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审计”正式写入《北京市审计条例》。从今年10月1日起,审计报告将监管政府投资全程。同时,《北京市审计条例》规定:“审计结果应当作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编制预算、安排投资、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条例要求,审计机关将对社会关注度高、使用财政资金等公共资源数量大、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审计项目,专门开展绩效审计。
这也意味着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绩效审计结果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尺。
预算绩效以结果为导向
如同商业投资一样,政府投资同样需要讲究效益,否则就不会有后续投资了。
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副教授陈希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预算编制一般采用线性预算或者基数加增长的预算,重点是投入,在这种预算控制模式下,支出者总是力图通过破坏预算规则和预算实施程序,以谋求更多的资源,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获得更多的拨款’,而不是努力改进服务。由于预算切块分配,预算分配的自主裁量权很大,进而出现跑‘部’钱进的现象,导致‘支出膨胀’和腐败。”陈希晖说。
而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旨在有效降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管理的重点也转移到结果,将预算与政府公共管理中政策制定、战略规划、年度绩效、项目评估等联系起来。
陈希晖告诉记者:“预算绩效强调绩效导向,政府不仅要对资源的使用负责,而且对资源使用产生的绩效(产出和成果)负责。这种预算控制模式可以促使支出机构产生节约资金的动机,同时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促使支出者改进服务,提高绩效。”
绩效与预算实现一体化
“未来的预算应该是包括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收益在内的全面预算。”陈希晖告诉记者,未来的预算编制应该以中期预算为主,以报告年度为基年的滚动方式编制3到5年期的预算计划,将年度预算纳入其中,中期预算可以避免年度预算中的短视和过度开支行为。
陈希晖说,公共受托责任由合规性责任发展到绩效管理责任,这使得政府预算由原来的合规性预算发展到预算绩效,由控制取向的年度预算发展到管理取向的中期预算,政府审计也由合规性审计发展到绩效审计。
“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不再适应预算绩效和绩效审计的发展,这使得政府会计和政府预算中将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陈希晖说。
事实上,针对预算执行中屡审屡犯的问题,政府绩效审计可以从制度、机制上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反过来可能会减少一些预算不合规的问题。
“绩效与预算的一体化是预算绩效改革的必经之路。”陈希晖说,政府绩效审计一方面对绩效信息进行确认和评价,另一方面对政府部门、项目支出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绩效审计结果应该与来年预算编制挂钩。
当然,预算绩效反过来也会推动政府绩效审计的快速发展。
陈希晖表示,因为预算绩效合同中的“业绩目标、成本、考核指标”等方面内容为绩效审计提供了审计评价,审计应该积极参与预算绩效考评,为推进绩效预算提供服务。
绩效审计关注资金配置效率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研究员邹小平长期关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她告诉记者,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以预算执行为主线的绩效审计,与一般的绩效审计相比,除了关注资金的运行绩效外,同时也关注资金的配置效率、预算资金管理或使用单位的职责定位等。
邹小平说,考虑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外部环境,当前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是审计内容除了“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外,还要包括“合规性”。从公共资金管理现状来看,我国公共资金管理和使用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违规使用问题。
其次是在绩效预算</a>、绩效管理等相关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尚不能对部门绩效进行总体评价,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切入点可以从影响部门绩效的关键事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如“三公”经费、民生项目等。
“不过,不同于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或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这两者仅考察了预算执行绩效的一个方面即预算的表象,忽视了预算的本质和目的。”邹小平说,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最具生产力的政府、最透明的政府和最负责的政府的建立。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