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票据业务 >> 正文

关于我国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3-12-05 16:26: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分享到
新闻导读:党中央十八大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票据承兑业务和贴现业务分别是票据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理论上承兑应该对贴现业务有较大影响作用,按照上述实证过程对两个业务的实证结果如下:

  党中央十八大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为了深化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路径,本文首先对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展的理论依据、实现途径进行针对性分析,其次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进行实证检验和展望。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我国票据业务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实现路径

  (一)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基础的理论依据

  在“真实票据”理论的影响下,商业票据自18世纪在西方银行业诞生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真实票据理论”要求商业票据的发行和流通须遵循自偿性原则,即票据到期资金的偿付必须由与其相联系的商品交易或经济活动带来的收益现金流予以补偿。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恢复商业汇票业务办理后,我国《票据法》明确规定了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开展必须遵循“真实票据原则”,即票据的签发和转让需要当事人之间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实体经济主要由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这三大产业构成。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以及进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新世纪以来,我国票据业务已成为部分行业和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从行业结构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从企业结构看,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逐年上升,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二)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的主要途径

  商业票据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开展票据承兑为实体经济支付结算提供了便利,加快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有效推进了国内贸易往来。由于票据经银行承兑后的信用增级、延期支付和背书转让这3大在支付结算方面的优点,使得票据这一支付结算方式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满足企业间短期资金支付需求的重要媒介。对于购货方而言,签发票据作为货款支付方式可以获得延期支付的益处和背书转让的便利性。而销货方接受票据支付货款,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购销金额一定比例的商业折扣等优惠条件,以及将持有票据背书转让获得融资或支付便利。

  二是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贴现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便捷融资渠道和低成本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扶持了企业发展壮大。与股票、债券和信贷等融资方式相比,票据融资的资金成本相对较低。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企业类型和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对低成本融资的需求日益上升。票据融资以其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了企业的认同。

  三是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对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潜在支持作用明显。尤其是在2008年中央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宏观经济的侵袭实施经济刺激政策的背景下,2009年,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呈现超常规增长,有力保障了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特殊时期的融资需求,有效地帮助企业恢复生长和改善经营,从而为抵御金融危机发挥出积极贡献。

  四是票据业务发展,促进货币市场功能更加完善发展,改进了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增强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此外,票据业务创新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深化发展,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综合效能。

  二、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与展望分析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方法对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作出实证检验,本文选择了票据承兑余额、承兑量、贴现余额和贴现量(含转贴现)四个指标作为票据业务统计量;在实体经济统计量方面,本文既选取了GDP、进出口金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和工业增加值等综合性指标,同时也选取了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等与票据市场密切相关的行业类指标。上述所有指标数据均选取为2003年-2013年上半年的季度数,共43期。

  (一)相关性和Granger因果性检验

  对票据承兑余额(CY)、承兑量(SLC)、贴现余额(TY)和贴现量(SLT)与GDP、进出口金额(JCK)、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LE)、工业增加值(GZZ)、工业(GY)、批发和零售业(PL)、固定资产投资(GZ)和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GPF)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1)

  表1:票据业务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矩阵

  项目

  GDP

  JCK

  SLE

  GZZ

  GY

  PL

  GZ

  GPF

  CY

  0.9158

  0.9360

  0.9595

  0.9286

  0.9291

  0.8750

  0.9221

  0.9041

  SLC

  0.9175

  0.9295

  0.9620

  0.9344

  0.9395

  0.8835

  0.8975

  0.8731

  TY

  0.4455

  0.4470

  0.4519

  0.4621

  0.4627

  0.3815

  0.4378

  0.4381

  SLT

  0.8814

  0.8765

  0.9240

  0.8906

  0.8885

  0.8390

  0.9005

  0.8968

  可以发现:?票据业务统计量指标与实体经济指标的相关程度均较高,都超过了0.8,两者具有密切关联度;?票据承兑余额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最强,均超过了0.9,表明承兑业务与实体经济最为密切,符合票据承兑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便利,与经济直接关联的特点;?票据贴现余额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相对较低,均保持在0.4左右,与票据贴现业务在货币政策调控作用下,与经济运行的关联度受到影响而有所下降。

