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风险管理 >> 正文

做好合理计划风险管理 科学理财避免无谓亏损

发布时间:2012-11-15 22:19:35  来源:今晚经济周报  作者:
新闻导读: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今年4月底,她接到银行客户经理的电话,推销的是一款7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记者走访理财市场发现,短期理财产品都存在4日至8日不等的发行日;而收益到账日之前,还存在2至5个工作日不等的回款滞后期。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进入21世纪,市民投资理财意识空前觉醒,股市、楼市、基市、债市等投资渠道均走进人们的视野。但回头看看,投资理财并不容易,炒股炒成股东,买房买成房东,基金越买越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原因何在?该如何去突围?

  炒股要做好风险控制

  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以一根小阳线完成了6124点的历史传奇。时至今日,整整5年时间,股市从6000点跌回到2000点,广大投资者亏损累累。据某财经网站发起的“6124以来股民盈亏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股民90.1%为亏损,其中赔50%以上占比达55.1%,亏损30%至50%比例为18.3%,亏损10%至30%为7.7%;而赚50%以上只有5.3%,赚30%至50%只有3.2%,赚10%至30%为4.0%。

  炒股炒成股东,原因何在?究其原因,投资环境不好是主因,但如果投资者能够做好风险管理,逃过股市“大劫”并非不可能。“刚炒股的时候,我也亏过一些钱,但渐渐我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风险控制门道,从6124点以来我炒股基本没怎么亏钱。”毕先生告诉记者,每个人都应该设定一条自己的“投资痛苦界线”,在进场之前,你可以先想两件事情: 1、到底赔多少钱,是自己能承受的范围? 2、你能承受多少次的连续亏损,而不会完全慌了手脚。这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条是你止盈止损线,第二条则决定操作频率。“我成功逃过6124点以来的大跌,靠的就是遵守严格的止盈止损纪律,股市跌了10%,我便半仓持股,再跌10%我便已空仓,这使得我保存了部分前期的收益。五年来股市反弹,我便加仓,而股市连续下跌,我便空仓等待,10%是我的止盈止损线。这几年来,虽然投资收益有限,毕竟大市走弱,但我也不至于像有些股民亏损那么严重。我一位朋友炒股,这几年亏了80%,主要是在炒股上过于急功近利,屡屡追涨杀跌,股票越炒越亏。”毕先生说。

  在专家看来,股市风险随时都会降临到投资者身上,也就是说无论股市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投资者都应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同时也要有控制风险的准备。在投资操作过程中,只有控制好风险才有可能避免巨幅亏损。首先,要树立止损和止赢意识。控制风险的最有效策略是止赢和止损,一旦投资者发现股指出现明显破位、技术指标构筑顶部或者自己的持股利润在大幅减少,甚至已经出现亏损时,就需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性策略。通过及时止赢来保住赢利成果,通过及时止损来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其次,从仓位上控制风险。仓位越重的投资者,收益可能越大,但冒的风险也越大,一旦大盘选择向下,重仓者将面临严重损失。因此,投资者要根据行情的变化调整仓位,在趋势向好时,可以重仓;在行情不稳定时,投资者要适当减轻仓位,持有少量的股票进行灵活操作。

  买短期理财算好“真空期”

  在存款流失,年内降准降息预期消退的情况下,“揽储”成了银行年末最大任务。记者观察发现,今年7月以后,中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维持在3%至4%之间,但进入四季度后,不断有银行提高各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来吸引投资者。目前,大多数银行主推的中短期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都能达到4%以上,更有部分投资期限在半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了5%。在此背景下,一些市民拿出资金抢购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短期理财历来是银行揽储的利器,期限短,收益高,但其实这些产品真的有这么好吗?有理财专家表示,短期理财产品所示期限都是产品实际运作期限,与购买日和到账日无关,加上两头的“真空期”,短期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其实已经被摊薄。

  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今年4月底,她接到银行客户经理的电话,推销的是一款7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4月28日起发售,她一盘算,5月5日资金就可以回笼继续炒股了,于是,她在4月28日买了这款7天的产品,20万元起步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5%,这确实比7天通知存款划算。但是,5月6日下午,刘女士查询账户时却发现,这笔钱并没有到账,客户经理的答复是这款产品4月28日到5月2日是发售期,起息日是5月3日,到期日是5月11日,而且到期后3个工作日到账,也就是说这笔钱的本金和收益要5月13日才能拿到。刘女士顿时就有点被忽悠了的感觉,折腾下来,这20万元在银行整整待了15天。以年化收益率3.5%计算,收益金额为年化收益的7/365,20万元收益仅135元,可是资金却被多闲置了8天,实际收益率就低了。而办理利率为1.49%的7天通知存款,这15天收益为120元,收益相差不大,但资金的流动性却要高于短期理财产品。

