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资本市场 >> 正文

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4-11-18 16:12:39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吕家进
新闻导读:近一段时间以来,“新常态”已成为财经界的热门词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商业银行不仅需要深刻理解“新常态”的丰富内涵,更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各种变化。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常态”已成为财经界的热门词汇。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比实体领域更为强烈、更为复杂。在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深刻认识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常态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叠加银行业自身面临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市场准入放松等诸多挑战,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高速发展和高盈利的时代基本告一段落,其经营发展开始步入新常态,呈现出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近期货币政策的调控方法更加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及时性,侧重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而不是过去的“大水漫灌”。同时,诸如存款偏离度考核等制度实施,金融监管环境也将日趋严格。另外,国务院发布的“43号文”已对政府融资方式进行了规范,这将对银行原有的贷款类及平台类融资业务形成抑制。
  
  二是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从现阶段来看,新常态带给商业银行最严峻的挑战就是资产质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银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今后一段时间,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两高一剩”、房地产、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继续发酵,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较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是业务模式发生变化。银行业属于亲周期的行业,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带来对银行信贷等金融需求的逐步下降。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利差收窄以及跨市场、跨业态、跨领域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银行资金流通主渠道的地位已受到挑战。商业银行规模增长与盈利增长之间的线性关系已不复存在,单纯依赖规模扩张获取利差收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
  
  变革创新适应商业银行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既是对商业银行发展的严峻挑战,更是深度转型的战略机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大而不强”,根本原因是竞争同质化。应该说,在新常态下,虽然压力倍增,但同时也将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加规范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要借此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形成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的商业模式,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积极布局县域市场。我国正在迎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2013年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3.7%,但仍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在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的背景下,县域地区将会产生大量的金融需求,同时派生出很多金融创新业务。相对城市地区的“红海”,竞争不充分的县域地区对商业银行而言,仍是一片“蓝海”。
  
  三是强化信息技术引领。我国已进入网络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是一场现代科技与传统金融业之间的竞赛。科技创新已从支撑业务发展向引领业务发展转变,并成为商业银行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银行、形成网络金融时代新的竞争优势,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最关键、最迫切的一项战略抉择。
  
  四是重视精细化管理。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短期内必将带来存贷利差缩小。但存贷利差缩小,不等于银行收益率降低。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要保住收益率不下降,就必须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工夫,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风险定价水平,增强“软实力”,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几点建议
  
  新常态下,政府不仅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为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华尔街有句俗语说,“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要将它证券化。”与发达国家规模庞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无论从供给面看还是从需求面看,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14年9月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就超过44万亿元。如果仅将其中的10%用来进行证券化,其规模就可以达到4.4万亿元。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做好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调整开辟正规渠道,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当前,我国银行业乃至金融领域最大的挑战,主要在于银行业积聚了较高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业提供的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高达85%。在新常态下,不能再靠政府提供隐性担保的方式,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需要用市场制度对政府作用进行替代。尽快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这将是打破“刚性兑付”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是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企业等推出的“宝宝军团”,曾一度改变了游戏规则,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冲击。其实,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优势是互联网企业无法简单复制的,互联网企业可以是一个成功的搅局者,但毕竟基因不同,企业文化迥异。互联网企业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但在实际上做着与传统金融并无根本差异的事情。以互联网思维搞金融,缺少监管必然会形成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欺诈、侵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新常态下,互联网企业在提供融资服务时,也要将其纳入监管体系内,强调现有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并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控制好潜在的传染性风险。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商业银行不仅需要深刻理解“新常态”的丰富内涵,更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各种变化。坚持创新转型发展,才能抓住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业务机遇。  (作者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常态”已成为财经界的热门词汇。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比实体领域更为强烈、更为复杂。在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深刻认识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常态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叠加银行业自身面临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市场准入放松等诸多挑战,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高速发展和高盈利的时代基本告一段落,其经营发展开始步入新常态,呈现出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近期货币政策的调控方法更加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及时性,侧重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而不是过去的“大水漫灌”。同时,诸如存款偏离度考核等制度实施,金融监管环境也将日趋严格。另外,国务院发布的“43号文”已对政府融资方式进行了规范,这将对银行原有的贷款类及平台类融资业务形成抑制。
  
  二是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从现阶段来看,新常态带给商业银行最严峻的挑战就是资产质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银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今后一段时间,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两高一剩”、房地产、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继续发酵,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较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是业务模式发生变化。银行业属于亲周期的行业,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带来对银行信贷等金融需求的逐步下降。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利差收窄以及跨市场、跨业态、跨领域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银行资金流通主渠道的地位已受到挑战。商业银行规模增长与盈利增长之间的线性关系已不复存在,单纯依赖规模扩张获取利差收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
  
  变革创新适应商业银行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既是对商业银行发展的严峻挑战,更是深度转型的战略机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大而不强”,根本原因是竞争同质化。应该说,在新常态下,虽然压力倍增,但同时也将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加规范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要借此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形成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的商业模式,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积极布局县域市场。我国正在迎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2013年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3.7%,但仍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在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的背景下,县域地区将会产生大量的金融需求,同时派生出很多金融创新业务。相对城市地区的“红海”,竞争不充分的县域地区对商业银行而言,仍是一片“蓝海”。
  
  三是强化信息技术引领。我国已进入网络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是一场现代科技与传统金融业之间的竞赛。科技创新已从支撑业务发展向引领业务发展转变,并成为商业银行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银行、形成网络金融时代新的竞争优势,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最关键、最迫切的一项战略抉择。
  
  四是重视精细化管理。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短期内必将带来存贷利差缩小。但存贷利差缩小,不等于银行收益率降低。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要保住收益率不下降,就必须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工夫,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风险定价水平,增强“软实力”,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几点建议
  
  新常态下,政府不仅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要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为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华尔街有句俗语说,“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要将它证券化。”与发达国家规模庞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无论从供给面看还是从需求面看,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14年9月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就超过44万亿元。如果仅将其中的10%用来进行证券化,其规模就可以达到4.4万亿元。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做好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调整开辟正规渠道,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当前,我国银行业乃至金融领域最大的挑战,主要在于银行业积聚了较高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业提供的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高达85%。在新常态下,不能再靠政府提供隐性担保的方式,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需要用市场制度对政府作用进行替代。尽快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这将是打破“刚性兑付”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是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企业等推出的“宝宝军团”,曾一度改变了游戏规则,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冲击。其实,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优势是互联网企业无法简单复制的,互联网企业可以是一个成功的搅局者,但毕竟基因不同,企业文化迥异。互联网企业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但在实际上做着与传统金融并无根本差异的事情。以互联网思维搞金融,缺少监管必然会形成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欺诈、侵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新常态下,互联网企业在提供融资服务时,也要将其纳入监管体系内,强调现有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并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控制好潜在的传染性风险。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商业银行不仅需要深刻理解“新常态”的丰富内涵,更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各种变化。坚持创新转型发展,才能抓住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业务机遇。  (作者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
上一篇:商业银行该如何面对存款... 下一篇:獐子岛回应“死要见壳”...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