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资本市场 >> 正文

战略转型带动跨越式发展—访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

发布时间:2012-09-17 11:42:23  来源:银行家  作者:鲁开源
新闻导读: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期。陈小宪:当前,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日益严峻,中小股份制银行的经营压力空前提高,这些形势的变化将加速中国银行业新阶段战略转型的步伐。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转型,切实支持实体经济,走一条资本节约的发展新路。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发展的25年来,每一次跨越式的发展无不渗透着成功的战略转型。2005年向零售银行转型,解决了生存问题;2007年的重组转型,解决了银行公司治理和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国际化问题;2010年提出了“调结构、强管理、促发展”的指导思想,进入了前瞻性转型阶段;2011年又提出以转型为根本着眼点的五年战略规划及“四化一行”的发展目标。值中信银行成立25周年之际,本刊特别采访了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以期为同业带来相应的启示。

  发展受限,转型为先

  《银行家》:当前银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您认为应该如何权衡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投资高速发展的外在期盼之间的平衡?

  陈小宪:过去十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银行业的效益、质量、规模、品牌形象都有大幅提升。对这一成果,我们既应该为之感到欣慰和自豪,也需要秉持一种冷静的心态来客观看待:银行业前些年的迅速发展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密不可分,但是目前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相当复杂,其核心问题已不再是速度和规模,而是发展的质量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问题。在经济增速逐步趋缓的大背景下,要求银行业始终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可能就走进了认识上的误区。

  近些年,我行并未刻意追求盈利增速,相反更多地是在下大力气加速转型,加强管理,加快提升市场竞争力。我行始终坚持为全体股东创造更大财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支持的目标不动摇。面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格局,我行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加丰富、更加适合客户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并积极发掘和引导客户的潜在需求,在实现银行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为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贡献。另一方面,我行通过深化改革、调整与创新,以及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改进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将各项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

  《银行家》:长期以来,中信银行一直在推动零售银行转型,您如何评价中信银行的转型成果。在国内银行纷纷将发展零售业务当做战略高地之时,您如何评价中小股份制银行目前的零售银行业务现状?

  陈小宪:首先说,目前中小股份制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各具特色,各家商业银行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回顾这几年,在零售银行战略指导下,我行重点加强了贵宾理财、大众银行、电子银行、个人贷款等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了信用卡、私人银行和汽车金融中心功能。从目前来看,可以说零售银行战略的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占比和排名不断提升。

  回顾我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5~2007年。我们探索出了具有中信银行特色的零售银行发展道路。我行提出的是“三维四动”发展策略,就是客户、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零售体系,在营销推动上采取公私联动、产品拉动、专业促动和全员推动。在发展路径上“三个环节”并举,从客户积累、客户经营、客户提升三个方面同时发力,既带动客户的积累,又促进客户的升值。在经营策略上,我行加强培育贵宾理财、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三个盈利点”。

  第二个阶段是2008~2010年。这个阶段,我行提出了初步构建全功能零售银行的方向,实现了五个基本定型。具体来讲:一是客户获取能力基本定型;二是贵宾营销服务体系基本定型;三是专业化运营体系基本定型;四是电子银行体系基本定型;五是盈利基础基本定型。以上五个基本定型都表现出了我们零售银行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绩。

  第三个阶段是2011~2015年。我们提出了第三阶段发展策略,就是以盈利为导向,建设全功能的零售银行。在发展战略上,我们将坚定实施零售银行战略,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全功能业务体系建设,力争储蓄、个贷、资产管理等经营指标上取得更大进步,实现零售特色品牌在中型商业银行的领先地位。应该说,我们的发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仍然需要我们积极的探索,进一步去研究、总结、提升,并最终形成我们第三阶段的零售战略实施方案。

  《银行家》:“转型”一词贯穿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始终,中小股份制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转型问题,您认为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在推动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转型阵痛问题?

