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案例解析 >> 正文

揭开企业利润与现金流的面纱

发布时间:2014-03-13 09:48:44  来源:财资中国  作者:
新闻导读:“Cash is king”作为当今世界企业财富管理的经典,是货币和信用的诞生及有限责任制创建以来,被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反复证明的最高法则。在上例基础上,如果A在本期生产经营中,得到了木材供应商B给予的50%原材料采购付款信用,则A本期的利润表反映的净利润还是15万元,但其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就变成了25万元。

  文/傅哲祥

  “Cash is king”作为当今世界企业财富管理的经典,是货币和信用的诞生及有限责任制创建以来,被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反复证明的最高法则。但是,传统理念和对会计方法与利润表的人为操控,客观上蒙蔽了人们对企业财富管理本质的判断,一份经过粉饰的、靓丽的企业利润表常常掩盖了其经营现金流本应透露的风险信号。

  14、15世纪,在欧洲以货币和信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进而推动了以“货币计量”和“复式记账”为特征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因为有了货币和信用,社会资源的配置空间和时间被大大拓宽,使各企业之间的交易变得广泛而复杂(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现金交易与信用交易等);因为有限责任制的建立,资本的积聚效应和杠杆效应被大大地释放,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和集约经营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各企业为了实现对自身经济活动的记载与总结,并向交易对手和市场释放业绩信息以获取信用、扩大交易,同时满足投资人对被投资企业经营信息的了解,会计及会计方法便成为企业的管理工具和信息记载、总结、报告,以及与投资者、市场、政府交流的载体。

  为了使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人、经理人、交易对手、政府监管部门等)能够比较各企业经营过程和成果、掌握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理解会计信息,会计方法就必须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共同遵循一系列原则。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和理论演进,今天全球各经济体就会计方法和实务基本达成一致,这就是“四大假设”——币值不变、持续经营、会计主体和会计分期及若干“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配比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惯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由于人们习惯性地将会计的周期(会计分期)与预算周期保持一致,将会计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交易信息记载功能、资金流反映功能、经营成果分析功能与财务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信息化和网络高度发达的环境下,会计方法与会计信息成了财务管理最重要的数据基础。但是,当会计按照“币值不变”假设和权责发生制(或称应计基础)、配比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时,其生成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反映现实即期交易和企业的真实资金循环,客观上限制了会计信息和会计例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随着会计实务和理论的进步,为了克服会计方法对企业经营过程和资金循环反映不足的缺陷,19世纪中后期,英、美的一些公司开始尝试编报“现金流量表”。1862年,美国北方钢铁公司自行设计的“财务交易汇总表”就是今天现金流量表的雏形,该表以收付实现制(或称现金制)为编制基础,其功能主要是用来揭示现金及其等价物、营运资金及报告期的全部财务资源的资金流量,以弥补资产负债表和利 润表的缺陷。至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财务会计原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后发布了《第95号财务会计报告—现金流量表》和《第7号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正式将“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的一部分,以便充分反映企业赖以生存的现金流状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高度发达的货币与信用机制,相对于“实物交易”而言,至少两次将交易的目的和结果分离。首先,货币交易将供给与需求进行了第一次分离。如甲生产粮食,但需要农具和猪肉;在“实物交易”中,甲必须寻找到此时正好需要粮食的农具制造者乙和猪肉生产者丙,且乙能够出售的农具和丙能够出售的猪肉与甲能够提供的粮食的供给、价值一致。至此,一项完美的价值交换即告完成。但如果三者之间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或产品的价值不一致,就会产生供求失衡使交易受阻或交易不充分。在货币信用机制中,任何产品或价值交换都以货币为媒介,不论甲、乙、丙各自产品的价值、各自的需求和供给差异有多大,都可以通过货币即时解决。因此,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将原来直接为满足生产者自身单一目的的需求转换为多种目的的需求,将为直接获得所需产品的结果转换为获得产品价值的结果。其次,交易中嵌入信用——即“预先”或“延期”支付。生产者为了尽快实现产品的社会价值,或消费者为了提前满足需求,在彼此重复交易建立的信任基础上,可以将产品交易与货币支付分期完成,从而再次将交易的目的和结果进行了分离。所以,当生产者按照一定的会计方法对一定时期的经营过程进行记录、计算、总结时,其会计账面的经营成果与实际现金循环总会存在差异。

  假设有两家企业,一家是家具制造商(A)、一家是木材供应商(B)。在理想状态下,当A在市场上出售100万元家具,并即期收回100万元销售款,同时支付增值税金5.5万元、支付原材料款50万元、人工成本15万元、管理费用4.5万元、所得税5万元,同时在其生产成本中摊销机器设备折旧5万元。此时,在A当期的利润表中反映的“净利润”为15万元。而同时其现金流量表反应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为20万元。

  A的净利润小于经营现金流,主要源于成本中的“折旧与摊销”5万元,这是A过去投资时付出的现金按照会计权责发生制和配比性原则,摊入本期生产成本的“非付现费用”,实际上在当期经营中并没有发生“折旧摊销”的成本性现金流出。

  在上例中,如果A销售中嵌入信用,即给消费者20%的3个月延期付款信用。此时,其利润表反映的净利润仍然是15亿元,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则是0。

  由于销售中有20%的货款3个月后才收回,使当期“销售”带来的经营现金流入减少20万元。这不仅抵消了原来的5万元折旧,还给企业持续经营带来15万元的现金缺口。

  在上例基础上,如果A在本期生产经营中,得到了木材供应商B给予的50%原材料采购付款信用,则A本期的利润表反映的净利润还是15万元,但其现金流量表反映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就变成了25万元。

  因为A在销售中虽然“付出”了20%的“延期付款”信用,影响其当期经营现金流入20万元;但同时他在B处获得了50%的3个月货款延期支付信用“收入”,减少了其当期经营现金流出25万元。两项“信用”抵消后,与表2比,相当于增加当期经营净现金流25万元。一个正常营运的企业,其现金流入和流出大致有四个方面:股东出资和利润分配、对外举债和清偿债务、出售资产和项目投资、经营收入和成本(税费)支出。前三项因为不可持续,仅能够改变企业短期现金状况,唯一能够持久支撑企业发展的仍然是与经营现金流相应的企业净利润。但是,净利润作为企业现金流的基础,并不等于经营净现金流。理想状态下,因为只有“预付”设备(厂房、机器等)投资才能具备正常的经营能力,所以通常在“折旧”和“税务筹划”过程中,企业的净利润总是小于经营现金流;然而在货币和信用机制中,现实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却经常在净利润增长中出现缺口,或者在净利润下降过程中出现短期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尽管这种双向波动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但对于身处动态运动中的企业而言,若在市场低谷遭遇现金流缺口,即便账面净利润有余,也可能终止持续经营。总之,在现代货币信用关系中,由于交易方式不同、企业税务筹划的运用、会计核算规则和例报期间等影响,净利润与现金流是企业持续经营中的不同“体征”。因此,认真阅读现金流量表,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评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有助于评估企业偿还债务、支付股利以及对外筹资能力;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企业报告期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差异及其原因,排除不同会计基础条件下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的干扰;有助于排除通货膨胀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减少投资者利用会计报表信息的决策失误。

上一篇:央行正在放松货币条件,... 下一篇:银监会解读民营银行试点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