贸易顺差1206亿美元,扩大31.8%。

  今年以来,我国单月进出口数据波动较大。事实上,扣除春节因素,从去年四季度以来,进出口一直延续增速下滑的态势。今年5月、6月,进口和出口增速反弹至两位数,7月又再度回落,出口仅增长1%,为半年来最低。“今年5月和6月的反弹,使得业内不少人士认为全年外贸将逐步企稳,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但7月的数据却大幅回落至低位,这使得8月的外贸数据成为一个重要观察窗口。现在看来,8月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回暖是短期季节因素,放缓则是常态。”一位业内人士说。

  从出口看,虽然同比增速较7月有所扩大,但依然处于低位,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没有明显好转。业内普遍分析,短期内外需难有起色,出口增速将维持低位。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副主任李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最主要的挑战是外部需求不振,欧元区仍陷在债务危机泥潭之中,美国经济走走停停,新兴经济体也受到影响。

  这几个月我国出口一直在持续回落,从数据上看一次比一次更低一些,未来几个月也难看到明显好转的迹象。

  究其原因,国内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是一方面因素,但从根本上说,主要原因还是外部有效需求的不断萎缩。

  必须看到,尽管遇到重大困难,但是在当前国内投资放缓、居民消费短期内难以独自支撑大局的背景下,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进出口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肩负着重任,不能轻言放弃。

  传统上,寄望于圣诞、新年等节日消费对市场的提振效果,未来几个月是外贸企业接单的高峰期,也是实现我国全年外贸进出口10%左右增长目标的关键时期。

  业内人士认为,此时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若干意见》恰逢其时,出台的八项具体政策措施涵盖了外贸企业最关心的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等方面,如能尽快落实到位,将对下一步外贸发展起到提振作用。

  具体而言,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融资规模,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资金流压力;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特别注意加强对小微企业提供信用保险服务,是有针对性地“瞄准”了当前一些小微企业因惧怕市场风险而有单不敢接的现象;降低通关成本,是针对外贸企业利润快速下滑的情况,旨在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妥善应对贸易摩擦,依法实施进口贸易救济,是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背景下,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为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需要。此外,积极扩大进口,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以及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也都是外贸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伟文认为,外需市场“蛋糕”变小是客观事实,但外部环境不好不等于出口不好,关键还是看我们怎样应对。贸易便利化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问题,但可以给企业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增强他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外贸发展中仍有亮点。今年前8个月,我国与新兴市场贸易保持较快增长,与俄罗斯和巴西的双边贸易总值分别为584.1亿美元和574.1亿美元,分别增长14.9%和6.3%。同期,我国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的贸易也增长了7.7%。这证明,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多元市场等方式,努力适应市场变化,在危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中,全球贸易的全面复苏有待时日,我国外贸增长放缓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可能不是短期现象,有关部门和企业都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将市场的压力化为成长的动力,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我国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进程。

  为支持发展对外贸易,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准确及时退税。

  (二)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商业银行努力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贸易融资,增加对符合条件出口企业的贷款。

  (三)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特别注意发展对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险。扩大短期险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认真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

  (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审批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在保障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适用范围放宽至部分B类企业。进一步调减法定检验检疫目录。免收2012年四季度所有法定检验检疫物出入境检验检疫费,2013年起执行降低后的检验检疫收费标准。

  (五)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我出口企业合法权益。依法实施进口贸易救济,保护国内产业安全。鼓励企业用好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和已生效的自贸协定。

  (六)积极扩大进口,重点增加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贸易平衡。

  (七)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支持企业开拓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

  (八)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动边境省区发展对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政策落实,加强对外贸形势的监测研判,及时做好对企业的服务。

  为什么要稳定出口

  《中国青年报》报道,出口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正因如此,出口形势的深刻变化,势必会对经济社会造成深远影响。考察今年以来出口形势的变化,突出呈现出五方面的特征:

  一是总体增速回落明显,前7个月累计仅为7.8%,不仅大幅低于去年同期的23.4%,也低于年初10%左右的预定目标;二是月度增速波动巨大,从1月的负增长,到2月快速提高至18.3%,到4月又回落至4.9%,随后的5月和6月又快速回升至两位数水平,而在7月又降至1%;三是对发达经济体出口中,对美国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对美出口金额占到美日欧总额的42%以上,而两年前这一数值仅为37%左右,对美依赖度的加深以及美国大选年的特殊时点,使得今年以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四是对新兴经济体出口趋于分化,对俄罗斯、东盟等出口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但对巴西、韩国等出口增速降至个位数区间,甚至出现负增长,造成我国出口由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困境;五是东部沿海出口大省出口增速下滑更为明显,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出口同比增速较上年下滑幅度基本在20个百分点以上,低增长态势非常明显。

  上述五方面的特征,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出口增速低、波动大、依赖增加、后劲不足,逐渐由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困境,迫切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

  离不开政府的促进措施

  短期来看,要改善外贸环境、稳定出口增速,政府适度的鼓励政策和贸易促进措施必不可少。具体来看:

  一是要适当增加对外贸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缓解外贸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虽然今年财政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显著下降,但仍高于经济增速,对外贸行业和企业仍有一定的结构性减税空间,财政政策有必要更加积极作为。

  二是要加大对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的保障力度。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甚至出现贬值压力,这对于出口行业形成一定利好,但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也意味着企业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如果应对不足,可能会显著压缩企业盈利空间,为此一方面要求企业主动提高外汇风险应对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借鉴德国等经验,加强对企业的汇率保险服务,对汇率波幅超过一定程度的损失给予补偿。

  三是增加对企业的出口信用支持,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目前我国主要出口市场中,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占比都在17%左右,对日本出口占比7%左右,美日欧三者合计超过40%,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这种结构造成我国出口极易受到外围经济波动的影响,且容易招致外贸摩擦。正因如此,一定要坚定实施出口分散化策略,不断拓展出口市场,尤其是扩大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而这就需要国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出口信用支持。

  四是增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从现阶段来看,在国有企业出口显著下滑、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优势逐渐消失导致出口显著放缓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成为稳定我国外贸出口最能倚重的主体。因此,当前政府的重要工作就是要继续优化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在税费、融资、用工、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提供便利,进一步发挥其在稳定外贸方面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

  转型升级是根本

  长期而言,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上的传统外贸势必要走转型升级之路。这是长期保持外贸竞争力的根本,也是我国外贸发展必须要走的可行之路。

  德国和日本的外贸发展历程已清楚表明,建立在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上的外贸体系,即使在面对本币升值、劳动力和原材料上升、发达市场萎缩等挑战时,也可以保持竞争优势。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没有哪一个经济体能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我国也不例。企业转型升级可能会给贸出口带来一定“阵痛”,但只要节奏把握较好且策略得当,则可以尽可能地缩短这一历程。

  一方面,要利用现阶段我国就业总量压力逐渐缓解的有利时期,加快推进外贸产业转型步伐,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另一方面,要利用国家较为丰富的财政实力,加大对产业研究发展的扶持,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步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单纯从劳动力成本看,中西部地区仅落后东部地区5年左右,因此,要摒弃简单地、平移式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做法,在产业转移进程中必然要辅以调整升级的策略,否则只不过是将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延迟而已,很快又将爆发。

分享到:
上一篇:国务院八项政策措施援手... 下一篇:策略周报:与在港银行业对...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