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离岸业务 >> 正文

许金雷:外汇交易是人民币离岸业务未来重点

发布时间:2012-10-24 21:44:48  来源:财新网  作者:张翃
新闻导读:2005年起任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许金雷:2012年工行伦敦的总资产规模,加上表外业务,接近5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利润最高的一年,估计全年超过3000万美元,比去年增长将近30%。

\

  2005年起任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此前曾历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亚行贷款处处长,总行国际业务部常务副总经理,总行外汇资金业务部总经理,中国工商银行东京分行总经理。 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拥有23年的银行工作经验。

   伦敦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建设,自2012年起成为两国金融合作的重要话题。2012年4月,中国银行(英国)有限公司和巴克莱银行等六家欧洲银行共同成立了“伦敦金融城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工作指导委员会”。9月底,又有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和花旗银行三家加入。

  财新记者采访了工银伦敦董事总经理许金雷。吸收两家中资银行和一家美资银行加入,是为了提高该委员会的广泛性和多元性,他说,这也是工行“通过多种渠道表达愿意积极加入(人民币业务中心建设)进程的愿望”的结果。

  许金雷认为,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银行加入这个委员会,优势在于“对国内政策的理解和解读,会比一般的外资银行深刻一些, 跟进得也会更主动一些”,也能利用在国内资源为伦敦人民币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他认为未来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成熟后,人民币外汇交易将是比基础的贸易融资需要更重要的部分;人民币可能会成为比英镑、日元更重要的币种。而中资银行最不言而喻的优势在于,凭借在人民币存款量上相比外资银行的绝对优势,将在市场上有重要话语权。

  当前市场仍处于孕育期,有条件的企业和银行纷纷“试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未雨绸缪。许金雷说,人民币离岸业务在伦敦的发展,英国的监管、法律方面没有瓶颈,关键还是市场认知的培育。

  许金雷也谈到,中资银行“走出去”到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初期的机构建设,目前需要找准战略定位:瞄准本地客户,而不仅是跟随中资企业。但作为子行存在的几家中资银行,在英国市场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客观限制,必然是长期的事业。

  人民币业务在伦敦

  财新记者:假设未来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成熟,市场结构会是怎样的?

  许金雷:首先零售的规模会很小,第二,贸易项 、投资项下融资类的需求会占很大部分。第三,交易类的产品会占据更大份额。如果人民币有朝一日可以像美元、欧元、英镑等成为可自由在市场上交易的货币,伦敦就很重要,因为它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外汇市场, 从产品、人才、法律框架、整个市场运作的成熟度来说,各方面基础都很健全。这也是为什么英国想把伦敦建成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重要考虑。将来人民币如果成为一个国际货币,将是一个很大的币种,交易量会很大。

  人民币外汇交易的发展当然和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有关。而贸易和投资下的人民币融资现在发展较快。大的跨国企业都比较关注,并且开始尝试,因为他们觉得人民币迟早会成为一种结算货币。跟我们合作的都是一些在华有投资的大型跨国公司,比如联合利华、英国石油。

  伦敦和香港还不太一样,这个市场中,外资企业的需求可能超过中资。因为很多大的跨国公司,特别是在华有投资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都在伦敦,运营规模很大。他们的人民币融资需求可能从伦敦总部发起的更多。而中资企业在伦敦的数量还较少、运营规模较小,所以相应需求不太大。将来市场主流还会是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公司。

  财新记者:目前市场上人民币需求的主要拉动因素是什么?中资企业贸易结算、外资企业投资中国,还是套利性的操作?

  许金雷几方面都有。第一肯定是政府的推动,中英双方政府都非常积极,愿意把伦敦建成一个离岸的人民币中心,也都推出了许多积极的举措。英国这边成立了指导委员会,国内的人民银行、银监会也有一些动作,中国几大银行也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

  第二是商业上的需求。比如欧洲的企业,在中国有投资、贸易,有人民币的需求,需要通过市场去解决。过去是通过国内的在岸市场,慢慢也通过香港的离岸市场。有些欧洲企业则开始尝试通过伦敦得到同样的服务。一些大的欧洲跨国公司已经和我们有了这样的业务接触,他们的需求主要就是要在中国国内投资,或者怎样把中国的收入变为本币。另一部分就是中国企业的出口收汇,尝试用人民币结算,这也是国家鼓励的。还有在海外的中国企业,比如在英国的五矿、中化,出于避险或一些尝试性的需求,都跟我们有一些人民币相关的业务。

  第三个层面就有一定的投机因素,比如国内和海外市场上的利率差异,导致一些投资性交易。但这并不占主要部分。

  财新记者:过去一段时间一部分人民币融资需求来自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但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你认为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动力影响明显吗?

