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资产管理 >> 正文

信托业频发"兑付门" 影子银行被指"异化"资产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14-02-17 17:22: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新闻导读:“‘刚性兑付’一定程度延长了影子银行商业模式的寿命,但结果仍不可逆。”如果退回到利率市场化之初,打破“刚性兑付”一定相对容易,因为影子银行体系投资的观念尚未形成。

  原标题:信托业缘何频发“兑付门”

  导读:对于引发信托业兑付门”频频上演的潜规则“刚性兑付”,中泰信托董事长吴庆斌强调,“在当前的体系下破解‘刚性兑付’实是处处掣肘,各相关部门、中介、投资者均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却面对‘刚性兑付’打破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寻根溯源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即转变影子银行体系的商业模式。”

  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信托业已成为资产规模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服务业“老二”。但与此同时,问题不断被曝光——中诚信托等多家公司出现“兑付门”,节后吉林信托又在上演兑付危机,除了不断爆出的兑付危机外,信托业增速显现趋缓之势——2013年首次结束了自2009年以来连续4年超过50%的同比增长率。

  那么,信托业到底怎么了?中泰信托董事长吴庆斌日前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分析了“刚性兑付”难打破的原因,引起了市场各方关注。为此,北京青年报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追问信托业发展困境。吴庆斌表示,无论是此前的“钱荒”,还是眼下的信托“兑付门”,这些事件的背后,实际上是影子银行部门不规范的业务形态导致,从而“异化”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商业模式,而过度依赖息差的商业模式即将走到尽头。

  信托背后的影子银行如何赚钱没有人能说清楚

  “影子银行部门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弊病。”吴庆斌坦言,“影子银行部门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商业模式中的盈利方式无法准确定义,没有人能说清楚在融资过程中,影子银行中介究竟赚取的是息差还是资产管理费,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剖析影子银行部门融资业务的全过程,先通过融资市场的市场竞争确定综合成本,再根据投资人收益率水平确定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其差额便是受托人报酬。而投资人收益率与社会融资成本分别是与存贷款收益率高度相关的,因此影子银行部门的定价方式并不是风险定价,而实际上是基于供需两端的差价进行定价,影子银行部门所赚取的收益本质上是来源于供求两端的资金价差,即息差。

  以某理财产品的结构为例,比如投资金额在1万到5万之间的投资者回报率为3.2%,5万到10万之间回报率为4%,20万以上4.5%等,显然这种结构化的划分主要依据的仍然是存款思路,若以资产管理的商业模式募集资金,那么应该是风险定价而不是根据可投资资金规模定价。

  吴庆斌指出,由于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够,使得这部分资金价差存在着较大的利润空间,影子银行部门赚取的这部分利润实际并不是基于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而往往是基于一些外部条件如牌照红利,以及对投资者的信息优势。

  投资者往往无法通过合同全面了解整个项目的真实风险状况和收益水平,这也为影子银行部门从中获取更多利益提供了便利。在这个过程中,影子银行部门实际取得了与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并不相匹配的超额报酬。

  “刚性兑付”的出现延长了不合理商业模式的寿命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商业模式不具有持续性。吴庆斌指出,由于在融资过程中对于整个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标的资产的风险无法完全转移到投资人手中,同时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影子银行部门有着获取超额报酬的便利,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发行的金融产品其风险-收益是不匹配的,而这种不匹配的产品很难有生命力,因此这种商业模式也必然不可持续。

  “‘刚性兑付’一定程度延长了影子银行商业模式的寿命,但结果仍不可逆。”吴庆斌分析,为了能够维持这种基于息差的盈利模式,金融产品的发行中介不得不承担起补充部分信用以使风险-收益匹配的责任,这部分信用就是“刚性兑付”的成因。

  在经济上行、货币宽松的时候,这种商业模式运行相对稳定,但是当经济波动、货币收紧时,风险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吴庆斌强调,影子银行部门过去虽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与社会财富增长创造了源源不断的价值,但是其利益分配与责任承担却不尽合理,这种商业模式即将走到尽头。

  打破信托业“潜规则”不是简单的“兑付”或“不兑付”

  “‘刚性兑付’作为一项潜规则,其实并不是一项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因此业内打破‘刚性兑付’的呼声一直很强烈,但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吴庆斌说,“‘刚性兑付’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兑付’或‘不兑付’能够解决的,而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相互博弈的过程,其结果取决于道德准则、商业信誉、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如果退回到利率市场化之初,打破“刚性兑付”一定相对容易,因为影子银行体系投资的观念尚未形成。但顶着“刚性兑付”的帽子走到今天,“刚性兑付”早已成了影子银行商业模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吴庆斌进一步解释打破“刚性兑付”的难点,“一大批投资人的投资观念已被惯得扭曲,对于这部分投资人来讲,即使是风险-收益对称的产品,如果发生了违约现象也不一定能够理性面对。”

  更重要的是,当前影子银行体系对自身的功能定位与市场对其的定位不符,也就是说市场中已经默许接受了多年来影子银行部门“刚性兑付”的做法,市场能否平衡地接受影子银行体系定位的转变是非常大的疑问。

  破解“刚性兑付”处处掣肘

  标本兼治需转变商业模式

  “因此,简单地将‘刚性兑付’破坏掉无疑将产生巨大的机会成本。兑付问题的处置,取决于各利益相关方对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及其得到的利益之间的权衡。”吴庆斌说,“金融中介对于自身商业信誉的考虑,其中还牵扯到影子银行部门是否尽到了管理责任,有没有使市场风险转变为资产管理风险,概括来说,这包括了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尽职调查的完善性。”

上一篇:深度|英国资管业务经验及... 下一篇: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将...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