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案例解析 >> 正文

国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五大趋势(农行战略规划部)

发布时间:2014-07-04 15:32:38  来源:农银宏观研究  作者:
新闻导读:#摘要# 欧美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热度和社会影响均不及我国,但依托技术优势,其创新水平目前仍居于领先地位,可资我国借鉴之处良多。网上银行成为银行发达国家居民获取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渠道,物理网点与网上银行相结合,也成为商业银行的主流经营模式。

        ⊙ 农行战略规划部

  #摘要# 欧美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热度和社会影响均不及我国,但依托技术优势,其创新水平目前仍居于领先地位,可资我国借鉴之处良多。尤其是国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五大最新趋势,值得进一步关注:其一是移动金融的爆发增长。其二是融资方式的去中介化。其三是网络银行的多元转型。其四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其五是社交元素的深度融合。

  欧美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热度和社会影响均不及我国,但依托技术优势其创新水平目前仍居于领先地位,可资我国借鉴之处良多。本文旨在呈现国际典型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基本脉络,以及国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五大最新趋势

  一、国际典型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兴起及发展轨迹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热潮兴起之前,作为互联网技术的起源地,欧美一直引领着全球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几乎所有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业态都诞生于欧美。从互联网金融在全球的发展轨迹看,有三个明显的规律性特点:一是发展动力上,互联网技术革新,社会结构、产业形式、商业业态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传统金融创新滞后或覆盖不足,是互联网金融产生、发展最重要的触发因素。金融监管当局的默许或支持的态度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业态演变上,互联网企业跨界渗透与传统金融业互联网化转型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两条主线,两者间的相互竞争、合作、渗透贯穿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始终,促使互联网金融创新呈现多元化特点。三是市场结构上,各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焦点、生态圈各方竞合格局、产业链条利益划分各不相同。总体上,越是金融服务覆盖率低的国家,越是金融创新不足的领域,互联网金融的活跃度越高、市场力量越强。

  下面分别是互联网金融五种典型形态的发展轨迹情况。

  网络金融。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形式,指通过互联网渠道经营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早在1990年代中期,随着浏览器、加密算法、安全电子交易协议 (SET) 和安全套接层 (SSL) 等技术的突破,花旗、汇丰、富国等国际领先银行纷纷开始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在当时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推动下,First Union National Bank (1995) 、InsWeb (1995) 、E*TRADE (1991) 等纯网络金融机构纷纷诞生并一度活跃于市场。但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纯网络银行陷于沉寂,大部分破产倒闭或被吸收进银行的网络银行部门。网上银行成为银行发达国家居民获取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渠道,物理网点与网上银行相结合,也成为商业银行的主流经营模式。

  电商金融。指非银行第三方为电子商务交易或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支付、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电商金融的兴起,源于1995年以后电子商务的大规模发展,美国eBay旗下的PayPal (1998) 和欧洲的Moneybookers (2002) 等在线支付公司是其中的代表。自此,电商金融企业利用平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合一的优势,走上了由支付向理财、融资全方位渗透的发展模式。1999年PayPal推出货币市场基金产品,2008斥资10亿美元收购信用支付工具Bill Me Later,形成了全业态的金融服务链条。近年来,以Amazon为代表的大型电商开始试图摆脱 PayPal的控制,经营自己的电商金融业务,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电商数据分析、信用评分、贷款评估的小贷公司、供应链融资公司和评级机构,金融与电商的跨界融合日益深入。

  社交金融。2003年以后,互联网进入用户创造内容和深度交互为特征的“Web2.0时代”,出现Facebook (2004) 、 twitter (2006) 等社交服务网站,网络社交、即时通讯与微博客等自媒体传播流行,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创新开始融入社交、众包、自金融的元素。英国的ZOPA (2005) 、美国的Prosper (2006) 和Lending Club (2006) 等人人贷公司出现,并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传统信用萎缩的背景下,获得快速发展。Indiegogo (2007) 和 Kickstarter (2009) 等众筹公司成立,美国JOBS法案 (2012) 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人人贷、众筹融资对传统信贷、证券、票据业务成替代之势。社交平台与电商、银行实现账户联合、接口互通,纷纷推出虚拟货币 (2011年Facebook推出Credit虚拟货币) 和社群支付应用,并开始向移动终端、线下社交、生活场景延伸,将社交金融服务拓展到购物、支付、缴费、理财等领域。

