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资本市场 >> 正文

期市创新驶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12-11-30 22:06:48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李茜
新闻导读:随着期市创新力度加大、新品种上市步伐加快,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并参与期货衍生品交易。张思宁认为,现阶段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比例和参与程度还很低,与我国实体经济规模不相称,影响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随着期市创新力度加大、新品种上市步伐加快,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并参与期货衍生品交易。11月22日,由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上海市上市公司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在沪召开。来自银行、证券、基金、私募等金融机构怀着强烈的兴趣聚焦期市的下一步变迁,而期市也期盼着有更多机构投资者入市,推动市场迈向成熟化,并充分发挥市场功能

  期市机构投资者仅占2.76%

  一直以来,机构投资者都是期货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对于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维护期货市场本质以及推动期货市场国际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境外成熟期货市场均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美国、日本、欧洲期货市场都是典型的机构投资者市场。这些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占比持续下降,机构投资者占据绝对优势,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国外金融期货市场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交易量占到80%以上,在外汇交易中机构投资者占比更高。

  然而,机构投资者在国内期市所占的比例却十分微小。根据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数据,截至2012年10月末,期货市场70.85万个有效客户中机构客户为1.96万户,仅占客户总量的2.76%,其持仓量不到市场持仓总量的4成,前10个月的交易量和交易额都低于市场占比10%。

  在上海证监局局长张思宁看来,上述情况表明,国内众多有风险管理需求的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还远未进入期货市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构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期货市场依然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近些年来监管层在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市上,花了不少气力。比如说,在股指期货方面,证监会单独或推动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的指引》等规定。在政策的推动下,部分金融公司的确逐步参与了股指期货交易,并逐渐成为推动期指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与整个市场的规模相比,这部分尝试尚未形成明显的趋势。

  张思宁认为,现阶段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比例和参与程度还很低,与我国实体经济规模不相称,影响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作为机构投资者来讲,具有投资管理专业化、投资结构组合化、投资行为规范化的特点,在研究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投资理念等方面比中小投资者更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成为多数成熟市场的主导力量。”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在当天的论坛上表示,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成熟理性的投资者队伍是期货市场功能作用发挥的重要基础,特别是每当全球性、区域性以及行业风险出现后,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在利用这个市场规避和减缓风险。

  根据世界调基协会的研究报告,在全球500强中有94%的公司有效地利用了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这些公司分布在全球26个国家,从宇航业到办公电子设备批发,涉及行业十分广泛,美国更是在500强的企业当中100%利用这一市场进行风险管理。

  “目前,中国期货市场上仍然是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众多应该利用这个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实体企业、金融机构还没有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刘志超指出,目前国内有11000多家金融机构,其中参与期市的仅是少数。究其原因,除了金融机构因不熟悉期货运作规律、缺乏专业人才产生“畏难”情绪外,期市自身的不完善是主要障碍。“这里既有企业经营理念和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政策环境市场品种单一、产品结构不丰富等原因,还有作为中介机构的期货公司,本身金融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难以满足各类不同投资者需求的客观因素。”

  “期指”助力机构规避风险

  10月23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正式允许保险资金进入股指期货市场。而在此之前,证券、基金、信托等机构已相继获批进入。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张慎锋在年会上表示,2011年至今,证券公司新发行的可投资股指期货的资产管理产品,平均回报率显著高于同期发行的不能参与股指期货的产品。截至目前,已有60多家证券公司、25家基金公司、3家信托公司以及各类机构管理的200多只理财产品参与了股指期货、套保套利等交易。

  张慎峰指出,股指期货的顺利上市和平稳运行完善了市场运行机制,不但为机构提供了有效的避险工具,促进了投资经营效果的稳定,而且坚定了投资者长期持股的信心,改善了股市的运行质量。

  据了解,股指期货上市后,机构投资者通过套期保值规避股市下跌风险,实现了机构保值避险、敢于稳定持股、股市波动缓解等积极效果。例如今年1至7月,参与股指期货规模较大的5家主要机构净买入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持续增加,部分机构蓝筹股持有比例从20%增加到80%。以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广发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为代表的客户套期保值交易平稳、有序,且实现了较好的避险保值效果。

  华宝信托董事长郑安国也介绍,目前共有8家信托公司拿到股指期货的参与牌照,其中有4家已发行产品,市场上共有产品35只。华宝信托累计发行10多只相关产品,每只产品的规模在12亿至13亿元。

  不过,尽管机构投资者与期货公司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在困扰着这种合作向纵深发展。

  有期货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和期货公司谈合作的多是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前者更关注期货公司可带来的大客户,而非期货公司提供的投资咨询业务;后者却受限于现有的规定,不能设计更为投资者青睐的结构化产品,使得合作无法更进一步。

  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比如说,保险资金对风险控制的要求远高于其他机构,对期货公司在软硬件上的对接能力要求更为严格,需要期货投资与股票投资策略相配合,而这个要求对很多期货公司来说尚无法实现。

