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记者 腾晓萌
我问一家基金子公司的总经理说,听说最近监管层查你们查得很严?
他很诧异地说,没有啊,就是例行检查、来公司交流,没有特别针对我们某一项业务或者某一家公司的。
如你所知,基金子公司已经被视为金融监管中最可怕的黑洞:作为一个类信托业务,其监管部门完全没有任何相关监管经验。
通道、票据、资金池、政信、夹层,这些词语,在证监会过去的历史上,均闻所未闻。
基金子公司成为“神器”的关键一步,是证监会在2012年颁布实施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
最初,证监会希望能够通过子公司的形式,解决基金公司民怨沸腾的股权激励问题。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出台的规定竟然夹带私货。
据说,在讨论基金公司子公司的过程中,不少公司高管赴证监会游说,希望能够放开投资范围。这里面,包括一些当时已经悄悄涉足相关业务的大公司。
最终,证监会在文件中描述子公司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时写道,其投资范围包括:未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
刚开始时,基金们尚且观望遮掩。随后,一些公司通过子公司实现股权激励、引入资本、扩张规模。证监会领导依然持鼓励态度,甚至公开表扬了几家通道业务为主、规模扩张较快的基金公司。
最终就是如你现在看到的这样。每一个人都告诉你,基金子公司接下了全市场最烂的项目,甚至已经出现子公司项目终止、不能成立的案例。但监管部门依然手足无措。
可以想见,在更多的非金融资本像阿里巴巴一样进入基金行业之后,基金子公司如要避免沦为某个特定股东的融资通道,几乎只能依靠从业人员的良知。
在开放的大旗下,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们正在面临一轮又一轮的考验。
9月27日,建行和浦发率先宣布,自己首批获准设立自贸区分行。其他一些银行也陆续向媒体透露,自己也在首批之中。
一位朋友直接发给我他们自贸区分行的照片,其前台处已经从“XX支行”字样改为“自贸区分行XX支行”,往来的领导们喜上眉梢。
但最后的事实证明,自贸区是今年金融业最大的一场空欢喜。讨论中的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根本就没有出现。挂牌当天,一行三会领导无一到场,基本也说明了金融高层对此的态度。
据说,自贸区金融改革系列措施推迟的原因,是因为监管部门还没有做好足够准备。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对我说,如果金融要继续开放,一行三会合并就应该重提,否则难以完成混业监管。
市场,不能走得比监管快太多。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