  移动金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金融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宠儿。日本是最早运营3G网络的国家,加之金融管制政策相对宽松,移动金融获得长足发展。早在2004年,日本NTT DOCOMO与Edy合作推出“手机钱包”,即实现了小额移动支付功能。美国移动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2010年以后竞争也趋于白热化,银行各类移动支付产品、谷歌手机钱包 (2011) 、 Square (2009) 移动刷卡设备纷纷进入市场。目前,移动金融领域,新型终端设备、生活社交应用、O2O支付模式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聚焦点。

  大数据与智慧银行。2012年以来,云计算、大数据、语义网、IPv6等新技术、新理念被广泛关注,商业应用也开始取得实质性突破,新一代互联网 (web3.0) 酝酿面世。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万物互联、数字感知、智能洞察的时代。商业银行和一些非金融机构也在开始探索将大数据技术用于信用评估、欺诈侦测、精准营销、市场预测和运营优化,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身份识别领域,使用自然用户界面技术使人机交互的客户体验更智能,对客户的信息展示、产品设计实现自定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线上线下、虚拟现实融为一体,将各种设备终端互联互通、无缝整合,“智慧的银行”成为未来的转型方向。

  二、国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五大最新趋势

  目前,国际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五个态势值得关注:

  (一)趋势一:移动金融的爆发增长。手机正颠覆性地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将助推移动金融服务模式的发展壮大,并将逐步占据金融服务的重要甚至是主导地位,美国手机金融的渗透率预计2015年将超过50%。

  一是移动支付渐成主流。随着手机应用的不断普及,移动支付的线上线下应用场景逐渐增多。据高盛公司估计,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从2012到2016年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达到6169亿美元。支付方式上,基于网络连接的远程支付、近场支付、手机刷卡器支付、手机扫码支付和碰一碰支付等花样百出。比如,巴克莱银行在2012年推出了点对点支付系统,装有PINGIT的手机可以在麦当劳、星巴克、玛莎百货等商场完成支付行为,无须实际使用银行卡。荷兰网络银行INGDIRECT于2011年推出移动支付应用,用户在输入个人账户信息,提交支付或收款信息后,双方设备互相碰撞即可完成支付。Google 公司在许多店面布置了 Google Wallet NFC 刷卡器,用户使用装有Google Wallet账户的NFC手机在收单设备前晃动一下即可完成支付。Square公司的手机刷卡器支付、星巴克的扫码支付购买咖啡,也都是移动支付的典范。安全认证方式上,相关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应用人体生物特征作为支付的识别信息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比如指纹支付、虹膜支付、声音支付等。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手机支付服务商PayPal,将利用三星Galaxy S5手机的指纹扫描和识别功能推出更简易的支付方式,未来消费者将无需再记住帐号和密码,就可以在全球支持PayPal的商户实现更加安全和无缝的支付服务。日本冲电气公司已实现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高精度的虹膜身份认证,这将可以用于移动支付时的安全认证。

  二是移动银行推陈出新。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APP应用产业的蓬勃发展,移动银行开始以丰富的业务、贴切的服务和灵活的个性化服务表现出独特魅力。发达国家主要银行纷纷进驻移动银行领域,积极开发移动产品,拓展移动客户。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2013年美国35%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银行。摩根大通的移动银行客户到2012年底达到了1200万,比上年增长51%。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UFG与KDDI电信公司于2008年合作创建了移动银行Jibun,可提供从基本的日元储蓄、汇款服务,到外币储蓄、贷款、信用卡申请、电子货币、网购支付、金融规划工具等全生命周期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截止2010年5月,该银行的户数已逾百万,两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958%。

  三是移动应用日益丰富。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提供的APP应用不断渗透客户的日常生活,吃穿住行、财务管理、社交购物等都能在移动终端上得到满足。摩根大通、富国银行都推出了通过智能手机对支票拍照后发送照片进行支票存储的移动金融应用程序。摩根大通的Jot移动应用,可帮助客户管理和控制个人花费。澳洲联邦银行的移动应用“澳联银行房地产指南”,可实时查询房屋、价格、区域优势等信息,进而量身定制按揭方案;澳洲联邦银行还推出了 Kaching应用 (2013年升级为CommBank应用,加入NFC支付技术和手势查询功能),可涵盖账户查询、转账、日常生活费用缴纳等多种服务。

