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资产管理 >> 正文

利率市场化后,理财业务如何走?

发布时间:2014-07-22 13:28:09  来源:  作者:陈凯
新闻导读:如何把理财业务真正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为客户提供一个理财业务的资产交易和处置平台,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时期的新方向。拓宽思路,发展综合理财和咨询服务,立足于资产管理平台和高粘性的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文/陈凯 编辑/刘洋  

如何把理财业务真正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为客户提供一个理财业务的资产交易和处置平台,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时期的新方向。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将在结构和风险上迎来较大的变化,在理财业务成为银行揽储和表外授信的情况下,如何把理财业务真正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为客户提供一个理财业务的资产交易和处置平台,则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时期的新方向。

  从本质意义上而言,理财业务是银行业在利率管制时代的一种半市场化的竞争产物,一方面,通过银行理财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高收益的增值服务,同时兼具了积累存款的作用;另一方面,理财业务也部分满足了商业银行在监管红线下的表内转表外,以建立理财资产池匹配具体融资项目的一种扩张授信的目的。理财产品在负债端通过较高的收益率吸引客户存款,在资产端匹配风险差异化的具体项目,来实现了银行业务的出表和规避监管之目的。

  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发展,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货币信贷政策总体偏紧、流动性监管趋严等条件下,商业银行顺应融资多元化和客户资产管理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创新行为。在利率市场化的长期背景下,市场资金成本上升成为一种常态,同时资金投资渠道开始多元化,银行理财面临的市场压力更大,对客户黏性的需求把握匹配能力也要求更强。

  为了应对这种资金压力,银行理财业务在13年呈现除了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1~9月,191家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9万余款,募集资金规模约达19.3万亿元人民币,已接近2012年全年的发行水平。相比2012年同期,理财数量和规模分别增长38.1%和37.2%。

  理财的异化

  对于国内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理财的本质意义,成为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一个腾挪渠道,在摆脱信贷监管和获取银行的理财中间业务收入中保持一个较好的平衡。这就是用一种摆脱了银行资产束缚的思路,原本属于信贷板块的利息收入转移到了不受监管的表外业务,摇身一变成为了非利息中间业务收入或者是投资收益。这种腾挪术虽然满足了银行的增长要求,却容易产生兑付风险、投资者教育、监管错位等多种问题。

  首先,将理财产品作为银行部分信贷业务的通道,虽然实现了资产的表外化,降低了风险资产数量,满足了资本监管的要求,但是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并没有增长,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承担着刚性兑付的风险,实际上是提高了运营风险。

  其次,银行为了实现理财的常态化,将投资者资金和投资标的项目匹配起来,如借助了资金池的形式,在理财资金和理财资产之间进行长短期的错配,一定程度上是用银行的存贷模式在运行着理财业务,一旦出现行业性的系统风险和市场风险,资产池出现传导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第三,银行理财对于投资者的风险教育相对不足,在销售上容易产生刚性兑付的惯性客户认知,即使部分非保本浮动性产品,一旦遭遇亏本的投资结果,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将大幅降低。而银行为了销售理财,往往弱化这方面的教育,理财成为了一种存款的替代品,而非投资产品。

  利率市场化的理财业务变局

  对于理财业务而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利率市场化将打破以往的负债低息成本,银行业存款利率面临全面上浮的趋势,实际上,自去年年底而来,中小银行,包括大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全部上浮1.1倍,不仅如此,民生、平安、广发、工行等诸多银行还开发了类余额宝的货币市场基金产品,收益率一度超过本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这说明,在真正市场化的利率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功能和吸引力开始有所下降,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匹配情况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

  例如,2012年上半年,我国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达60.1%,较上年同期略有增加;而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进一步减少,占比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至16.5%。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将自主决定存款利率水平,保本产品的存在空间会缩小,而根据市场利率浮动的非保本产品将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第二,利率市场化在打破利率管制的同时,也给理财和投资者带来了一场更好的风险文化教育,逐步培养理财者在产品选择和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自主判断能力,并依据自身的资产配置和风险能力选择差异化的产品。当前,由于公众心理认同、银行宣传不当、社会维稳需求等多种原因,理财市场一直存在商业银行隐性担保下的刚性兑付问题。一方面扭曲了银行的理财业务本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理财客户风险承受和市场选择能力的培养。

