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企融资租赁“生死劫”作为能将产业经济和金融完美对接的纽带和桥梁,
融资租赁这一行业始终在被看好和被期待,
如果说在其发展道路上有什么阻碍,并将在未来持续制约着它的前进,
那么一定是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投机心态,以及尚未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文
《法人》记者
王磊磊
陈玉峰融资租赁是天使还是恶魔?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江苏南通两家金牌企业——南通惠港造船有限公司和启东市南方润滑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围绕着一场是租赁还是借贷的争议,他们扮演了不同程度的受害者:曾经作为南通造船业风向标,现已进入破产重组程序、身背巨额债务的惠港造船,在这场争议中雪上加霜;欣欣向荣正驶入发展快车道的南方润滑,也因担保了一纸“假租赁真放贷”合同,而凭空背负了上千万的债务。
让人感叹的是,作为这场争议的始作俑者,江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却一直在标榜着自己“中小企业拯救者”的身份。事实也确是如此,以江苏金融租赁公司为一员的整个融资租赁行业,在将产业经济和金融完美对接方面,做出了弥足珍贵的贡献和探索。作为新兴的桥梁和纽带,这一行业被看好也被期待,如果说在其发展道路上仍有什么阻碍,并将在未来持续制约着它的前进,那么一定是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投机心态,以及尚未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
破产牵出融资租赁旧账
尽管已经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但南通惠港造船曾经的殊荣和光辉却依然被当地人耳熟能详。2001年,惠港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惠忠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启东拆船厂,重新组建了惠港造船。通过各地收购旧船,拆卖钢材和组件的方式,惠港造船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并开始大笔投资引进设备,拓展生产规模。
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利好,和世界海运市场的繁荣,仅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惠港造船便一跃成为南通当地最具规模的民营造船厂。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伴随经济危机的到来,航运市场和造船业大幅度萎缩。彼时的惠港造船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逆势抄底,2008年之后,惠港造船斥巨资投入生产设备并大面积购置土地以及相关配套的设施建设。
在一连串的扩张中,惠港的资金链条变得异常紧张,先后欠下巨额的银行贷款和公司借款,其中包括六家银行和将近400个债权人,总额高达22个亿。2011年年底,惠港造船无以为继,被迫宣布破产,之后公司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相比于惠港造船22亿元的巨债,2013年在南京中院一审宣判的一起标的额为1500余万的租金债权案件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与其他债权不同,不仅案件原告方系江苏省颇具名气的金融租赁公司,且该案件将南通当地另一金牌企业启东南方润滑一起“拖下了水”。
按照惠港造船法人代表张惠忠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的描述,2009年年底至2010年,正值惠港造船大手笔抄底的时期,“按照最开始的设想,公司还打算引入龙门吊等生产设备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充,但当时公司的资金已经非常紧张,后来有朋友推荐,可以考虑以融资租赁的方式进行扩张,经介绍结识了江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据张惠忠回忆,在和江苏金融租赁接触的过程中,双方又从金融租赁将谈判方向转为了借贷,“对于当时的惠港造船而言,资金的需求显然比引进设备的需求更为强烈,经过商谈,江苏金融租赁同意借款3080万元,但前提是我必须先支付1080万,且合同要按照江苏金融租赁提供的融资租赁合同来签。”
2010年5月,(双方又签署了苏租(2010)租赁字第209号《融资租赁协议》),同日,(双方签署了苏租(2010)买卖字第209号《租赁设备委托购买协议》)。根据两份协议约定,租赁公司委托惠港造船购买一台400T造船门式起重机给惠港造船使用,惠港造船按约向租赁公司偿还租赁共37期(每月为一期,除去第一笔1080万,每期偿还约66万元,共支付3年),计3481.2万元。
此外,张惠忠告诉《法人》记者,除去上述两份协议,江苏金融租赁要求惠港造船为该笔“融资租赁”提供担保方,并签署担保合同。“后来我们找到了南方润滑,并签署了《保证合同》。”
对此,南方润滑董事长张超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惠港造船当时的说法是,就好像是房贷,设备的产权归金融租赁公司,所以没有任何风险,只是走个程序而已。所以南方润滑才同意了在《保证合同》上签字盖章。”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仅仅支付了一年多“租金”,惠港造船资金链出现问题,无法继续支付,后江苏金融租赁一纸诉状将惠港造船和南方润滑诉至法庭,要求惠港造船偿还所欠租赁,南方润滑负连带担保责任。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