  陈小宪:当前,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日益严峻,中小股份制银行的经营压力空前提高,这些形势的变化将加速中国银行业新阶段战略转型的步伐。整体来看,中小股份制银行在转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经营管理难度。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将严重威胁全球经济增长,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加大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从而迫切要求银行进一步强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

  二是金融监管标准的空前提高对银行形成巨大的资本压力。“巴塞尔协议III”、美国《多德-佛兰克法案》、《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银行监管的革命性变化。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对银行资本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三是金融市场化步伐加快要求加快转变银行传统发展模式。企业直接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逐步拓宽,利率市场化将缩小利差空间。相对于中小企业,大企业收入增速将放缓,传统存贷款业务收入占比将下降,交易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吸引力将不断增大,银行必须在盈利模式变革上提早筹划。

  四是同业竞争加剧要求银行加速开拓新兴业务“蓝海”。国有商业银行依托强大的规模、网络实力、综合化和国际化运作能力,在各个领域对中型股份制银行形成较强的竞争压力。中型股份制银行在加速转变发展模式,全力跨入新兴业务竞争的“蓝海”。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深耕本地,在区域市场、细分业务领域对中型股份制银行形成较强的竞争压力。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助政策和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对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产生越来越大冲击。

  基于以上因素判断,今后一段时期,对中小股份制银行而言可能将是变化最快、困难最多、压力最大的时期,中小股份制银行要努力建立起适应新时期业务转型发展的前中后台之间、总分支行之间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管理成为变革的核心。同时,还需突出对财务性目标、结构性调整目标、管理体系性目标的全面推进,才能促进多个层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我行也将积极适应竞争的新形势,全力推动银行转型。去年,我行制定了“四化一行”战略,突出了转型的核心任务,强调的是更为稳健、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路径。这些战略调整既考虑了现有的业务结构和发展基础,也突出了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是相对渐进式、较为稳健的转型模式。

  发展趋缓,风控为重

  《银行家》:进入2012年,银行经营遭遇阻力,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以出口为导向的沿海地区实体经济形势恶化,对银行经营发展造成阻力。您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如何未雨绸缪,对经济下行周期做好应对思路、规划与措施?

  陈小宪:中国银行业在过去的三年里贷款投放总量较大、信贷规模扩张较快,但这不是一种常态,今后的贷款增速将会回落到正常水平。在经济下行阶段,信贷风险的防范将是中国银行业必须加强的重点工作。当前,信贷风险比较突出的领域主要是房地产、政府平台、小企业。

  首先,对房地产贷款风险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历次金融危机几乎都与房地产泡沫相关。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银行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2007年,美国房价下跌导致房地产贷款不良率飙升,进而引发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近两年,西班牙房价持续下跌,该国一些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甚至高达40%,又成为引发该国危机的导火索。国外教训表明,房价大幅下跌容易引发经济危机,对银行影响也是致命性的。目前中国房地产贷款占比在25%,加上与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占比超过40%。一旦房价大幅波动,产生的影响可以想象。因此,银行必须坚决贯彻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总量控制,从严审批贷款。在这方面,我行一直比较审慎,我们将房地产项目贷款全部上收总行审批,坚持项目抵押和资金封闭管理,优选项目和优选开发商。目前,我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低于同业3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政府平台贷款风险不能忽视。目前政府平台贷款质量总体可控,有现金流收入覆盖的在90%以上。从我行情况看,平台贷款中没有不良贷款,现金流覆盖率在95%以上。尽管如此,也存在两类情况必须重点关注:一类是依托土地出让收入还款的平台,受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另一类是负责地方公路建设的平台,受国家公路收费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对这两类平台,银行应加大管理力度,对风险大的要坚决退出。

  第三,小企业金融风险必须严格管理。近年来,响应国家号召和转型需要,中国银行业对小企业给予高度重视,去年末,小企业贷款总额近11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0%,增长26%。从中信银行来看,近两年小企业贷款增速都超过了50%。但小企业的脆弱性确实超过其他行业,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小企业不良贷款占到新增不良贷款的一半以上。针对小企业贷款状况,要坚持专业化经营、循序渐进、适度授信原则,重视风险缓释的防范措施。

  《银行家》:2012年6月,银监会出台了新资本管理办法并将于2013年实施。您认为新办法对未来中小股份制银行的业务模式产生怎样影响?在新办法下,中小股份制银行如何调整业务结构以应对资本约束与业绩增长的双重压力?

