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风险管理 >> 正文

201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将经历考验

发布时间:2013-12-24 09:56:30  来源:《零售银行》  作者:
新闻导读:根据银监会公布数据,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的变动趋势分别如下:  不良贷款余额方面,2008年末至2011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持续下降态势。如果未来中国GDP增长率仍持续在下行周期徘徊,可预见的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仍将会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

  文/郭登魁

  根据银监会公布数据,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的变动趋势分别如下:

  不良贷款余额方面,2008年末至2011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持续下降态势。但自2011年末开始至2013年第三季度,该指标值已持续八个季度上升。

  相形之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动则没有这么明显。从图表可以看出,2008年末至2011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现明显的下行趋势,2011年末时该指标曾略有反弹,但到2012年一季度又出现回落,之后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一直呈稳中略升态势,近七个季度仅缓慢上升了0.03个百分点(由2012年一季度末的0.94%上升至2013年三季度末的0.97%)。

  中国银行业近年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银监会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大致是由以下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第一,2011年之前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得以持续下降,但随后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给银行业资产质量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

  有国内学者的早期实证研究证明 ,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即GDP增速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国内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将下降约4.64个百分点。这是由于经济上升期企业的还款能力会普通增强,同时由于企业现金储备随之加厚等原因、也会使不良贷款的发生出现滞后情况 。

  从纯理论分析角度看,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至2007年,中国已经历了四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自2000年至2007年,中国GDP当季同比增长率始终高于8%并持续向上,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下降;自2008年以来,中国开始步入第五次经济周期,特别是2010年以来,国内GDP增长率步入明显的下行期,这有可能是造成商业不良贷款余额由降转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如果结合历史数据来看,也基本可验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GDP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的规律:2003年至2008年三季度以前,中国的GDP增长率保持了较长时间10%以上的高速增长,这段时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也持续下降,从2003年末的2.1万亿元一直下降至2008年三季末的1.27万亿元。唯一违反这一规律的“异常”情况出现于2008年第四季度,当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GDP当季同比增幅由10.9%直线下降至6.6%,环比回落达4.3个百分点,而此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由1.27万亿元急降至5603亿元,不良率由6.17%下降至2.42%。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季农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剥离了不良资产约8000亿元,仅此一项即影响当年整个中国银行业不良率下降约3.26个百分点。若剔除这一因素,国内银行业当年不良贷款余额实际上由降转增,较年初应增长739亿元左右(这也使得2008年前后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可比性较差,因此笔者以2008年末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起点)。

  2008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与GDP增长率变动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银监会

  那么,2008年之后的情况又如何呢?从图表可以看出,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末,中国GDP增长率与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但自2010年起至2011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长率呈现在9%-10%之间小幅波动的态势,但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仍保持了持续下降的走势,这似乎与前文所引述的相关学者观点有所冲突;而自2011年四季度起,中国GDP增长率进入了明显的下行期,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也开始步入上行周期,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又再一次明晰起来。笔者倾向于认为,之所以出现2010年起至2011年三季度这一段时期内的“特殊情况”,主要是由于前述的不良贷款实际发生要落后于经济下行的时滞效应的存在,这种效应使得在经济稳定增长期(即使在此期间存在小范围波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同经济增长率变动之间的反向关系表现得不那么明显;而在经济增长剧烈波动期或长时间下行期,时滞效应的作用易被弱化,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同经济增长率变动之间的反向关系就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此,如果未来中国GDP增长率仍持续在下行周期徘徊,可预见的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仍将会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

  第二、近年来商业银行业贷款增长率始终保持高位,对不良贷款率形成稀释效应

  贷款余额增长对不良率下降的贡献

  数据来源:根据银监会数据推算

  一般说来,贷款增速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经济上升期,社会上企业及个人借贷需求往往也较为旺盛,造成银行贷款总体增速往往能超过不良增速,从而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形成进一步的稀释效应;反之,在经济下行期,不良贷款余额本身即存在较大的上升压力,同时实体经济借贷需求下降,如果此时银行贷款的增速大幅放缓,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就将会更为显著。

  从银监会数据可以推算得出,2005年至2012年,我国银行业贷款余额年累计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4%以上,贷款余额增长对不良率下降的贡献比率除2008年较低外(同样是因为农行财务重组原因),其他年份均较高。尤其是2009年以来,不良贷款率能够持续下降也主要是受益于贷款余额增长的贡献,其中2012年这一贡献率甚至已超过100% 。也就是说,2012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所以能够在不良贷款余额环比上升650亿元的情况下仍较上年下降了0.05个百分点,完全是由于贷款余额增长的稀释效应所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但不良贷款率可以始终保持在相对低位。

  但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至2012年,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增长率为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显示经济下行期银行信贷规模扩张速度确实受到了负面影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未来信贷扩张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稀释作用必将会有所削弱。