  四是移动终端形式多元。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10亿部,作为最方便携带的移动终端,集诸多功能与应用的智能手机将占据移动金融的核心位置。而随着物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的发展和普及,移动支付终端在不久的未来会出现多种形态,比如Google公司的智能手表iWatch、Jawbone公司的UP智能手环、Nike公司的Nike+Fuelband运动手环、Corning公司的Gorilla玻璃,这些设备是连接生活、信息和支付的媒介。

  (二)趋势二:融资方式的去中介化。金融危机后,欧美大型商业银行加强了对小企业融资的控制,小企业从传统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难度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以专注草根服务的网络融资快速兴起,凭借其以下四个独特的经营特点,迅速占领了欧美部分信贷市场,并逐渐对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形成替代。

  一是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推动了各类网络融资公司的兴起。P2P网络融资、众筹融资、基于票据市场的融资平台及供应链融资平台不断涌现,并都获得了爆发式增长。这种以网络为虚拟中介的融资方式改变了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融资方式,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各种类型的企业、个人及机构客户均可借助网络参与到融资中来。经营模式更加多样,以Zopa Lending Club 为代表的P2P网络贷款搭建了个人和小微客户直接融资的服务平台,以 Kickstarter 为代表的众筹融资创新了个人股权融资方式,以 Market Invoice 为代表的基于票据交易市场的融资平台则搭建了转让应收账款的市场交易平台。相应的产品创新也逐渐增多,网上预付现金、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流水贷、基于供应链的抵押、担保贷款等网络融资产品不断涌现。

  二是定价方式与期限选择更加灵活。为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增强竞争能力,网络融资企业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更注重体现个性化和灵活性。在定价方式上,通常设定比传统银行更低的佣金和更高的存款利率,如日本住信SBI银行规定ATM每月减免5次手续费,活期和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达到传统商业银行的6倍和10倍,Zopa对通过贷款审核条件的客户给予比传统商业银行优惠20%的贷款利率。在期限选择上,网络融资公司的借款期限非常灵活,可提供从1天到几年不等期限的借款,且发放速度大大快于传统商业银行。

  三是风险防控机制日臻完善。目前,发达国家网络融资平台大多建立了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通过严格准入和审查,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风险缓释机制、赎回机制及加强监管来防范风险。准入和审查方面,Zopa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筛选,同时考察借款人的信用档案和其未来还款能力。Lending Club要求筹资对象信用记录达到一定分值,并对交易流程进行严格控制。风险防控方面,Zopa制定了独特的风险缓释机制,投资者可以将资金投给多个借款人以分散风险;建立了专门的风险准备金,以借款人支付的部分利息来补充风险准备金;建立了紧急赎回机制,投资者只需支取一定的赎回费用就可在3-5天后赎回资金。监管方面,英国对P2P等新兴融资平台的资格准入、运营资本、信息披露、投资比例等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监管要求。

  四是信用体系日趋完备。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除由政府主导的征信机构外,不少民间机构也从事信用信息的收集、加工及信用查询和评估服务,这就给一些网络融资公司提供了大量信用数据来源,为其在客户资源和信息积累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客户甄别提供了条件。此外,一些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也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如提供跨平台在线商家融资服务的创业公司Kabbage,其商家信用数据不仅来源于交易平台外,还来源于企业Facebook上的客户互动数据、地理信息分享数据、物流数据以及通过eBay、Amazon或者Esty的转化数据。

  (三)趋势三:网络银行的多元转型。纯网络银行 (internet only bank) 虽然在降低运营成本、便捷客户服务、细分领域拓展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由于线下渠道缺失,无法提供现金类基础金融服务和大额资金融通等复杂金融服务等原因,近几年,纯网络银行发展遇到瓶颈,纷纷开始转型谋求新出路。

  一是向线下延伸。为弥补线下资源和渠道不足,国际上不少网络银行纷纷将触角延伸至线下,通过加大线下服务点布局、寻求线下合作代理机构等增强发展后劲。如,ING Direct USA将咖啡馆作为主要线下服务场所,将咖啡馆的店员培训为金融顾问,负责为客户提供咨询和线下业务办理。Japan Net Bank通过与便利店、地方银行、邮政储蓄、代理店等的合作发展线下服务。再如,2009年日本住信SBI与拥有上千家实体店铺的DVD及游戏租赁公司GEO、拥有400多家实体店铺的旧车买卖公司Gulliver开展了业务合作,与便利店罗森、肯德基等各行业十几家企业实时积分共享,拓宽了销售渠道。