  陈小宪:中国资本监管正趋于强化和国际化,总体上体现了四大特点:标准更高、定义更严、范围更广、口径更紧。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进一步提高、资本质量进一步提升、资本风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资本管理层次进一步丰富等。

  展望未来,银行业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可能持续存在,除了监管、市场、股东的因素,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一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将不断深化,这将对银行业以速度和规模为主导的经营战略产生巨大影响,业务结构调整压力明显增大。二是国际经济动荡、国内经济放缓给银行带来强烈的风险隐忧,亦是银行未来经营中需重点加以关注的问题。三是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提速的背景下,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面临不确定性。归根结底,目前及以后银行经营面临的约束和压力,将最终反映为资本压力,因为资本是应对非预期损失的缓冲器,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闸门。

  因此,面对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和全新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必须顺势而为,加快战略转型,重点体现为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资本约束下的理性经营。在经营理念上处理好当前利益与市值稳定增长的关系,高度重视对资本的科学管理,通过运用经济增加值(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办法,加强资本规划和预算管理、优化资本配置,制约银行规模的过度扩张,促进银行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第二,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一是优化产品结构。随着资本约束日益刚性,通过提高风险溢价,优化资产结构等方式,使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支持低资本消耗、高定价的客户贷款,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的占比。二是丰富收入结构。银行需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可调整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还可缓解规模扩张和资本短缺的问题。三是调整客户结构。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客户、对私贵宾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等的开发将是下阶段的重点。四是强化资产负债结构管理。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推动负债结构的转型,增加负债来源,降低存贷比,特别是要增加非贷款户存款、结算性存款、储蓄存款等。

  第三,坚持科学的资源配置。在新的监管标准下,银行面临更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我行根据自身情况,很早就着手进行了准备,通过经济资本的管理和考核,资金转移定价的实施,管理会计价值管理的推广等,优化我行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本使用水平,提升内涵发展能力。

  第四,坚持持续的金融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包括着眼于差异化经营的产品、服务创新,也包括有效应对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的管理创新,还包括风险准确计量等技术创新,通过一揽子的创新以及搭建创新机制,更有效的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

  “四化一行”,助力中信

  《银行家》:2011年中信银行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您认为上市银行如何做到对投资者的持续吸引力?

  陈小宪:上市五年以来,中信银行在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结构调整、市场营销、服务品质等诸多方面进行艰苦努力,各项业务突发飞进,竞争优势日益明显,整体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也向股东和社会递交了一份满意答卷。回过头来看,这些成绩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信银行特色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我们把这些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和感受概括为四句话:即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的前列。这些理念来源于实践,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它已经越来越为全行员工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了中信银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逐步构建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行体制。经过股改上市,我行顺利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国际化,并按照监管要求和国际规范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架构和机制。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按照“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强化了总行决策中心、风控中心和管理中心三大职能。加强了总行主线部门对全行业务的管理和协调功能,基本实现了统一的产品设计、统一的市场营销、统一的宣传策略、统一的考核办法,提升了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行体制的逐步完善,为我行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逐步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冲击力和影响力。过去,我曾用“四少”来概括中信的市场影响力,即“少名声、少声势、少宣传、少品牌”。几年来,我行的市场与监管评级明显提升,监管排名保持同类银行最好水平,长期存款评级和财务评级也位居同类银行前列,市场地位明显提升。同时,我们不断强化营销能力,打造银行品牌,在国内外金融产品和服务上荣获多项大奖。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中信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第48位,按总资产排名第53位,客户认知度大幅提升。