  许金雷去年这个现象比较明显,比如人民币代付业务,各银行做得比较多。因为确实有人民币升值预期,通过这种交易方式进行套利。从长期看这对市场的培育没有太多好处。但这种产品没有可持续性,一定是一段时间内的产物。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越来越弱,这种产品也慢慢退出去了。另一方面监管过去并不太到位,今年开始也渐渐严格。今年从规模看,这部分几乎没有了。而正常的一些产品、交易,需求还存在甚至继续扩大。

  财新记者:现在市场发展的瓶颈何在?是市场需求比较谨慎、基础设施跟不上,还是未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的不确定性?

  许金雷:这肯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全面地看,这两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非常快。海外的交易量每年都是爆发性增长,特别在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使用、接受程度,远远高于欧美。

  在伦敦,我觉得首先从法律、监管方面没有太多瓶颈可言。我们也做过一些了解,在法律和监管方面,对一个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贷款,并没有太多限制。瓶颈主要还是在刚起步的过程中,需要大家认知、接受,需要政府、商业机构等多方面的推动,包括银行作为中介, 让有需求的企业了解银行提供这样服务的能力,建立一种信心。

  当然这整个过程是跟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紧密相连的。如果资本账户没有开放,这个过程不会太快。

  财新记者:工行在伦敦的人民币业务,产品种类和规模目前发展如何?

  许金雷:前不久伦敦金融城发布的一组数据说伦敦的人民币存款规模有1000多亿元。我们的人民币存款目前也已经有几亿元,主要是公司存款,所以不稳定,时多时少。零售存款很少。企业账户数大概是70多家。以英国和欧洲的企业为主,人民币的业务往来主要还是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存款量高峰的时候是20多亿元。现在的基数比较小,所以趋势上肯定是在增长,但规模还不大。

  产品类型方面,基本上香港能做的产品,伦敦这里也能做了。我们整年的营业额,包括存款、贷款承诺、资金交易,估计在三五十亿元,今年可能会多一些。跟香港比还很小,但关键是看趋势。

  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融资类产品:贸易融资、人民币的贷款承诺,不仅给中资客户做,也给大的英资客户做。在市场上可能我们是第一单做成循环融资便利(revolving credit facility)。资金业务方面我们做了人民币和外汇的交易,通过香港进行平盘。我们也是第一家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存款证(CD)的银行,甚至可能是全球市场的第一家。

  整体上我觉得量并不重要,关键是“试水”,做一些尝试,证明这些渠道是畅通的、市场是可以运作的。因为规模需要培养和积累,不是一家银行能做起来的。

  财新记者:在伦敦的人民币业务,工行有哪些新的产品计划?

  许金雷:比如在负债业务市场方面,我们想激活这个市场,那么发行存款证是一种考虑。此外,我们也考虑像在香港发点心债一样在这里发,计划已经做了一段时间,只等国内监管部门的审批,所以还未实现。其他(外资)银行已经在这里发了。我们也准备推出一些人民币的存款产品。融资类的,我们会考虑结合跨国公司的需求,跟国内一些比较成熟的产品做一些嫁接。

  财新记者:需要等待国内监管审批,会不会成为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发展人民币业务的一个劣势?正如汇丰等外资银行已经在伦敦发行点心债,而中资银行还未开始?

  许金雷:一些融资类、结算类的基础产品并不需要额外的监管批准,都可以做。未来可能一些跟美元或指数挂钩的衍生产品,会面临监管的问题,但现在来说还早。

  点心债方面,总的来说国内监管部门持积极的态度。比如香港已经发了很多,有成型的监管规定,有据可依。但还没有针对伦敦市场的监管章程,程序上会慢一些,但我相信早晚会实现。

  点心债的发展还取决于当地人民币资金池的大小。现在看我觉得还非常有限。大家之所以做,比如英国石油公司,在香港和伦敦都有发点心债,但主要还是出于试水的目的,短期内不会形成太大规模。

  发点心债的条件和资金的规模也是相互促进的。不是说有了2000亿或1万亿的人民币,再来这里发债。而是,首先知道这里有人民币的资金池,然去创造出一些产品来这里发,有认购就说明市场上有人认知这个产品、在本地进行人民币投资了。大家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有可能更多人民币会进入这个市场,就会有更多机构可能选择在伦敦发点心债。

  目前的认购需求虽然看起来比较旺盛,因为市场较小,所以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所以是不是说就是踊跃的认购,我觉得还要谨慎表达。

  财新记者:目前工行除了在香港和伦敦,还在哪些地方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

  许金雷:基本上在所有可能做人民币业务的地方都十分关注,总行有专门的部门督促和跟进。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还有很多其他国家都在推动。这也是配合国内政府,比如跟哪个国家签了人民币互换协议,我们就跟踪到哪里。或者我们有外设机构的地方,就会积极与当地的企业营销人民币账户,或者跟当地银行营销开立人民币的清算账户。在伦敦,我们正在跟英国的一两家大银行谈判,希望他们通过我们进行人民币清算,现在谈判基本上完成了。

  国际化新战略

  财新记者:中资银行走出去已经行进了一段时间。当前银行国际化的主要任务,跟三五年前有什么区别?