  在确定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性检验。在时间序列情形下,两个经济变量X、Y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Granger原因。Granger(1986)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对上述票据业务统计量和实体经济统计量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一阶单整检验后,保证上述统计量指标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建立两者之间的协整方程式模型,并进一步进行相关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表2:票据承兑与实体经济增长率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零假设

  F-统计量

  概率

  检验结果

  △GDP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0.0019

  0.9655

  接受

  △CY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

  0.6220

  0.4352

  接受

  △JCK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10.9867

  0.0020

  拒绝

  △CY不是△JCK的Granger原因

  5.1501

  0.0290

  拒绝

  △SLE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1.1462

  0.3295

  接受

  △CY不是△SLE的Granger原因

  2.5053

  0.0962

  接受

  △GZZ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1.0486

  0.3612

  接受

  △CY不是△GZZ的Granger原因

  3.8144

  0.0317

  拒绝

  △GY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0.1684

  0.6838

  接受

  △CY不是△GY的Granger原因

  7.8142

  0.0081

  拒绝

  △PL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1.8641

  0.1701

  接受

  △CY不是△PL的Granger原因

  1.4408

  0.2504

  接受

  △GZ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2.0914

  0.1563

  接受

  △CY不是△GZ的Granger原因

  8.9787

  0.0048

  拒绝

  △GPF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1.4422

  0.2372

  接受

  △CY不是△GPF的Granger原因

  6.7459

  0.0133

  拒绝

  按照5%的显著水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与票据承兑增长率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关系。原因可能有:?票据承兑的变化难以对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宏观变量产生影响,反之它们的变化也难以直接体现在票据承兑的增减;?票据业务仅用于企业间支付结算,不会出现在零售环节,从而可能导致批发和零售业与承兑余额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2)进出口金额和票据承兑增长率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性关系,二者可以相互影响。进出口增加可以带动企业间商品的流动,进而促进票据承兑业务的增加,反之亦然。

  (3)票据承兑是影响工业、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的Granger原因,但反之则不成立,从而可以说明票据承兑业务能够较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充分表明票据业务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行业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

  (二)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证模型构建

  考虑到数据自由度和相关程度,选择票据承兑业务和进出口金额、工业指标构建模型,通过eviews估计结果为:

  =-2988.015+0.8311-2.8830+3.5801+0.2551+

  t = (-2.2572) (17.4005) (-3.8440) (5.0292)(2.0409)

  =0.9911 F =998.6245 D.W. =1.9957

  可以得出如下重要结论:

  进出口金额、工业指标对票据承兑业务的影响系数均为正数,从而印证了票据业务和实体经济的正向关联关系。从各个指标看,票据承兑余额对上一期承兑数最为敏感,说明票据承兑业务存在较强的延续性;其次是进出口金额,影响系数为0.7,且滞后两期的系数较大,说明进出口金额对票据承兑业务的影响传导时间较长;工业指标的影响系数相对较小,这可能与工业所涵盖的内容较宽而票据集中性较强有关。票据承兑余额对当期实体经济数据解释并不显著,而对半年内指标的显著程度却较高,反映出承兑余额对季度滞后的经济数据更为敏感。

  (三)票据承兑业务传导路径的实证检验

  票据承兑业务和贴现业务分别是票据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理论上承兑应该对贴现业务有较大影响作用,按照上述实证过程对两个业务的实证结果如下:

  表1:票据业务实证结果

  相关系数

  CY

  SLC

  TY

  SLT

  CY

  1.0000

  0.9887

  0.5066

  0.9539

  SLC

  0.9887

  1.0000

  0.4810

  0.9505

  TY

  0.5066

  0.4810

  1.0000

  0.5630

  SLT

  0.9539

  0.9505

  0.5630

  1.0000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SLY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5.6245

  0.0227

  拒绝

  CY不是SLY的Granger原因

  10.5405

  0.0024

  拒绝

  SLT不是CY的Granger原因

  0.3791

  0.5417

  接受

  CY不是SLT的Granger原因

  10.8846

  0.0021

  拒绝

  (1)票据承兑余额和承兑量的相关承兑非常高。Grange因果检验也显示二者存在相互引起关系,这合乎逻辑,即交易量增加往往能够带动余额上涨,反之依然。

  (2)票据承兑余额和季累计贴现量的相关程度很高。Grange因果检验显示票据承兑能够单方面引起累计贴现量,即一级市场能够引导二级市场,但二级市场较难带动一级市场。

