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公司理财 >> 正文

上市公司缘何“不务正业”

发布时间:2012-09-12 09:10:42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高国华
新闻导读:除洋河股份外,当天还有德赛电池、漫步者、新联电子、新亚制程4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今年8月份上海证券交易所曾发布警示报告指出,在高利益驱动下,上市公司理财行为很容易演变成一种变相发放高利贷的行为。

  从炒房到炒股,从理财产品到委托贷款,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投资近年来并不鲜见,但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正在偏离实业轨道向金融领域大步迈进,“不务正业”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8个月,共有88家上市公司已购买或宣布将购买理财产品的累计金额达250亿元(含滚动式购买金额),其中有公告可查且已实际出手的上市公司超过30家,累计耗资约150亿元。而在本报记者采访中发现,上述数据或仅仅是冰山一角,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许还有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并没有公诸于众。

  上市公司理财放贷盛行

  9月4日,洋河股份公告称,公司和下属子公司分别出资4亿元和1亿元,向工商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而洋河股份2012年半年报披露,今年上半年先后15次出手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共计39.2亿元,截至9月4日尚未到期的金额共计27亿元,占该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7.25%。

  除洋河股份外,当天还有德赛电池、漫步者、新联电子、新亚制程4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次日,顺鑫农业和信邦制药亦发布同样的公告。仅在上周就有7家公司宣布购买理财产品,涉及金额15.5亿元,其手笔之大令人吃惊。而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共有907家上市公司参与了委托理财

  A股上市公司钟情于理财产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尤其是随着宏观经济在2011年遭遇困境,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理财热浪风生水起。根据上交所的统计,2011年度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年初余额为239.04亿元,借方发生额为1180.60亿元,贷方发生额为1248.43亿元,年末余额为171.20亿元。数据还显示,2011年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家数不仅大量增长,而且发生规模也急剧扩大,且有少数公司集中突出的特点。2011年度委托理财累计发生额超过100亿元的公司共计有2家,发生额在10亿~100亿元之间的公司共计有21家。

  不能否认的是,部分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确实提升了业绩。截至6月底,洋河股份4款理财产品实现收益达到1775.89万元。“现在实业投资机会缺乏,部分次新上市公司由于超募较多,暂时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方式,只好转入理财产品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无可厚非。”湘财证券分析师徐广福表示。然而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看来,上市公司热衷理财其实是“不务正业”。

  最典型的莫过于以文峰股份为例,这家通过首发上市募资21.4亿元资金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后短短半年内,即宣布斥资11.4亿元购买了形式多样的理财产品,其中的4.85亿元资金直接委托银行贷给了房地产企业。另一家上市公司新乡化纤,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9738.37万元,6月末短期借款高达7.6亿元,但公司却在7月份宣布以不超过1.8亿元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理财投资还是“变相高利贷”

  面对上市公司理财放贷盛行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上市公司这样的产业资本摇身变成了“金融资本”?当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投资的天平向金融领域倾斜之际,如何填补实业阵地留下的空白?

  今年8月份上海证券交易所曾发布警示报告指出,在高利益驱动下,上市公司理财行为很容易演变成一种变相发放高利贷的行为。统计显示,2011年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出现了爆发性增长,2011年委托贷款的年初余额为643.83亿元,借方发生额为860.14亿元,贷方发生额为416.43亿元,年末余额为1087.54亿元。

  “由于目前并没有要求披露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资金的用途,因此无法获知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资金的具体去向。根据借款人的名称,可以初步判断部分资金进入了高风险领域,该领域以房地产业居多,可能也有小部分属于急需资金的非房地产类中小企业。”上交所称。在上市公司香溢融通2011年的放贷名单中,则罗列着诸如湖州凤凰新城、东方巨龙、福建君合集团、上海星裕置业等众多房地产公司的名字。而相关公司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在主业低迷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委托贷款业务,利息收入甚至成为这些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时代出版通过交通银行对外放款9000万元。其中一笔6000万元的委托贷款的年利率高达24.5%,还有的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年利率高达36%。

  上交所在发布的《沪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情况分析》报告中指出,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披露的信息含量,细化如银行类上市公司持有理财产品的信披口径,明确委托理财投资范围和资金用途。

  谁为产业资本“不务正业”埋单

  直面上市公司理财放贷的盛况,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峰娟认为,当上市公司的理财和放贷成为一种时髦,其伴随的风险就不能熟视无睹。一方面是在货币政策收紧、楼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给高利率贷款提供了迅速生长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大量中小制造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难以利用正规途径从银行获得贷款,被迫只能选择高息贷款来维系企业的正常运转。相比之下,背靠资本市场大树,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直接融资以及从银行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也是其资金充足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新上市公司超募现象和超募资金监管的缺位导致产生大量的资金闲置。

  上市公司愈演愈烈的“左手"圈钱",右手理财放贷”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上交所就建议,应采取措施,加强监管,改变上市公司超募现象突出的状况。

  与此同时,当人们在质疑上市公司热衷理财放贷行为的同时,商业银行在其中承担了怎么样的角色,无疑更引人深思。“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除了变相帮助关联银行完成"揽储"任务外,大部分是为了获得贷款,即企业想要拿到银行贷款,必须先购买一定数额的理财产品。如果不购买,则企业的贷款利率至少会上浮30%,而且还要排队审批;而一旦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理财产品,便会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不仅贷款可享受基准利率,审批放款速度也会很快。”有上市公司人士透露说。“除了银行,信托机构也是上市公司变相放贷的绝好盟友。”有业内人士说,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至少90%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最终挂钩的是信托产品,最终流向了高风险的领域。

上一篇:马云转型:回归企业家原... 下一篇:信托能够满足企业一揽子...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