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贸易融资 >> 正文

境内外联动贸易融资发展简述

发布时间:2016-11-14 11:31:45  来源:三水杂谈  作者:
新闻导读:  在中资银行贸易金融业务中,境内外联动贸易融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仍是各家中资银行的主打产品,深受银行和企业之欢喜。本...

  在中资银行贸易金融业务中,境内外联动贸易融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仍是各家中资银行的主打产品,深受银行和企业之欢喜。本文尝试对境内外联动贸易融资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提出未来深化境内外联动的建议。

  产品定义

  银行间并没有“境内外联动贸易融资”的统一定义,简单讲,境内外联动贸易融资是指境内申请人、中资银行境内分行、境外银行(以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为主,也包括活跃的外资银行)之间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化安排,以境外资金解决申请人国际贸易项下的融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境内企业是资金的实际需求者,境外银行是资金的最终提供者,而境内银行的角色则根据交易结构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

  发展历程

  1.海外代付时代(2000-2009)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迈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境内企业国际贸易项下的融资需求愈发旺盛。新世纪初的时候,境内银行提供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信用证项下的打包、议付、贴现、押汇等,币种以美元等外币为主。

  按照“先外币、后本币”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序,人民银行于2000年9月正式放开商业银行外币贷款利率。外币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无论是境内银行还是境内企业,都有很强的动力去寻找低成本外币资金,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受外汇监管等因素影响,境内外金融市场相对分割,资金价格天然存在差异,境外美元等外币资金利率长期低于境内。境内银行开始想方设法引入境外资金,以满足境内企业低成本融资需求。由于外币资金实际入境受到诸多限制,境内银行的创新方向主要是基于进口贸易,于是海外代付横空出世。

  海外代付的交易结构十分巧妙,境内银行发送SWIFT MT799电文给境外银行,列明基础贸易背景和融资要素(申请人、收款人、金额、利率、期限等),并增加“保证到期按时还款”等类似表述,境内银行直接将资金汇给收款人(出口商),到期境内企业通过境内银行向境外银行还款,是典型的“三赢”业务。对境内企业而言,获得了更低的融资成本;对境外银行而言,扩大了资金使用渠道;对境内银行而言,在未出资的情况赚取了中收。

  2.疯狂套利时代(2009-2012)

  海外代付绝对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贸易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可惜公开资料已无法追溯,是哪家银行率先使用了这个名字,是哪家银行首先办理了业务。

  虽然不涉及融资资金入境的问题,但严格来说海外代付办理后产生了一笔是境内对境外的未来负债,按外汇监管要求需纳入外债管理。海外代付的外债管理要求经历了多次变化,最终本着鼓励货物贸易发展的态度,外汇局要求90天以上的外币海外代付需要占境内银行的短债指标,90天以下的业务免占指标。由于境内银行短债指标额度也相对有限,一时间海外代付几乎是清一色的90天业务。

  海外代付原本是正常的融资产品,但从2009年开始,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海外代付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疯狂的套利工具。

  一是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推广。2009年7月,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在满目疮痍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正式登上世界舞台。跨境人民币结算从无到有,从贸易到投融资,业务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为了鼓励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人民银行明确短期贸易相关的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不占用外债指标,于是365天的人民币海外代付开始大行其道,出口项下的海外代付也开始逐渐兴起。长期限、人民币这两个特征都为日后的套利行为做好了伏笔。

  二是境内外价差的进一步扩大。在跨境资金流动仍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境内外的差价开始拉大,利率差异100BPS以上并不少见,很多境内企业开始采取“境内保证金存款+海外代付”这种简单粗暴的无风险套利方式,动辄上亿元的融资。境内银行和境外银行也都乐意为之,毕竟没有人真的会为难全额保证金业务。

  三是换币业务的兴起。由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立,过去单一的利率价差逐渐演变成利率价差加汇率价差。当时人民币处于单边升值通道,离岸汇率更真实地反映出了这一趋势,与在岸人民币市场长期存在价差,高的时候多达1000BPS。为了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境外借美元+境内还人民币+远期汇率交易”的模式开始盛行,期限以365天为主。如果搭配“境内保证金存款”,境内企业同样可实现无风险套利,边际收益更高。

  四是保证金理财模式的出现。换币业务解决了融资成本的问题,套利者们又开始琢磨保证金收益的问题。保证金管理从海外代付开始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保证金收益前置,即保证金加预期收益能够覆盖本息即可,减少初始保证金数额;二是保证金可以购买理财产品,大幅度提升保证金收益,进一步扩大套利空间。有了换币,有了保证金理财,套利者们更加如鱼得水。

  五是中资银行海外布局加速。金融危机之后,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中资银行开始加快海外机构布局,通过自设、收购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在主要金融中心和重点区域的布局。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扮演着境外银行的角色,为海外代付源源不断输送炮弹,且支持超大金额的业务。不少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在成立初期,几乎完全靠海外代付来实现盈利,完全是“躺着挣钱”。

  六是构造贸易开始盛行。真实的贸易已经满足不了套利者们的需求,投机者们开始构造贸易,这其中转口贸易最佳选择之一,因为其“真实性”很难把握。除此之外,保税区“一日游”更是大行其道,商品以体积小、价值高的黄金、集成电路等为主,一天往返多次,利用所谓的“真实贸易背景”套取海外代付资金。那段时间外贸进出口数据严重失真,尤其是大陆和香港之间的双边贸易爆发式增长。如前文所属,这些套利很多采取了换币形式,因此把推广跨境人民币的人民银行推上了风口浪尖,不少跨境人民币简化政策被迫延后。