  记者走访理财市场发现,短期理财产品都存在4日至8日不等的发行日;而收益到账日之前,还存在2至5个工作日不等的回款滞后期。也就是说,为获得“短打”理财产品的收益,市民手中的资金至少要面临6日以上的闲置,这也将显著拉低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长期理财的角度来看,这个“隐形占用期”几乎可以被忽略,但是就短期理财产品来看,就非常不划算了。怎样避免投资者资金这样无谓的闲置?银行业理财专家建议,市民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更为理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要看好“真空期”,综合评价再决定是否购买。如资金属于长期闲置,应选择长期理财产品,而频繁转投短期理财产品,转投产品时的衔接时间也会蚕食理财的收益。

  基金定投坚持就是胜利

  “定投30年,人人都是百万富翁。”这句宣传语在市场低迷时曾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然而自2009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走熊,投资者发现定投基金不但没有获得正收益,亏损幅度反而高于部分一次性买入的基金,因此,有投资者开始“收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基金定投的断供潮不断出现,部分基金公司不但新增客户寥寥无几,老客户“断供”比例已达五成以上。

  “我是从2009年初开始定投的。3年多来,这部分投资没有产生任何收益,更不要说跑赢银行定存、理财产品了,再投下去没准会加大亏损,还是先出来观望吧。”市民张女士表示,她申购过数只基金,由于亏损早已赎回;而这只定投3年多的基金也没有让她看到盈利,实在难以忍受便也停止了每月的定投。在她看来,投资就是为了获取收益,既然看不到收益,也就没有了定投的意义。

  股市从6124点跌到目前的2100点附近,不少基民因定投账户亏了而赎回基金,这在专家看来并不理性,因为定投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赚钱的。以美国标准普尔股票价格指数1928年至2009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82年中,如果任意定投一年,亏损概率为33.4%;任意定投5年,亏损概率为18.8%;任意定投10年,亏损概率为9.2%;任意定投15年,亏损概率为3.0%;任意定投20年,亏损的概率几乎为零。可以看出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亏损的概率越来越低,但是,为什么定投十多年还可能出现亏损?其实,长期定投之所以出现亏损,基本上都是由于在市场低迷时进行了赎回。分析定投标普指数10年以上仍亏损的情况,可发现绝大部分赎回集中在1942年、1974年,2008年末和2009年初,这些时点刚好都是大熊市的末期。

  在专家看来,进行基金定投也要有原则。首先要选对投资标的。市场上的基金品种多不胜数,投资者很容易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况,因此在定投时要挑选长期业绩稳健优良的基金公司,选择长期业绩优良的基金。其次,定投要有耐心。在市场下跌过程中正好是定投摊薄成本低位建仓的过程。先跌后涨的市场对定投来说最为合适。投资者要能在下跌摊低的过程中坚持到市场回升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享受到定投带来的收益。第三,不要贪心遵守纪律。定投正是通过其固定日期固定金额的有序投资来分散风险的,有的投资人喜欢在定投的过程中随意更改定投日期加入了择时的意味,就破坏了定投以纪律投资获取市场平均收益的本意了。

  记者手记服务业要加强服务意识

  近期微博有这么一段关于“中国式银行—储户关系”的话被广为转发:ATM取出假钱,银行无责;网银行被盗,储户责任。银行多给了钱,储户义务归还;银行少给了钱,离开柜台概不负责。ATM机出现故障少给钱,用户负责;ATM机出现故障多给钱,用户盗窃,被判无期。

  这段话虽然有着调侃的味道,却也道出了一些银行的“霸道”和消费者的“无奈”。去银行办过业务的市民都知道,在银行柜台上摆有一个醒目的提示牌,上书“离开柜台,概不负责”。其中的意思很明显:只要储户取钱离开柜台,不管是数错了也好,有假币也罢,银行是“概不负责”的。可是,在储户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概不负责”,到多付储户钱的时候,却把它忘得一干二净,如若储户不归还,还将面临严惩,显然有失公平。

  信用卡透支同样如此。即使是几毛钱没有按时归还,也将面临着全额罚息。银行的说辞无非是防范信用卡风险,减少和遏制恶意透支和套现的手段。既然持卡人在银行允许的范围之内履行了部分还款责任,银行全额高利率的惩罚就显得有失公平。而与全额罚息相反的是,持卡人多存入银行的钱,也就是被银行称为“溢缴款”的这部分钱,却是没有任何利息的,就连0.35%的活期利率都没有。事实上,除了转账,其他全额还款方式总会多存入那么几元、几十元,因为现在不少银行柜台已不再接受小额储蓄业务,ATM机存款又只接受100元面值的钞票,而透支额度又不可能恰好是整数。这样一来,少还或多还命运迥异多少让人费解,欠1元钱全额罚息,多还1元钱却是躺在卡上睡大觉。其实,银行的做法也是很多行业的“潜规则”,那就是对自己有利的无限放大,而对自己不利的则是百般推脱。其背后是作为服务行业,服务意识极为淡漠。因为在当下,在某种程度上,“卖方情结”仍在:你不选我,你也就没有了选择。这才是某些行业对待消费者有恃无恐的症结所在。其实,消费者被称为“上帝”是每一个行业应时刻牢记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垄断终究会被打破,与其到那时被消费者无情“抛弃”,不如早一步着手“笼络”住消费者。

上一篇:中化集团通过强化风险管... 下一篇:及时识别和预警风险成债...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