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所做的44家跨国公司关于离岸人民币融资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问:贵公司在内地的人民币两年期借款成本是多少?
答:6.3% (平均值)
问:如果在香港进行两年期人民币贷款或发行债券,贵公司的预期成本是多少?
答:2.6% (平均值)
问:贵公司在香港的两年期美元/港币贷款成本是多少?
答:2.8% (平均值)
问:如果监管部门放开人民币FDI的相关政策,贵公司是否对在港借入人民币并汇入内地使用的做法感兴趣?
答:是 (65%); 否 (7.5%);不确定 (27.5%)
在保证FDI的真实性的前提下,人民币FDI替代外币FDI并不额外增加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和央行的对冲压力。
外资企业还可以将其内地的房地产和基建等产生稳定现金流收入的项目证券化,在离岸市场上发行人民币房地产信托(REITS)、股票和固定收益产品。最近在港发行的110亿人民币的汇贤房地产信托(REITS)就属于这一模式。笔者估计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房地产和基建类项目的存量约为2000亿美元,如果其中10%的资产在离岸市场进行证券化融资,其创造的人民币资产规模将达到1300亿人民币。
人民币的境外第三方使用
从美元和日元的国际化经验看,境外第三方使用(即境外机构发行债券募集美元或日元,然后转换币种并使用在第三国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资产需求。德意志银行债券研究人员估计,在总规模为2.5万亿美元的欧洲美元债券市场上,约有30%的债券是由非美国的公司发行,他们筹集的美元经过Cross Currency Swap (交叉货币掉期) 转换为欧元等币种,在美元境外使用,目前总规模约为75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6%。而在欧洲日元债券市场和武士债券市场上,境外第三方的发行和使用的规模估计也达到2000亿美元,占日本GDP的5%。如果将离岸市场上为第三方使用的贷款也考虑进去,第三方使用的美元和日元的总量还会大得多。
假设5年内境外第三方对人民币债券和贷款的需求量达到中国GDP的1%的水平,其总规模就将达6000亿元人民币。短期来看,俄罗斯、巴西、印度、印尼等通胀和利率水平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许多企业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债券和贷款的第三方需求者,因为即使加上每年2%的汇率和利率的风险对冲成本,在离岸市场上人民币的融资成本也比其本币融资或在美元市场上融资更有吸引力。此外,来自OECD国家的高收益债券发行者对离岸人民币也有一定需求。中长期来看,如果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OECD国家的高评级债券发行者也会逐渐对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产生兴趣。
人民币贸易融资将保持稳步增长
目前离岸市场的人民币贸易信贷余额规模估计只有几十亿,其增长主要受到几方面因素的限制:境外企业对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缺乏认识;中国国内出口企业没有要求对方支付人民币;人民币升值预期等。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从一些谈判能力较强的中国出口企业着手,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估计能逐步改善人民币贸易结算“进口一边倒”的状况。笔者预计未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逐渐减弱,境外人民币贸易融资的需求将会上升;此外,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在海外承建工程项目的增多,也将推动相关人民币结算需求的增长。
内地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由于内地机构(包括财政部、银行和企业)在香港的人民币融资汇回境内使用,会对国内的货币供应会产生影响,我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对境内货币与金融的影响》一文中有叙述。因此,估计监管机构对此类项目的审批会保持审慎态度。笔者预计未来两年,此类债券余额会从目前的400亿元左右增长到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中长期看其增长速度不会过快。
香港银行在内地银行间市场的投资和小QFII
2010年7月至今,估计已有约20家香港的参加行获准参与内地银行间市场投资并得到相关额度。此外,笔者预计中资投资机构在香港募集资金投资到内地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小QFII项目也在会起步。估计这两个人民币回流的渠道在两年内可以达几百亿人民币的规模,但考虑到它们对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这些渠道的人民币回流创造增长速度不会太快。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