  二是特色化发展。目前,采用多元化发展模式的纯网络银行已不多见,专业化和特色化成为近年来纯网络银行转型的方向。如日本的互联网银行eBANK索尼银行分别定位为专业小额支付银行、资产管理专业银行,主要以专业化的服务、低成本、低收费吸引特定的客户群。ING Direct USA将目标客户定位于中等收入、习惯网络消费、崇尚便捷交易、追求存款增值但对个性化服务要求不高的人群。此外,还有部分网络银行为提高利差回报,开始涉足小微企业信贷等风险较高的业务领域,但转型效果还有待观察。

  三是全能化转型。近年来,不少被传统金融集团收购和依托传统金融机构成立的网络银行,纷纷开始借助集团优势追求协同发展。比如,住信SBI银行依托主要股东三井住友银行和SBI金融集团,提出了“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服务理念。在渠道方面,以SBI集团为单位,以加盟店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可提供集团内各项金融服务的一站式咨询平台“SBI资金广场”。在产品方面,与集团中SBI证券合作,推出了打通银行与证券账户的“SBI混合存款”。截至2013年末,住信SBI银行的用户数达到188万,成为日本发展最快、客户满意度最高的网络银行。

  (四)趋势四: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大数据的国际应用广泛,金融业更是典型的数据驱动行业,华尔街早就开始利用大数据来进行市场预判,欧美发达国家各大金融机构大量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和风险防控。大数据已经并将继续在精准营销、市场预判、风险防控、降低成本等方面大放异彩。

  一是需求洞察。利用各种服务交付渠道的海量客户数据,开发新的预测分析模型,实现对客户消费行为、需求动机等的精准洞察,帮助金融企业制定针对性营销和差异化服务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转化率。比如,Bankrate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及中国境内约5000多家金融机构、共计32.6万款的金融产品进行实时跟踪调研及平台用户信息和行为的大数据分析,为金融机构搭建了精准营销平台,使得金融机构能在潜在用户群中有效推广自身产品与服务,并降低营销成本。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根据历史纪录,针对客户经常去消费的店铺,主动提供消费回馈金,客户一旦到同一家店消费,回馈金就自动返到客户银行账户上。西班牙桑坦德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Santander Totta资源流失模型,预测客户需求并采取合理行动,提高了信用卡的成功开卡率,并将客户流失率降低20-25%。澳大利亚NAB银行与数据分析公司Quantium联手,根据每日200万非现金交易的数据评估得出网络销售指数,来了解消费者行为和在线购物行为的变化情况,并寻找新的商机。

  二是趋势预测。金融企业可通过分析历史及实时数据,预判市场走势,寻找其中的金融创新机会。比如,美国对冲基金MarketPsy Capital通过追踪聊天室、博客、网站和微博的信息来确定市场对不同企业的情绪,再据此确定基金的交易策略。到2010年,该基金回报率达40%。DCM资本从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体收集信息,将人们对金融工具的情绪进行打分,并向零售客户发布预测,辅助投资者做出投资决定,其Twitter公众情绪数据分析可大幅提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DJIA) 预测的准确度。

  三是欺诈侦测。大数据可协助企业提高风险透明度,加强风险的可审性和管理力度,是新的欺诈侦测利器。比如,Visa于2011年推出基于大数据的欺诈侦测模型,通过Hadoop分析方法,运用分散式运算架构处理并分析大量数据,找出异常的刷卡行为,将可疑交易处理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13分钟,每年避免新增欺诈金额达20亿美元。澳大利亚的Westpac银行借助社交网络信息进行情感分析,其建立的事前风险管理 (PRM) 系统,允许使用银行风险实践来快速更新欺诈知识并减少个人风险。美国的Zions银行推出大数据安全战略,运用源自140个不同渠道的信息来开展取证调查和欺诈分析,可迅速对来自各种源头的恶意软件威胁做出响应。富国银行通过分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能够查明资金易手是否采用了异于客户固有操作模式的方式,来防范欺诈行为。

