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模达到5.5万亿,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行业;近来市场销售的信托产品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信托业长期向好的趋势凸显,不过,长期向好似乎并不意味着短期就会继续一帆风顺。
“信托两头在外,一端是客户,一端是项目融资方。每一个信托计划,最终都会对应一个具体的项目。”上海本地一位信托公司高管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表示,脱离实体经济,信托行业不可能独立发展。
他认为,虽然讲信托是“受人托付,帮人理财”。但在中国,信托更多承担的是影子银行的角色。从2010年实施紧缩政策以来,银行信贷很多转为成了信托资金,但信托资金的成本却远高于银行。资金接受方借来这笔资金,事先必定是已经计算好,未来盈利会高于信托成本。“但现在的问题是,整个宏观经济都面临下行风险,信托资金投向最多的房地产又受到限购政策的严格调控,同时信托到期必须偿还,不得展期。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存量的信托说整体面临风险现在看可能下结论有些早,但更多的个别项目出问题几乎可以肯定。”他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今年个别信托公司出现问题其实是对整个行业的一个警示。
类似观点得到上海另外一家信托公司的认同。这家信托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今年信托出现抢购,尤其是大资金抢购的现象与实体经济出现的情况并不矛盾”。他解释说,“企业对于资金都是要保持流动性,手握大笔现金其实不是好事情,当手上现金增加到一定程度,企业管理者就应该考虑怎么把这笔钱花出去。在经济不错的时候,企业会考虑进行新的投资,如果手上现金不够,就会考虑融资。但现在的情况是,企业有钱宁可去买固定收益的信托也不敢去投新项目。真正愿意走信托融资的企业,都是从银行贷不了款,而没这笔钱就活不下去的。”
“好企业不愿意融资,愿意融资的企业都是缺钱的,但融资完成以后未来能不能按时还上却是一个疑问。”这位高管说,“对未来信托的担心公司层面也已经开始重视,并且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他告诉记者,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对于融资方的还款要求。“过去都是半年,甚至一年支付一次,现在基本都改成了季付。”他说。而对于存量信托的风险控制,信托公司更多则是直接采取提前清算的方式进行。
上述第三方理财机构高管则表示,从去年年末开始,提前清算的信托产品逐渐增加。对于这样的提前清算,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他们的利益是得到了保护。提前清算肯定是触发了信托条款中关于信托终止的内容,信托公司能够坚决执行,反映的是很强的风控能力,毕竟金融企业长久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从投资的角度讲,信托公司寻找到一个好项目并不容易,一个信托计划提前清算,信托公司必然要去寻找下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很难做的事情。不过提前清算可能也透露出信托公司对于这个项目的未来缺乏信心,因而觉得在没有出现风险前提前终止。“具体原因,只有信托公司自己才明白。”这位第三方理财机构的高管表示。
他同时认为,由于部分产品是项目融资方要求提前终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信托这种比较昂贵的融资方式,企业希望提前终止来控制融资成本。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