  许金雷:三五年前更多的可能还是站稳脚跟、建立机构,把公司治理的框架搭建好、风险管理的基础打好,慢慢开始起步。经过三到五年,更多就要从战略上考量,作为中资银行到这个市场上的战略是什么。过去有一些说法是“跟踪客户到海外”。在发达市场,这可能适用于日本和欧美的银行,但对我们来说,这只是因素之一。因为虽然有一大批企业走出国门,但更多还是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真正在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数量、投资和经营规模还非常小,这些客户也完全可以选择本土银行的服务。如果仅仅把这些客户定义为我们的目标客户,就维持不了我们的生存。

  所以我觉得本土化的意义重大。对于工银伦敦来说,战略取向上,跟随客户已经不是惟一策略,更多要服务于本土企业。现在我们客户的80%以上是英国本土、欧洲大陆和非洲的客户。这些客户对我们的业务量和利润的贡献度要远远超过我们现有的中资企业客户。

  财新记者:中资银行目前在英国主要是以子行的形式存在。在子行资本金有限、英国监管当局又对资本充足率有较严格规定的情况下,中资银行怎样在海外市场发展壮大?

  许金雷:限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本充足率,英国的监管部门对每家我们这样的银行有“单独资本充足率指导意见”(ICG),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我们做大型业务的能力。因为我们不是分行,是子行,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资本金的实力有限。客观地评价,监管部门的这些要求是合理的,没有这么多资本金就不能做过大的业务,承担过多的风险。

  第二个限制是流动性,去年也新出台了一个“单独的流动性指导意见”(ILG),要求我们根据风险资产的总量,建立起一定比例的流动性缓冲资产,投资于英国国债</a>、美国国债等信用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资产,万一出现流动性危机时能及时变现。但这种资产的盈利率低,换句话说,这种资产的比例越高,我们的盈利能力就越低。

  这两个指标,我们作为子行是不能避免的,所以也想争取一个分行的牌照,这样可以依据总行的流动性和资本状况,减轻一些限制。但英国监管当局也向我们表示,由于英国和中国的监管还有一些不对等的因素,法律上的原因,可能不会给我们分行牌照。所以局限将长期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发展确实面临很大挑战,满足不了一些客户大的贷款需求。所以我们会通过与总行或其他银行合作,或是通过在市场上分销的方式去做。这既增加了业务组建的难度,也增加了交易成本。

  作为应对,首先我们会选择对我们贡献较大的客户去做,贡献是指除了贷款本身,还能带来一些其他的业务,用额外的收入去弥补利差方面的损失,也就是要培育一种良好的业务和收入结构。第二就是贷款、服务的定价要符合市场,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承担的风险。这是比国内更成熟的一方面,大家能根据市场情况接受这种定价。

  最后,如果我们真的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有很多的客户和业务,前景看好,如果仅仅是因为资本的问题,我想总行是愿意给我们增资的。

  财新记者:从人才吸引力的角度看,中资银行在本地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

  许金雷:金融危机之后整个就业市场并不乐观。很多银行都在裁员,但几家中资银行都在扩招,通过不少渠道进行招聘,包括猎头公司和自己投简历,很多都是有一些专长的高级人才,包括有团队管理经验的。所以现在我们招人比过去容易些。这是市场决定的。第二,我们走出来这么多年后,也逐渐了解当地人力资源的管理,包括一整套的薪酬福利条件,我们给出的条件在市场上是有一定竞争力的。第三,总部在薪酬方面给我们比较大的权限,让我们能够根据市场的客观条件调整。

  财新记者:工行伦敦目前的业务发展情况如何?

  许金雷:2012年工行伦敦的总资产规模,加上表外业务,接近5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利润最高的一年,估计全年超过3000万美元,比去年增长将近30%。

  记者点评:面对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的前景,许多企业和银行都已经行动起来——等到游戏规则真正改变才行动就已经太晚了。竞争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但也只有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的那一天,才有真正意义的“国际化”。中国政府的政策仍是市场参与者翘首观望的焦点。

  相比人民币的国际化,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同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中国几家国有银行早已登上世界五百强榜单前列,其子银行在伦敦这样国际金融中心则仍处于创业起步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或许给了这些伦敦“小银行”放大声音的机会。■

上一篇:前三季度山东省服务外包... 下一篇:吴达为:伦敦离岸人民币...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