  这种磨合仅仅是机构投资者在股指期货上对期货公司的要求,在工业品期货与农产品期货上还存在已上市品种与产业链套保不匹配等问题。对此,刘志超提出,期货公司应加强创新、练好内功,更好的满足机构投资者需求。

  首先,作为中介机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期货公司要坚定不移地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宗旨,花力气、下决心,培育优质的机构客户。尽管初期投入大、回报低,但是一旦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公司的专业优势就会逐渐凸显出来。在这方面主要是信息优势、资源配置能力、品牌效应都会进一步促使中介机构在经纪、咨询、资管等业务方面的发展,从而体现中介机构的专业价值。

  其次,要注意培育产业链上的客户。期货公司服务产业客户必须要具有战略眼光,着力培养了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经营细节方面的研发团队,贴近客户,善于发现客户不同的需求,不断创造差异化的客户服务模式,在信息咨询、套保方案、风险管理、制度设计、实物交割、资金管理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产业链上的客户合理规避现货风险敞口带来的风险。

  最后,要充分利用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从现阶段来看,中介机构的股东主要是分为重点公司、现货公司和大型实体企业等几种类型,期货公司应该挖掘股东的优势资源,利用其资本实力雄厚、客户资源广泛、金融网点众多、现货经验丰富、融资能力强大等优势大力发展集团内外的机构客户。并充分利用集团化经营的优势,将金融风险融入到集团为客户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中,为金融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客户提供不同层次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和支持。“当然,我们众多的中小公司也可以利用好自己易调配、灵活多变、有利于创新的特点,提供一些符合自己期货公司的个性化服务。”刘志超指出。

  “创新”服务成期货公司共识

  今年的年会上,创新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在“期货公司创新服务论坛”的圆桌讨论中,多位期货公司负责人诠释了自己心中的期货创新,以及未来发展的轮廓。

  新湖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胜认为,期货业务创新的核心在于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自于产业的需求,来自于资本市场的需求,将引导期货市场发展的方向。同时,投资者结构转变的需求,也将不断推动期货市场主体的创新。而真正的机构投资者逐步进入市场,不仅能够改变市场格局,还能解决企业在参与套保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期货行业的创新不是我们自身的需求,而是实体经济或者金融产业对我们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永安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建军表示,我国实体经济、金融业以及股票市场面临的问题不是市场本身的问题,必须要通过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来解决。“风险是永远存在的,国民经济也是永远波动的,要通过衍生品创新分散风险,才能让国民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中粮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辉则认为,期货创新的关键在于个性化的产品设计。他表示,期货公司现在的业务包括通道服务、咨询业务和风险管理方案设计、机构投资者的培养和培训,同时即将开展资管业务,每家公司都可以在这些业务中寻找不同的着力点,发挥自身优势,推出特色产品。

  “通过子公司与客户合作,为客户管理风险,将是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管理模式。”黄辉指出,国内市场上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实际上是没有政策支持的,同时国内的投资银行好像还没有设计出产品来帮企业解决风险管理问题,只有期货公司作为中介机构想这么做。不过,由于政策上的限制,期货公司现在只能做通道业务,而通过子公司合作,则能加深客户对方案的信任度,实现子公司与客户的共赢。

  中证期货有限公司执行副董事长袁小文认为,创新需要一个允许试错、给予试错机会的环境。同时,她也指出,“真正的行业创新来自交易所”。交易所不单在品种创新方面要尽快推出很多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同时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必须是领头的。也即是说,交易所要从体制和机制两方面进行彻底改造。

  海通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凌认为,创新就是做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做别人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要想完成创新使命,对于期货公司来说,最核心的是人才,最关键的是技术。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再多的创新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如果没有先进的安全系统,再好的业务也不能做到领先的程度。因此,人才的培养和孵化将是行业创新必须不断努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量的客户有避险需求,却不去做风险对冲,不去做风险管理,是因为他们不熟悉这个市场,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徐凌说,目前我国衍生品市场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但是我相信在中国这片土壤当中从来不缺乏人才,只是缺乏制度和机制,假以时日,中国一定会有全球最顶尖级的对冲基金出来,最顶尖级的基金经理出来。”

  财富管理多元化推动机构“入市”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第三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前来,这一方面有监管层放松限制、政策推动的影响,但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类金融机构需要利用期货这一工具,为投资者更好的配置财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兴财富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成善栋表示,首先是财富管理需求偏好日益复杂。投资者风险偏好越来越偏重于中性和稳健,目前国内70%的投资者倾向于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获得中等收益。除了追求财富增值外,追求高质量生活、财富安全、财富继承和子女教育等偏好开始上升。产品和服务偏好方面,组合更加多元化,特别是横跨货币、资本、房地产、贵金属、衍生品、艺术品、私募股权等市场综合理财方案备受市场欢迎。

  其次是财富组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富组合中房地产占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另类投资则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今年另类投资占比上升到了8%,其中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结构性产品的增速回升的速度很快,结构性产品在过去两年增长率已经高达160%。

