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金融数据 >> 正文

谁是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发布时间:2013-12-27 14:00:5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伯牙
新闻导读:陈耀:增长极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历史渊源、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社会文化和经济政策等因素。陈耀:现在增长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体制,来自于行政区划带来的利益格局。

  谁是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专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耀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北京报道

  “1980年代看深圳,19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在过去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历程中,几乎每个发展阶段都会产生一个相应的增长极来带动区域的发展,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三大区域成为公认的三大增长极

  谁能成为第四极并带动下一轮中国的区域发展?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他认为从目前释放的政策信号看长江中游地区颇具潜力。然而,无论新旧增长极都面临诸多问题,最关键的是如何打破体制制约,让市场起决定作用,从而真正发挥增长极的带动辐射作用。

  三大增长极特点各异

  《21世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可以说是公认的三大增长极,这些增长极是怎样形成的?

  陈耀:增长极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历史渊源、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社会文化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就历史渊源来讲,过去增长极在中原地区,海洋文明兴起后沿海的区位条件有优势,所以经济的重心转移到沿海地区。

  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最大的原因是开放政策,如果不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发展,而开放也是和它的区位优势相关的,紧邻港澳地区,开放后港澳的资金、技术就进来了。改革开放后,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华南崛起,而东北相对衰落了,北部地区包括京津冀发展也相对弱一些。

  珠三角地区是外源式的,主要是吸引外资,外向型经济特点突出,开放程度最高。长三角是内生与外源混合的。京津冀这一极多数还是以国有经济为主,重化工比重比较大,北京比较特殊,现代服务业占比较高。这三大经济区特点不同,发展引擎也有差异。

  长江中游可能成为第四极

  《21世纪》:三大增长极都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像珠三角这样的外向型地区,经济增长面临的转型压力很大,区域发展的动力不足。下一个十年,哪个区域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第四极”?

  陈耀:过去的区域总体战略基本是按照这种套路来走的,前几年都在争第四极,大概有三个地区都在做这种准备。

  一个是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东北振兴搞了十年,我们测算现在东三省在经济中的份额基本没有变化。东北从过去在全国经济中占比15%左右,进入21世纪降到8%左右,现在还是这样。我们曾经认为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似乎能继天津之后成为一极,现在可能性没有那么大了。

  第二个是成渝地区,过去经济基础比较好,国家三线建设在这里进行了大量投入。三线建设2000多亿元的投资,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军工企业及上千家科研院所,这些企业和科研机构都为后来成渝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发挥了很大作用。

  成渝地区主要的问题是,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对于成渝地区的发展有利有弊。有利的是直辖带动了重庆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振兴、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以及上百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有弊的是两个地方的合作一直不顺利。

  《21世纪》: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从国家这些年改革开放格局来看,下一步国家战略会向哪个地区倾斜?

  陈耀:如果从培育的角度讲,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

  从现有的基础条件看,长江中游地区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和内部市场条件很好,科技力量很强,武汉、长沙这些地方都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人才较为密集的地区。从交通上来讲,长江中游经济圈与国际的联系距离比较短、物流成本低,无论是走长三角、珠三角还是从福建海西出海都比较近。现在提出长江经济支撑带,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将使这些地区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

  减少行政对地域经济的干预

  《21世纪》:我们寻找第四极,还希望找到与其他三个增长极发展模式不同的地方,因为旧有的增长极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遇到很多问题,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第四极能否探索出新的模式来?

  陈耀:这是我们在培育第四极的时候应该考虑的,今后的城镇化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道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城市无限制地发展,过度集聚导致不经济以及城市病问题。现在培育新增长极的时候,在发展初期也难以完全避免这些问题,有些问题只有集聚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不过后发展地区也有优势,尤其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机制,避免过去走过的弯路。

  《21世纪》:第四极怎样才能真正变为对区域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增长极?

  陈耀:现在增长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体制,来自于行政区划带来的利益格局。首先是政府权力太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太多,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要素的流动就没有这么多阻力。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试图打破行政区划的体制分割,但是难度很大,下一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把这作为一个重要方面。

  弱化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资本就会向着投资回报高的地方流动,而劳动力会向收益高的地方流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就会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

  说到底还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要让市场起决定作用,政府把环境搞好、做好监管,不要过度干预经济。这样增长极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从极化效应转变为扩散效应,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扩散发展是一个梯度推移的过程。河北的环京津贫困带实际上就是一个行政分割的产物。

  《21世纪》:增长极就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战略,要让有优势的地方率先发展,这样地区间的差距还是越来越大。

  陈耀: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增长极早期是集聚的,后来就开始扩散,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使得核心地区与外围地区差距越来越小。当然这个过程仅靠市场的力量会相当漫长。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差距可以逐步缩小但不会消除,即使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内部各地区还是有差距。(编辑 程东升)

上一篇:国际金融公司将在我国银... 下一篇:李克强:金融创新围着实...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