  四是信用评估。将银行、政府、电商企业上沉淀的大数据有机结合,可用来重构信用评估模型,加强信用评级的可靠性。欧美市场的 Zestfinance Kreditech 利用大数据分析网络交易及行为数据,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快速得出能够预测用户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的指标,极大降低授信成本,为用户提供快速授信及现金分期服务。西班牙Bankinter银行将亚马逊网络服务 (AWS) 作为其信用风险模拟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发复杂算法来评估客户的财务健康状况。

  五是运营优化。大数据技术使得金融企业海量信息的搜集、存储和分析成为可能,可低成本地实现对事件的快速响应和流程的优化调整。比如,意大利 UniCredit 集团自有的多应用手机钱包在不同操作平台上运营着大约1000个应用,为了搜集、存储和分析每天生成的海量机器数据,该集团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和事件排查,客户事件发现率降低了40%,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间降低了70%以上。新加坡DBS银行将ATM使用数据及客户行为数据转化为加钞执行计划,机器缺钞现象减少了80%,节省了3万多小时的客户等待时间。

  (五)趋势五:社交元素的深度融合。随着 Facebook和Twitter 等社交平台的兴起,分享、交流等社交元素开始与更多金融服务相互融合,由此产生的商业价值也随之凸显。

  一是社交支付。社交场景中支付需求的出现,推动了在线支付与虚拟社交的相互融合。一方面,以社交平台为主导,加载支付增值服务。用户可通过社交平台购买虚拟商品、开展电子商务以及支付线上线下商家的产品。2011年Facebook与Paypal合作,推出应用于Facebook的线上支付“Send Money”,通过输入电子邮箱地址或键入朋友姓名,直接给国内外好友网上汇款。Facebook还与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合作,该银行客户可以使用CommBank App关联自己的Facebook账号,在App上选择Facebook好友,向其支付转账。另一方面,以支付平台为主导,社交元素作为其推广平台和增加客户体验的手段。典型案例有Venmo、Chirpify和Dwolla。其中Venmo是一款小额支付手机应用,用户绑定银行账户或信用卡,关联Facebook和Twitter好友,即可通过手机App或短信实现朋友之间的转账。ChirpifyDwolla类似,支持Twitter等社交网站用户通过发布推文进行支付,好友、商家等收款人回复推文完成收款。

  二是社交应用服务。基于社交活动的各类服务需求,如组织活动、信托请求、礼金、慈善募捐等,非金融机构推出了众多社交类应用,如Venmo支持向签到好友发放特定场所的礼金,向活动参与者收钱,允许客户所信赖的人未经询问借取该客户资金。 Foursquare 支持客户查询商家、查看点评,并关联社交平台账号分享位置和点评。商业银行也利用社交网站开放API服务,将部分账户数据与社交网站对接,客户可在网站直接查询账户信息。花旗银行基于Facebook的第三方应用“ThankYou Point Sharing”,支持客户在Facebook上募集、转让积分。

  三是社群服务。基于类似的身份、相同的兴趣或者共同关注的产品,金融产品提供商帮助消费者建立起细分领域的社交圈,以众筹和推介的思路建立商业模式。比如,DailyWorthLearnvest针对居家理财的女性群体专门进行财务知识教育和推介理财产品。除完善基础的支付功能以外,欧美主要银行也开始尝试针对热衷于网络社交活动的年轻一代,提供融入社交元素的金融服务,以增加对客户的吸引力。如美国银行的中小企业社群服务 (Small Business Community) ,帮助中小企业主交换想法、阅读中小企业经营文章,学习其他企业的生意经。参与社群的成员可以提问题、搜索信息,介绍自己及所经营的企业,甚至与其他企业主直接建立联系。

  四是社交营销。社交媒体为企业提供了发掘客户兴趣爱好,实现精准营销的好机会。澳洲联邦银行通过Facebook与10万名粉丝互动,通过公益组织、优惠券、感恩节活动、寻宝游戏等社交媒体活动策略,每天可以有170万人次与银行进行互动。澳洲国民银行2011年在Twitter和YouTube上发起“分手”活动,促使客户中止在其他银行的房贷转而使用该行更便宜的放贷服务,从两大竞争对手分别获得了 43% 和 37% 的房贷客户。社交媒体营销服务商Buddy Media为三星、福特、美国运通、惠普等众多全球知名品牌公司服务,管理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等平台上的发布内容,监控负面反馈,与用户建立关系,挖掘和分析数据以衡量效果。

  (执笔人:张春霞吕芙蓉)

  

上一篇:T+D模式和买入转售模式交... 下一篇:127号文解析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