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资产管理 >> 正文

信托业频发"兑付门" 影子银行被指"异化"资产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14-02-17 17:22: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新闻导读:“‘刚性兑付’一定程度延长了影子银行商业模式的寿命,但结果仍不可逆。”如果退回到利率市场化之初,打破“刚性兑付”一定相对容易,因为影子银行体系投资的观念尚未形成。

  吴庆斌强调,一旦“刚性兑付”打破,投资者信心很可能会发生崩溃,公司信誉倒塌、客户大量流失是十分可能的结果,这种机会成本对于任何一家公司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相信很难有敢于这样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

  “监管部门的取向也将影响事态的发展。‘刚性兑付’如果打破,可以说对于整个市场不啻晴天霹雳,将严重地影响到市场中的投资者的预期,其影响可能遍布全行业,监管部门是否允许这种情形的出现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毕竟其底线是不能发生区域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吴庆斌说。

  投资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如发生兑付事件,波及过多的小额投资人往往会产生较大的社会负面效应甚至产生一定的社会稳定问题,这也将对金融中介、监管部门的决策造成影响。

  此外,地方政府对于地方经济的考虑也将产生影响。当发生“刚性兑付”危机时,若地方政府选择任其发生,那么整个地区的信誉、投资者信心、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都将受到影响,地方政府往往会动用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为出问题的资产进行补贴或增值。

  吴庆斌提到,宏观调控部门对于形势的判断将影响整个进程,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已经相当庞大,“大而不倒”是宏观调控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兑付事件是否会产生“蝴蝶效应”,导致对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冲击很难判断清楚。

  当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比值约为5,一旦影子银行体系遭到冲击导致直接融资规模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当前我国直接融资规模20万亿计,将会造成0.2万亿的新增GDP减少,简单估计将对真实GDP新增规模造成约8个百分点的下行压力。宏观调控部门能否容忍这种潜在的巨大风险而不加干预,将会影响到市场预期和各主要参与方的表现。

  “在当前的体系下破解‘刚性兑付’实是处处掣肘,各相关部门、中介、投资者均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却面对‘刚性兑付’打破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寻根溯源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即转变影子银行体系的商业模式。”吴庆斌强调。

  记者手记

  无处不在的影子银行业务

  “影子银行听起来好像离你很远,其实无处不在。”中泰信托董事长吴庆斌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举例,我国的主流金融业务中如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子公司、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与第三方担保等,均有某些组成部分牵涉到影子银行业务之中。

  如资产组合管理、资金池、期限错配、隐性担保与增信等操作方式增加了经济的潜在风险,部分涉及“刚性兑付”的业务在事实上形成了类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其放款功能与银行相似却不受商业银行监管协议的限制。

  而影子银行部分快速发展有其深层原因,吴庆斌分析,我国的GDP增长近年基本维持在8%左右,而在剔除掉利息税与通货膨胀后,我国的真实利率却经常性地为负值,使得真实利率与GDP的比值长期相对偏低,催生了大量的社会融资需求。由于存款利率管制的存在,使得社会整体资金回报率偏低,因此家庭、部门有着旺盛的投资需求,这也促成了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

  “通俗地说,影子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更像是‘加速器’和‘缓冲垫’。”吴庆斌说。

  他告诉北青报记者,2008年年底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影子银行体系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因此能迅速给出反应,冲在了整个融资体系的最前端,部分信托业务通过股权融资为项目提供资本金,并带动更多的贷款融资;而银行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金融机构对于这种刺激的反应就会相对慢一些。

  以信托为代表的影子银行部门可以为企业提供资本金并以此为杠杆再进行银行的信贷融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反应对信贷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极大地提高了信贷市场的活跃程度。

  财经观察

  影子银行出路在卖者有责、买者自负

  那么,影子银行的出路在哪儿?对此,吴庆斌认为,解决异化的资产管理商业模式问题,必须寻根溯源,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即转变影子银行体系的商业模式。最重要的无疑是风险转移机制与资产定价方,以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人,做到“卖者有责、买者自负”,营造良性的资产管理的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应加强对客户的风险适应性调查。对客户作风险承受力的调查,在资产管理产品营销过程中强化投资人的自主决策地位,通过判断客户的风险适应性,使得资管方提供的资管产品与服务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让有能力的客户自主决策自己的投资产品。”吴庆斌说。

  与此同时,应完善产品披露信息体系。对非标产品进行标准化改造,并将产品置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倒逼影子银行体系不断提高自己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吴庆斌同时指出,更重要的是,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公正、公平、公开地评估信用主体和产品的信用状况和风险等级,从而为投资者决策和市场定价确定技术基础。通过市场的力量,让产品根据风险程度定价,而不是基于供需两端的差价进行定价。

  最后,吴庆斌建议,当非标产品标准化程度足够之后,逐步为其建立统一的注册登记制度与公开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市场定价,大量的交易行为将使价格随着市场的供求情况而波动。

分享到:
上一篇:深度|英国资管业务经验及... 下一篇: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将...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