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见闻》6月9日报道,曾任中国外管局局长、央行[副行长的易纲今年4月被任命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对此,《华尔街日报》近日评论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是高层经济顾问组织,现年56岁的易纲成为该组织高官,有可能成为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接班人。
该文章认为,易纲获任命意味着中国领导层将金融改革视为优先要务,易纲和周小川影响力增强。易纲拥有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印第安那大 学终身教职,是受青睐的西方教育背景金融官员。按中国男性退休年龄65岁的现行政策,在现年66岁的周小川2018年结束目前的五年任期后,易纲的教育履历会让他更有希望接替周小川。
不过,该评论也提到,一些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易纲还不是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甚至候补委员,地位还不算高,易纲不太可能成为央行行长人选。
据悉,与易纲相识多年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Eswar Prasad透露:“易纲行事手法很专业,有方法、讲分析、接受不同观点。”他评价易纲“有一颗学者的心”。曾与易纲共事的人也说他有学者风范,工作努力。
【易纲履历】
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
1980年至1986年,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6年至1994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其中1992年获终身教职;
1992年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1993年发表了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成果。
1994年回国,与林毅夫等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7年至200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1991年提出货币化的理论模型,解释为什么中国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率远远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1994年至今参加由世界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中国金融规划研究课题,具体负责货币需求以及货币化的研究。1994年论述了金融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1995年调研了人民银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1996年提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搞国营企业的债务重组,很难将债务重组做成“最后的晚餐”。
1996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讨论了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和策略。
2002年至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正司局级)兼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
2004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
2006年9月-2007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主任、党委书记,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
2009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2014年4月,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