  (3)票据承兑余额和票据贴现余额的相关程度比较低,这与商业银行通过调节时点票据融资余额来实现整体信贷规模调控任务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也将不对二者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可以分别对季累计承兑量和承兑余额及季累计贴现量和承兑余额建立模型,通过eviews估计结果为:

  =1662.882-0.5667+0.8618+

  t = (3.0968) (-4.4234) (12.1511)

  =0.9845 F =1235.594 D.W. =1.5081

  =-1779.434+0.4573+0.6740+

  t = (-0.7090) (3.4256) (4.4004)

  =0.9286 F =253.6789 D.W. =2.0472

  (四)票据业务发展的简要展望

  根据上述宏观经济与票据业务发展之间的模型实证分析思路,我们对2014-2017年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总量进行了简要预测展望。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将使得GDP增长速度从原先的年均增长10%以上回落至个位数增长,预计大体运行在7%-8%的合理区间,取中位数7.5%作为2014年预测值。假设进出口和工业总产值在GDP中占比保持不变(新世纪以来二者占GDP的平均值分别为7.7%和38.5%),因此我们可以预计2014年进出口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为5.52万亿和27.61万亿,根据上述模型我们预测今年年末估计为8.9万亿元,2014年票据承兑余额将为10.28万亿元;则2014年票据承兑量和票据贴现量将分别达到21.80万亿元和45.93万亿元。同样,我们也获得了2015-2017年票据业务发展总量的模型化预测结果,具体见图1。

  三、创新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完善票据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改进票据业务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票据业务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制约因素,削弱了票据业务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现有票据制度使得票据业务易受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影响。在现有票据制度下,票据贴现业务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点,票据贴现业务的政策管制和创新不足使得票据承兑业务和贴现业务长期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严重制约了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次,受现有业务制度和主体创新意识两方面影响,票据业务类型单一。主要是我国票据业务制度滞后于市场发展,加之我国企业信用环境尚不成熟,使得我国商业承兑汇票发展严重滞后,银行承兑汇票占据市场的绝对多数份额。并且,我国票据市场流通的只有交易性票据,市场仍缺失融资性票据的合法流通交易。

  从促进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票据业务开展的法规政策框架和市场环境。主要是按照票据融资业务属性特征进行合理调整票据业务管理制度,建议将票据承兑纳入社会信用总量控制管理,同时把贴现(转贴现、回购)业务列为金融机构资金业务进行制度设计,从而理顺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的业务定位。加大政策引导,鼓励一些资信状况良好、产供销关系比较稳定的企业在商品交易中签发、承兑、转让商业承兑汇票,以推动企业间正常的信用发展,发挥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商业信用功能,促进商业承兑票据发展。尽快修订完善《票据法》,确立融资性票据、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加强监管类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使票据市场在更为合理完善的法律框架下健康发展。

  (二)加快推进全国性票据市场建设进程

  当前,票据市场分散割裂的区域性特征已不适应全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发展对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未来,我国需要加快全国性票据市场建设进程以促进以票据为载体的资金流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对全国性票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借鉴国际发达票据市场发展经验,尽快构建以票据交易所为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全国性票据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和业务规范标准;二是加快全国电子票据市场建设力度,拓展电子票据应用范围,推进纸质票据电子化转化工作进程,提升电子票据签发、贴现、转贴现和托收及票据信息发布等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功能,提高票据市场运作效率和市场透明度及降低票据风险,进而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三是理顺票据融资业务利率体系,形成体现信用风险溢价性质的市场化承兑费率、体现不同贷款期限合理定价的贴现利率、体现资金业务性质和与货币市场利率挂钩的转贴现利率以及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货币市场资金供给状况的再贴现利率等票据融资利率体系。

  (三)适应实体经济发展对票据交易主体和品种多元化的需求,有序发展融资性票据

  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提升,多元化市场主体将会更积极主动参与票据融资业务的创新发展,采取政策引导和稳健推进,逐步把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等投资类金融机构发展成为票据市场主体。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满足交易性资金需求的同时,其融资性资金需求也日趋增强,尤其是实体经济在发展壮大中融资性需求显得尤为突出,开发票据满足企业融资性需求的业务将成为今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在推进解决票据多元化融资需求的举措中,首先,应继续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扩大票据承兑与贴现量;其次,积极创造条件放开融资性票据,尝试使用银行本票、商业本票、无担保票据、公司票据等商业票据,尽快将大额存单、债券、保险单纳入票据范畴,并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推广应用。