  四是逐步形成了较为平衡、协调的业务发展架构。上市前,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占比较低,储蓄存款在中小股份制银行排名中靠后。这种业务结构与国际银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不相符。这几年,我行大力推进零售银行战略,零售银行储蓄占比和零售贷款占比快速提升,零售银行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迅速发展,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实践表明,传统对公优势并没有因为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而削弱,继续保持了在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领先地位。同时,零售业务也迅速赶上,全行收入结构、客户结构、市场结构更加平衡。目前,我行的业务结构正在朝着对公、对私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五是逐步构建了较为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几年,我行在理念、体制、技术三个方面显著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水平。在理念上,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强调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在体制上,强化了独立、垂直、集中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横一竖一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一横”是指全面风险管理。最核心的是运用资本对银行风险实行全覆盖,提升识别、评估、管理所有风险的能力,实行全员、全过程、全业务的风险管理。“一竖”强调风险管理的垂直性。随着业务线事业部和准事业部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将不断推进嵌入制、派驻制、授权制等多种风险管理模式,但这同时更要求从上到下实施统一的风险政策、统一的制度流程、统一的风险标准。“一中心”强调总部风险管理中心地位。适应业务范围的拓展,银行必须突出总部在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风险战略、统一的风险偏好、统一的资本配置等方面的权威和核心作用。在技术上,我行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项目为契机,强化了风险量化管理。目前,量化风险技术已应用到公司的客户评级与债项评级。其中,客户评级系统已上线5年多,债项评级系统已上线1年多,评级覆盖面都达到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主体项目已达到了内部评级高级法水平。

  六是逐步夯实了长期、持续、较高盈利能力的基础。这几年,我行的盈利水平、资产质量、经营规模等指标显著改善。首先是盈利水平大幅增长。去年全年净利润超过300亿元,在同类银行排名第二。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净息差、成本收入比等指标均位于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前茅。其次是资产质量持续优化。目前,不良贷款率下降到0.6%,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86%,相对于过去,我们应对经济周期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经营规模保持前列。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合并总资产跃升至2.8万亿元。四是分支机构竞争力明显提高。上半年,全行网点总数突破800多家,分支机构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银行家》:中信银行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您认为未来中信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机遇是什么?

  陈小宪:对于中信银行来说,经济大环境中潜在的挑战与蕴藏的机遇并存,如何抓住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居民财富快速增长等带来的诸多机会,对于未来我行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一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将为银行发展提供增长动力。未来5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3%~4%的增长,我国将进入城镇化和加速工业化时期,预计经济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我国仍将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将为银行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带动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的快速发展,为我们优化网点、资本、信贷等资源配置提供巨大动力。伴随着产业升级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中信银行提供众多潜在的业务增长点。在国家促进中小企业相关金融服务和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下,将为我们的中小企业业务增长提供保障。

  三是金融市场深化将为中信银行的转型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国家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将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金资本交易、金融同业业务发展带来潜在机会;人民币国际化将为发挥我们的国际结算和资金资本业务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国家积极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将为我们银行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创造市场机遇。

  四是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将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加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和投资意识逐步与国际接轨,预计整个银行业的零售银行业务在未来五年将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那么,我们银行的信用卡、个人信贷、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等业务也将进入高速增长通道。

  五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将为银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条件。数字化设备和互联网将继续普及,移动互联网将日渐成为技术主流,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服务的持续增长将推动网上支付的发展和企业营销方式的变革,这都将为中信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的业务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六是国际化浪潮将为中信银行提供差异化竞争的空间。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跨国投资快速增长,要求商业银行跟随客户走出去,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境内外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全球化的金融服务,海内外一体化服务能力将成为银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银行家》:中信银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银行市场中守住自己的位置?

  陈小宪:在新的发展阶段,我行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用好各种有利条件,着力破解前进中的问题,走出一条新的中型商业银行科学发展之路。基于以上考虑,我行去年制定了新的五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四化一行”的发展愿景,为银行长远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和特征。

  “四化”突出强调四大体系建设:一是专业化体系建设,强调通过专业化的体制、产品、服务和队伍建设,努力成为在传统和新兴金融领域的重要引领者,业务流程、创新方式等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二是综合化体系建设,强调在未来金融监管框架下,成为跨地域、多领域的专业综合金融服务商。三是国际化体系建设,强调成为在多地区,针对特定客户和特定业务的跨境金融提供商。四是特色化体系建设,强调精细化管理,差异化定位,形成特色化的竞争优势。

  “一行”强调的是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前列。这一目标要求我行争创三个“一流”:即一流的财务指标、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企业文化。

  结合这一发展战略,我们还进一步明确了定位、目标和发展策略,目的就是加快转型,巩固和提升在中型银行中整体实力领先的地位,努力成为专业化、综合化、国际化、特色化经营能力突出,走在竞争前列的一流商业银行。

上一篇:美国量化宽松归来 掘金... 下一篇:中国经济:L型走势的必然...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