  套利本身无可厚非,完全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你不套别人也会套。但为了套利虚构贸易背景、干扰正常的贸易和金融秩序,那就是万万不可接受的了。

  3.协议融资时代(2012-2015)

  曾经海外代付的会计处理和资本计量方式非常神奇。对于境外银行而言,他认为这是一笔对境内银行的贷款,完全是银行信用,核算为“同业拆出”,占用很小的资本。对于境内分行而言,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实际出资金,于是在表外科目进行核算,享受风险转换系数、减值拨备、资本计量等各方面的优势,且不占用贷款规模、收益全部为中收。单独看境内银行和境内银行的会计处理方式,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合在一起看就奇怪了,好好的一笔对境内客户的贷款莫名其妙“消失”了!

  海外代付的模式被引入到国内,国内代付双方委托行记为表外业务、代付行记为拆出业务,巧妙地同时规避了贷款规模的限制,造成了国内信贷数据的严重失真。

  国内代付惹的事,海外代付跟着一起遭殃,2012年银监会一纸《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所有同业代付纳入表内核算。海外代付又要占规模、又没有中收,境内银行的积极性大为下降。从8月底文件出台到当年末,在政策的调整和适应期,整个市场的海外代付业务基本处于停滞,不少中资银行海外机构一度面临无业务可做的窘境。

  好在境内银行与监管部门斗智斗勇从不落下风,联动贸易融资正式迈入协议融资时代。所谓协议融资本质与海外代付一样,交易结构略显复杂。境内企业、境内银行、境外银行一般会签署三方协议,明确境内企业是借款人、境外银行是贷款人、境内银行承担保付责任。既然承担的是保付责任,也就是第二性付款责任,就可以继续在表外核算。既然是对境内企业的贷款,境外银行就要针对境内企业做“KYC”和“DD”,必要的资料是不可少的,工作量是有一定增长的。

  虽然操作上稍微麻烦了些,但协议融资基本继承了海外代付的市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要对境内企业做客户调查,外资银行就基本就没有参与到协议融资的市场,而是继续做着少量的海外代付。

  4.宏观审慎时代(2015-?)

  宏观审慎时代开始于2015年的“811会改”,至2016年5月政策框架基本搭建完成。这期间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是央行开始出手干预人民币离岸市场。离岸市场剧烈波动,空多头对抗激烈,央行多次出手。产生的格局是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渐行渐近,境内外差价越来越小,考虑到税收和操作成本因素,已基本无套利空间。

  二是外汇管理实行“鼓励流入,严控流出”。大额购付汇被窗口指导,人民币加速回流,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开始萎缩,人民币利率价格出现了境内外倒挂,联动贸易融资的基本前提发生动摇。

  三是“展业三原则”全面执行。外汇局对贸易融资的审核要求从“表面真实性”延伸至“实质真实性”,而且强调融资的“合理性”。为了避免碰触监管红线,境内银行和境内企业主动退出了部分联动贸易融资业务。

  四是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政策推出。从自贸区试点到全国推广,不过数月时间而已。为了最大程度上“鼓励流入”,外汇局放大招,允许所有银行和企业从境外融入资金,实行宏观审慎管理。融入规模与一级资本/净资产挂钩,贸易融资业务较普通贷款还有占用规模上的折扣。

  于是联动贸易融资重新掀起了一个小高潮,特别是相对长期限的外币融资业务,不管是境内银行还是境内企业,再也不用担心外债规模不够了。

  未来方向

  联动贸易融资的产生有两个大背景,一是境外价格长期比境内低,二是境内无法自由地从境外融入资金。现在来看,这两个要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联动贸易融资也将面临转型,尤其是对依赖联动贸易融资生存的中资银行海外机构而言。

  一是联动贸易融资不会消失。虽然境内银行可自主从境外银行处拆入资金,但以海外代付、协议融资为代表的联动贸易融资仍将长期存在。原因包括:境内外市场双向波动,只要境外价格合适产品就有生命力;人民币贸易融资被豁免占用宏观审慎规模,而普通拆借则没有这样的优惠;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政策阶段性色彩浓烈,未来政策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境内银行普遍强烈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考核导向对联动贸易融资有利。

  二是联动贸易融资应转向实需。尽管调控力度很大,尽管市场双向波动频繁,但不可否认的是联动贸易融资仍以套利为主,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套利会越来越难做。境内银行、境外银行应各自发挥自己本土经营优势,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共同为境内外的进口商和出口商提供融资服务,国际保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落脚点,“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企业境外项目的融资需求同样是一个落脚点。

  三是尝试反向联动贸易融资。过去境内银行是资金的需求者,境外银行是资金的提供者,随着市场反转,境内银行与境外银行的角色可以灵活互换。过去更多的是境内银行向境外银行推荐客户与项目,未来境外银行特别是中资银行海外机构也可以发挥当地客户资源优势,积极反哺境内银行。

  来源:三水杂谈(ID:sanshuizatan)

上一篇:美国因缺钱出售战略石油... 下一篇:创新金融业务 助力跨境...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