  “从我们的客户网需求反馈情况来看,目前投资者对于风险转移类的新型产品,上市公司对于市值管理类的产品,保险公司对于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类的产品都有大量的需求。”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表示,结构性产品为财富管理市场带来了更丰富的产品,改变了财富管理市场产品单一的局面。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后有了结构性的产品作为补充,财富管理机构可以顺应不同的市场需求,满足不同客户的风险收益以及流动性的偏好,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产品。

  “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感到传统的存贷业务实际上已经走到尽头了,如何寻找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已经成为业内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成善栋表示,如何加强与机构投资者合作,如何加强与期货业务的合作,大力在衍生品市场方面做出一些探索,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成善栋表示。今年以来整个衍生品市场步入了创新发展的轨道,国债期货、原油期货以及期权业务等也将问世,这将进一步拓展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在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领域,衍生品工具将被广泛使用,并成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创利需求,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内涵、控制避险以及业务发展的重要工具。

  “对于高净值客户,可以利用衍生品市场实现个性化服务,结构性衍生品所蕴含的灵活性将被广泛地运用,这将极大地充实我们私人银行的产品线,比如国内期权业务推出以后可以利用期权交易独特的损益结构构建出更为个性化的结构性产品。”成善栋表示,利用衍生品市场还可以完善中高端客户的资源配置,利用贵金属衍生品特质,通过组合投资理念以及整合现货期货市场资源研发一些中性的、杠杆适中的、专属性的贵金属衍生品理财产品。针对普通客户,可以利用衍生品资产组合构建一些低风险的、但收益区间以及产品期限更为灵活的理财产品。

  徐浩明表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诞生以前,在缺乏对冲机制以及其它金融工具的情况下,证券公司的经营呈现出了同质化典型特征,盈利主要归因于对资源和牌照的占有。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整个证券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证券公司开始逐步熟练地运用股指期货作为套保、套利、对冲的工具,以风险中性对冲为表现形式的策略交易在证券公司整个收入结构当中的占比在逐年上升。

  “期货市场将推动证券公司从以通道收费为核心的业务模式向财富管理业务进行转型。”徐浩明表示,期货业务为财富管理市场带来了更丰富的结构性产品和CTA等产品,期货类的业务能够以风险管理的职能帮助客户,尤其是保险资金、上市公司等机构客户,实现风险管理、风险缓释、市值管理等多种降低组合风险的功能。

  “目前在证券公司当中,机构经纪业务已经发展较快,将来会取代零售经纪业务,成为券商经纪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这需要证券公司在期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机构客户为核心的一种财务规划和资产配置的服务模式。”徐浩明说。

  链接

  机构投资者热盼国内期权时代到来

  第三届期货机构投资者年会上,一场题为“中国期权时代展望”的圆桌论坛吸引了来自基金、券商、期货等各领域专业人士,他们就国内期权市场建立的重要性、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期权虽有风险,但它的特点却也是非常鲜明,就是无可替代。”在圆桌论坛的主旨发言中,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东升如是说。他表示,期权的市场功能很多,除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风险对冲工具之外,机构投资者还能利用期权进行多样化的策略设计,实现更多的产品创新。同时,期权的推出也有助于提高对应现货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结构。

  自上世纪后半叶期权问世以来,短短几十年间全球期权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全球期权交易总量长期领先期货交易总量。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当前国内期货市场由量到质的转变过程中,期权产品的推出将增强期货市场的创新能力。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推出期权产品可以更深层地将市场收益和风险划分出来,对于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结构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海通创新证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申林表示,未来期权产品推出后,券商将会在此基础上为各类客户提供完善的交易、投资和风险评估平台,同时利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协助客户转移对冲风险。此外,在现货、期货和期权三者融合之后,未来金融市场中的套保套利空间会越来越大,投资者可以更好地管控风险,同时市场的产品定价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尽管当前国内交易所尚未有期权产品面世,但是已经有不少机构投资者在进行类“期权”产品的研发和使用。陈东升就表示,目前市场中广泛应用的股票与类股权证间套利、股票与可转换债券间的套利,都可以被看作是此类产品。

  鉴于机构投资者对于国内期权市场的热切期待,交易所也给予了正面回应。上海期货交易所创新部高级总监范文韬表示,国内期权产品的推出要考虑多方因素,要把借鉴国外市场经验与国内市场特点结合起来。上期所也一直在推进期权品种研究,目前相关期权产品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此前交易所内部搞过多次测试,下一阶段上期所会考虑相关市场参与者进行外部测试。他表示,交易所推出期权产品时也要紧紧围绕“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目标,希望最终推出的期权产品是风险可控、有较强操作性、为市场投资者所接受且与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品。

  在被问及国内交易所何时推出期权产品时,交易所人士表示,期权推出没有具体时间表。不过从期权市场培育建立角度来说,前期工作准备得越充分越扎实,距离期权面世的时间也就越短。此外,针对市场关注的期权做市商问题,交易所参会人士也表示,从既往经验看,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期权市场的发展,但是做市商并不是期权推出的必要条件。当然,在期权上市之后,会综合考虑市场整体表现,交易所会对相关制度设计进行交流调整。

上一篇:市场估值调整基本到位 下一篇:深交所宋丽萍:资本市场...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