  未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动趋势判断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支持商业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的前提条件依然难以确立,2014年整个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将可能呈现稳中趋升的态势。

  第一、2014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延续了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

  看2013年,可以明显感受到以下两点:

  一是国内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在明显加大。如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国内商业不良贷款余额达5636亿元,较年初上升707亿元,增幅达14.34%;不良贷款率0.97%,较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无论不良贷款年化增幅还是不良率升幅来说都是近年来最大的。同时,各家银行的新生成不良贷款呈现的主要特征基本一致:从企业规模看,以中、小企业为主;从行业维度看,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中的光伏、造船、钢铁等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子行业和批发零售行业中的钢贸行业;从地域分布看,则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特别是浙江、江苏以及福建地区。这说明,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更多是受宏观经济下行、区域信用风险集中爆发等“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而非某一家或几家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孱弱使然。

  二是从时间序列角度看,这种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在持续加重。如从图表可以看出,2013年内,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出逐季上升趋势,说明其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在持续加大。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此外,自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逾期贷款率也在逐年上升,这从另一角度验证了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持续加大的趋势;更值得关注的是,上市银行不良贷款/逾期贷款的比率则在逐年下降,由于该指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的审慎程度(即该指标值越高,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银行的资产分类标准越审慎,反之亦反。

  上市银行逾期贷款率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而于此同时,2013年年内,国家领导人数次强调宏观经济政策将会维持既定基本格局,即继续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不出台大规模刺激措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次讲话中更是明确阐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底线”概念,标志着未来中央政府对相对放缓的经济增速将具有更强的承受力。因此,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国内经济的中速甚至中低速增长将成为常态。而综合各专业机构的预测结果来看,大多数机构也倾向于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会进一步放缓。

  专业机构对2013-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的最新预测结果

  机构名称 2013年 2014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7.6% 7.3%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 7.8% 8.4%

  麦格理 7.3% 6.9%

  花旗(Citi Bank) 7.4% 7.1%

  中金公司 7.6% 7.4%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信息

  考虑到2013年的“悲惨现状”,如果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真的继续放缓,则国内商业银行的新生成不良贷款有较大可能会在2013年的增长惯性压力下继续增加。同时,预计不良发生的重灾区仍将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以及受经济结构转型影响较严重的产能过剩行业,并在区域上由长三角和福建向全国其他地区蔓延。

  第二、2014年银行业贷款增长率料难以超过2013年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与M2增长率之间呈现非常高的正相关关系。据中金公司预测,2013年和2014年国内的M2增速分别为14%、13%。再考虑到经济增长率下降引致的借贷需求下降、存款增长乏力造成银行放贷能力受限等因素,除非出现大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可以推断2014年国内银行业贷款增长率也极有可能在2013年的基础上继续放缓。

  中国近年来M2及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综合以上两方面判断,在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增长压力未见明显减轻、贷款余额增长速度有可能进一步放缓的大环境下,预计2014年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大的不良贷款率上行压力。

  相关管理措施建议

  面对持续严峻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尽量保持自身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

  第一、强化风险政策导向,努力构建抗周期资产结构,力求从整体上降低整体经济减速对资产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更应着力构建可以有效抵抗经济周期波动的资产结构,通过加大弱经济周期资产配置等相关措施降低宏观经济减速对自身整体资产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二、加大力度防控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控制新生成不良贷款的加速

  一是通过设定限额、调整审批权限、进行客户准入核准、提高审贷标准等多种方式,持续加强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管理;二是对于小企业、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要从组合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加强管理,做到既控制风险,又促进发展;三是对于大额集团客户,要理性、客观判断其承贷能力,切实防范单一客户集中度风险;四是对于风险敏感区域要继续强化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授权。

  第三、多管齐下控制风险贷款余额,防范资产质量大幅波动

  一是对于尚属正常类的贷款:要增强风险预警的全面性、主动性,完善和优化相关指标体系,探索全面组合预警的新方法,强化前瞻性发现和预防风险的能力。

  二是对于已有部分风险暴露的关注类贷款:要加强催收、控制新增发放,同时做到准确分类、主动暴露风险,早发现、早处理,减少最终损失。

  三是对于风险完全暴露的不良类贷款:要加大清收和核销等多方式的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清收和核销可以直接降低不良余额,相对于贷款规模增长的稀释效应来讲,是降低不良率的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预期未来贷款增速下降的情况下,清收和核销对于控制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贡献将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俊峰,2010,《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对经济周期的时滞分析》,《商场现代化》2010年3月(中旬刊)总第605期159页。

  2、张淼,2002,《银行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发展状况》,《上海统计》2002年第11期34-35页。

  编辑:虢晓明

  电话:0755-82536656

  E-mail:gxm@cfetc.com

上一篇:浦银货币助力岁末理财 ... 下一篇:出口商品风险管理体系构...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