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次贷”的概念甫一提出,便引发了市场的大讨论。在中国经济筑底企稳的过程中,整个金融市场对风险问题的关注正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1月14日,中国银行间市场第二期投资人风险防范与管理培训班在昆明开班,来自约40家市场机构的近50名从业人士参加了此次培训,与来自市场一线的专家们就市场风险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行业风险”、“二级市场风险”、“风险管理”等词语成为了此次培训班人员的口头禅。
事实上,随着中国债券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市场深度不断增加,信用风险的脚步也在越来越靠近。“无风险不市场”,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违约事件必将发生,这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虽然风险必然存在,但不代表可以对市场风险问题“袖手旁观”。
投资人教育初显成效
众所周知,在年初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在年中召开的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就下半年的工作重点专门部署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关工作。
很显然,从监管机构到自律组织,再到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在防范和化解风险上所作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从投资者教育到市场风险监测,再到市场运行制度的完善与改革,市场运作的每个环节上,风险管理工作的改进与突破都让人印象深刻。此前,在一次“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培训会”上,证监会债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曾强调,市场必须正视中小企业私募债未来发生违约的必然性。在今年8月举行的“银行间市场第一期投资人风险防范与管理培训班”开班式上,交易商协会秘书长时文朝也警示债市信用风险。他说:“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存在信用风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水平是信用债券价值波动的核心因素,这是信用债券的本质特征。”
应该说,投资人风险防范与管理培训班是在新的市场发展环境下,协会为加强投资人教育而专门研发的一个新的课程序列。此前,协会组织编写的《银行间市场投资者手册》就专门列出一部分作为《风险篇》,为提高投资人的风险意识进行指导。在其持续推进的会员教育与服务工作中,引导市场正确认识风险也成为一系列投资人座谈会中的“重头戏”之一。从举办风险教育培训班、组织定期交流座谈会,到召开年度风险教育论坛、发布风险理论研究成果等一系列举动中,不难窥见市场自律组织有效引导市场、营造良好氛围的决心。
“包括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在内的市场参与各方,都愈加看重对信用风险的提示和引导。在市场上广泛形成对风险问题的正确认识,才是中国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础。”有业内专家认为,从近期暴露的一些风险事件可以发现,市场上理性的声音正在逐步占据主导,“市场无风险”、“风险有政府兜底”等一些偏颇见解正在逐步得到有效扭转。这些可喜的改变也说明各方投资人教育工作的推进正在显现效果。
构建立体监测有效识别风险
在上述专家看来,在引导市场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的下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如何及时识别和预警风险成为摆在市场管理者面前的又一挑战。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由交易商协会开展自律管理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金额已达7.8万亿元,占企业类债券发行总额的71.2%。在这样庞大的市场规模面前,有效开展监测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交易商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监测工作已同步展开,立体的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工作机制正在搭建。“在一级市场的管理中,交易商协会正在推进数据信息体系、风险预警体系、督察纠正体系和危机处理组织体系”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机制,落实后续自律管理的工作要求,实现风险早发现、问题早纠正、危机快处理。”该人士说,在二级市场的管理中,搭建了市场监测、风险预警、应急报告和违规处理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及时跟踪市场运行情况,对潜在市场风险、涉嫌违规行为等进行及时预警。在监测工作中,一方面,通过建设交易监测系统,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利益输送等较为隐蔽的异常交易开展监测;另一方面,指定专岗负责异常、违规交易的举报处理工作,初步形成主动监测与市场成员举报并行的市场运行监测分析机制。
在肃清氛围、加强监测等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市场管理各方在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方面也在“快步疾行”,而这将为风险管理与防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此前,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已就进一步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发展的思路达成共识,部际协调机制已具雏形。“十八大”期间,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表示,部际协调机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推动债券市场统一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人士表示,在部际协调机制的宏观框架下,实现产品、制度和基础设施的交叉和统一,对于完善我国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风险都将起到重大积极作用。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