  (四)改进电子票据业务运行环境,加快电子票据业务发展

  2009年10月人民银行建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并投产应用,我国进入电子票据业务发展新时代。电子票据业务发展初期,各类型电票业务呈现波浪式增长态势,整体发展速度仍偏低。2012年,电子票据累计承兑量和累计贴现量分别为9627.5亿元和10402.8亿元,分别占全国商业汇票承兑总量和贴现总量的5.37%和3.29%。电子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总量明显偏低既不利于票据市场深化发展,更是未能充分发挥票据融资支持经济发展,尤其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用的发挥。当前,从促进电子票据业务加快发展已成为完善金融市场服务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电子票据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电子票据业务创新发展。一是完善电子票据业务的法规制度建设,主要是修订《票据法》以及相关电子票据业务管理办法,为电子票据业务开展提供一个统一、规范运作的业务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电子票据安全制度。主要是推进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规范发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电子票据业务开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快纸质票据电子化进程。主要是推动持票企业主动办理纸质票据置换电子票据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电子票据替代纸质票据业务发展进程。

  (五)引导商业银行加快票据业务创新和转型发展

  在我国金融脱媒化和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传统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促进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快票据业务创新和经营转型,提升票据业务经营效能。下一阶段,票据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创新票据业务发展的改进方向。票据资产管理业务有助于银行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金融调控政策导向盘活存量票据资产,提升票据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同时,银行可借助于票据资产管理业务实现票据业务经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增强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商业银行票据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发展。一是以业务政策引导银行加强票据集约化经营,为票据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发展提供基础资产规模;二是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票据理财业务合规发展和业务创新,支持银行票据理财资金规范运作,增强跨市场票据业务创新发展能力;三是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票据资产证券化业务,拓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运作资金渠道;四是以政策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面向企业和机构客户开展“票据池”、票据资产托管等资产服务和财富管理型业务,以及引导商业银行加快票据衍生业务和电子票据组合业务创新发展,拓展票据业务服务领域。

  (六)加强政策引导,提升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将极大促进中小企业票据融资需求增长,成为推动票据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推动力。因此,有必要加强政策引导,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票据业务管理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一是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促进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均衡发展,避免大量承兑票据因存在贴现资金支持被转入影子票据市场,从而加大票据风险,损害了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二是提升信贷政策的有效性,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制定合理的票据业务发展规划,合理控制承兑规模总量和承兑信用风险总量,保障信贷业务和票据承兑业务均衡开展;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做强中小企业票据融资业务,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先进制造业、创新型高科技行业、现代服务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行业以及为农业服务的中小企业签发票据的承兑业务;四是制定符合信贷政策导向的贴现业务管理政策,加大再贴现政策引导,扩大再贴现总量,推动贴现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创新型高科技行业、现代服务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行业以及为农业服务的中小企业;五是鼓励处于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位置的不同类型行业企业在经济交往中积极应用票据衔接贸易链和资金链,对跨区域票据流通给予有效政策引导,以此发挥票据融资和国内贸易相互促进发展,推动区域票据市场与区域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六是在信贷政策应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票据融资需求增长旺盛的特点,采取激励措施推动中小企业票据融资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七)推进商业信用环境建设,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票据业务发展的风险防控体系

  现代票据融资服务体系离不开良好的企业信用体制。增强票据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建立起一个以信用为基础、运行规范有序的票据业务风险防控体系。应建立起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的企业征信系统,强化信用约束,完善票据市场特别是商业承兑汇票的信息传递、披露制度,并据此建立无理拒付、拖延支付商业汇票的“黑名单”制度,对经核实无误的无理拒付、拖延支付商业汇票的情况进行备案登记、定期通报,按照法律法规或规章应予以行政处罚的,要严肃处理。密切跟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对票据信用信息供求的需求,把票据信用体系列入协调发展范围,增强票据信用信息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为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合规制度的监管机制,在激励票据业务创新发展和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同时,健全自身票据业务合规经营的内部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推动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稳健经营。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中国经济网。新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上一篇:国际结算量突破1亿美元 下一篇: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交易...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