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情况(分析)
对于当前内控规范体系实施存在的障碍,调查表明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熟悉内部控制的专业技术人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存在难度等。见表8。
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这一问题,能够明确提出缺陷标准的企业只有47家,占总数的5.8%,大部分企业未明确回答缺陷标准。在回答较好的当中仍以财务缺陷为主,且相对清晰,其他标准均为定性判断角度,显示在缺陷标准认定环节,国内企业仍需加强。
有关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因素:通过对财务的影响及错报情况来确定。例如:资产总额潜在错漏大于资产总额的0.5%或1100万元且小于资产总额的1%或2200万元。收入潜在错漏大于收入总额的0.5或330万元且小于收入总额的1%或660万元费用及支出潜在错漏大于费用及支出总额的0.5%或230万元且小于费用及支出总额的1%或460万元。(2)风险因素:通过风险评价进行判定。例如,通过对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结合风险影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形成风险矩阵,将因风险因素形成的高、中、低影响与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进行链接,制定内控风险评估标准。(3)目标偏移度:从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例如对存在问题不采取行动、有一定的可能性导致较大范围的目标偏离,认定为重要缺陷。
上面的调查显示出,中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建设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强化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制度建设,同时也显示出政府监管部门对于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在监督方面的重视。但是,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要满足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企业更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真正地意识到内控的建设和实施是企业风险控制目前最有效的举措,通过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和实施提升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解除无望、中国经济增长缓慢、企业经营困难重重、企业腐败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企业风险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