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7月,浙江省银行不良率已达2.1%,大幅超过全国水平。温州不良率更是高达4.56%。银行对浙江中小企业惜贷,浙江信贷增量占全国比重目前降至5%(2009年一度达到16%),且信贷短期化。近期中长期信贷占比略有回升,但预计主要是投向政府融资平台。
危机的根源是信贷过度投放
浙江经济中民营经济占比较高,成为区域经济最为典型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其历史原因,主要是建国后浙江作为海防前线,大中型工业或重工业布局较少,多为中小型国企。而在1990年代初国企改革中,根据“抓大放小”原则,大多浙江国企属于被“放”的一类,因此执行了较为彻底的私有化,最终形成了民营经济占比较大的局面。从工业增加值数据来看,浙江小微企业占比明显高于全国(但危机后占比有所下降),私营企业占比也高于全国。
发端于温州的小型危机,和历史上的信贷危机没有本质不同,即使在浙江也不是首次发生,2004年宏观调控有过类似的局面。其实,古今中外任何信贷危机都是那么似曾相识,都可以分为吹起泡沫和刺破泡沫两个阶段。
信贷过度投放便是吹起泡沫的阶段。过度投放主要有两个根源:(1)2008-2009年政府出台“4万亿”大规模刺激经济,天量信贷投放,大量资金流向了包括浙江在内的经济发达地区(银行传统上偏好长三角地区)。但是,一方面,浙江实体经济根本吸收不了这么多资金,另一方面,长期负利率致使资产收益(房地产、矿产等)高过实体收益,因此,资金毫无悬念地流向省内外的房地产等领域,出现资产泡沫化、产业空心化两个现象。同时,省内银行业过度竞争,为了完成信贷投放任务,银行不得不向原先达不到贷款标准的小企业发放贷款,原先应用于农户领域的互保联保等方式被照搬到小企业贷款上,这危机后的风险传染埋下了伏笔。(2)此前外汇占款是主要货币投放方式,这会导致货币投放区域失衡,偏向外贸地区,比如浙江。而后是泡沫崩溃阶段。这往往伴随着房价的大幅下跌,资产下行螺旋启动,资产缩水导致抵押能力不足,因而信贷加速收缩。
互保联保风险仍在消化之中
互保联保是浙江中小企业风险漫延的主要途径,也是导致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暴露的主要原因。互保联保最初应用于农户领域,收效较好,其主要原理是借助参保借款人间的信息高度对称。在我国信贷过度投放的时期,一方面银行需要完成信贷投放任务,另一方面企业刚好也有融资需求(他们融资用于生产,或用来投资于房地产等),但许多小企业达不到银行的信贷标准,因此引进了互保联保(因信贷竞争激烈而不得不放低信贷标准,这和美国次贷同理)。但许多小企业的互保联保纯粹是为达到借款目的而临时拼凑而成,相互之间信贷对称程度并不高,甚至存在欺诈行为,因此,其收效远不如农户。
但风险不可能被消灭,只可能被转移。因此,互保联保的原理是由多家企业共同承担风险,银行承担的风险下降,因而能够实现信贷投放(但圈中其他企业增加了风险,其他企业的其他授信银行也增加了风险)。互保联保的本质,是将企业“有限责任”的边界扩大(这一点和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原理相近,都是把原先的有限责任边界打破)。原本一家企业经营失败,自行倒闭即可(清算后债权人会承受一定损失)。但引进互保联保后,圈内全部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债权人承受的风险变小,风险转移至圈内其他企业。
互保联保占比极高。中国金融四十人 青年论坛在其发表的研究成果《联保互保引发的风险》(2014年6月)中收集了部分调研数据,包括:温州辖内涉保企业数据占比为67.8%(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联保互保模式占企业总融资的比例有可能高达60%-70%(某非官方估算)、浙江企业联保互保融资占企业融资比例为40%(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课题组)。因此,虽无准确数据,但可大致接受互保联保占比60-70%这一判断。对于互保联保本身,目前研究已经较多,市场关心其有无良好的解决方案,某些政府也协调银行、企业,要求银行不对自身经营良好但却被互保联保链传染风险的企业抽贷,甚至有些政府以资金援助。但我们依然认为这基本上是无解的,只能通过类似于有毒资产出清这样的被动方式,等待风险逐渐暴露干净。
不过,从目前掌握的各个银行的披露的互保联保风险数据来看,整体上风险不足以成为重大的全国性或者系统性风险。长三角是全国最富裕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以浙江为例仅地税年收入高达5000亿元,民间资本存量居于全国前列,消化区域风险能力有保障。全国性银行在长三角许多分行年利润超过200亿元,拨备充足,消化坏账能力也有保障。当然,相关数据有几种来源,一种是各银行上报的,一种是地方政府上报的,还有一种第三方调查的,互相之间有一定差别。实际数据应该介于较高值和较低值之间。虽然现在的风险已经不局限于长三角地区,在山东、山西等省份都存在,但总体上风险还是可控的。
有毒资产出清是短期内银行快速恢复必要过程
坏账高企、信贷收缩,这两点几乎是任何信贷危机之后不可避免的现象。浙江由于其经济的高度市场化,先于全国爆发了危机,给全国经济也做出风险提示。银行“惜贷”局面的金融学原理,是其信贷利率无法覆盖资金成本和风险溢价,惜贷的打破,要靠资金成本下降,更需要风险溢价下降。从这一角度而言,惜贷是经济风险的结果(反过来又加剧风险),其改善只能有待风险陆续释放干净。
银行惜贷一定程度上是经济状况的结果。这一局面的改观一般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毒资产的出清,二是宏观经济状况改善,这样才会迎来新一轮信贷投放和经济增长。
目前温州不良率升速已经放缓。即使按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4月这10个月左右(这是流动性形势相对严峻的时期,也剔除了6月这种大核销的月度)的升速,将不良率时间序列往前推,36个月后不良率才会到达8%。而若升速放缓,那么意味着未来不良率将低于这一水平,更远未到达10%。
目前,不少银行都在不断出清自身的不良贷款。例如招行二季度在其网站上先后四次公告、公开竞价转让零售不良资产共计约2.37亿元。招行网站资产中心发现,其主要职能是集中管理、经营、处置不良资产。在处置资产推介中,2014年上半年有九个项目,其中包括:厂房类一个、股权类一个、办公综合楼及商场七个,公开竞价转让不良资产共计约4.15亿元。
另外更多银行采用人海战术紧盯不良贷款敏感企业。如果贷款产生逾期,10天以内由管户信贷员和所属信贷营业部追讨,10天以上就要交由审计部门调查、追讨,这期间就会对信贷员的调查报告及实地调查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如是由于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造成,同时信贷员也根据贷款流程进行操作,做到尽职免责,至多根据逾期的天数每天罚10元;如果是由于信贷员调查不清楚,那就要追究责任,根据贷款金额和逾期情况,对信贷员进行处理,严重程度以贷款实际损失为准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