  第三,利率市场化将促进理财业务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目前大部分银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运作形成实际收益,扣除销售费和托管费等后,银行以约定的预期收益率进行兑付,“超额收益”由银行独自享有。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介入收益分配过程的理财业务,其实已经违背了代客理财的初衷,而是利用理财业务来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额外风险收益的增长需要。市场化后,客户资金渠道分散化,、投资收益多元化的趋势将迫使银行回归代客理财,为客户提供综合、全面、透明的理财服务,以综合的资产管理服务来代替单一的手续费和中间收入,提高理财业务的价值链条。

  监管政策调整趋紧

  在“调结构,降杠杆”“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金融改革思路下,银行同业、理财的资金池和非标业务成为了监管调整的重点之一。

  为什么要全面清理非标资产?一方面而言,非标准化资产脱离于监管层之外,起到了增加社会融资供给的作用,但却容易在异化的过程中产生较大行业风险。例如信托、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资产池的管控风险,通道业务的合规和风险不明等。另一方面,银行承担的融资属性是间接融资,而债券、证券、基金、信托等行业应该发挥的是直接融资的属性,以完善现有的融资结构。但是,非标资产和资产池的运作,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了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模式,并且通过和银行的通道进行对接的方式,变相壮大了银行融资的占比,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社会融资多元化的作用。

  银监会8号文已经明确对银行的非标准化理财产品做出了规模上的限定: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对于部分非标资产比重占比较大的银行,要么整理资产池,要么将超过部分的非标债权计提风险权重资产,纳入监管考核。

  2013年6月,银监会就下发《关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一期)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同日系统正式启用。申报登记包括61个数据元,包括产品期次、运作模式、投资资产种类及比例等,以及产品审批人、设计人、联络人、投资经理的基本信息。

  另外,银监会发布11号文,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基金、资产交易平台等开展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业务进行规范和清理,要求这些金融机构的非标资产投资总余额(理财资金加自有和同业资金投资),不得高于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

  站在大资产管理的角度,除了银行之外,信托、证券、基金等行业清理资产池,提高项目与资金一一配对的比重,也成为金融行业改革的一个新特点。

  理财业务该如何走?

  中国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理财市场需求推动的,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只占银行业资产的6%,相比而言,美国2008年理财产品就已经超过金融业资产的70%,中国的理财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在利率市场化的中后期,理财业务要更多的从服务和产品的平台搭建上来完善,而不是简单的以揽储和转移表内资产的方式来运营理财业务。

  对于理财产品而言,银行的责任不是大包大揽,而是要回归本源,做好代客理财的本质定位,用资产管理平台的方式对接投资者和项目方,给投资者明确的风险教育,给项目方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约束,做好理财产品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披露。银行是一种信用中介,但是信用中介并非无风险,银行所做的是明确风险责任,在理财收益和风险对价中实现自身收益。

  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银行需要将全行的理财业务职能进行重组,并设立独立的专司理财业务的部门或机构,实现理财业务机构和运营独立,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单独管理和监管。

  在管理的思路上,银行应该是明确自己的平台交易特色,而不是资产介入的角色,在目前的财富管理销售中,银行仍然占据了主要的销售通道,打造资产管理的能力优势更加突出,这本身不对银行的资产负债造成冲击,而是真正发挥了间接融资工具对于直接融资的带动作用。用资产交易平台的方式和交易驱动的发展模式,银行的理财产品用单独事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了轻资产情况下的高效发展。

  具体而言,银行可以在理财业务中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提高市场化透明度。明确投资者、银行和产品设计方之间的责任,银行要强化的观念是“卖者有责”,充分揭示理财产品的风险,客户承受能力与收益的匹配,产品的募集期和结束期,避免扩大以及误导投资者。用对称的信息和风险揭示培养理财客户的自主意识,近而树立银行的代客理财观念。

  第二,提高理财产品的管理能力,避免风险传递,履行好资产管理的责任。理财产品投资涉及债券、信贷、大宗商品、股票、指数、汇率、另类投资等多类标的,交易对手风险类型多、范围广。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商业银行要建立严格的合作准入制度,审查合作者的资信实力、资金去向和风控措施,坚持独立核算,建立严密的“防火墙”和代偿机制。

  第三,拓宽思路,发展综合理财和咨询服务,立足于资产管理平台和高粘性的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银行理财业务并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更多的是根据投资者所处人生阶段、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等为客户量身订制理财规划方案。

  理财助推商业银行转型

  在利率市场化的综合冲击下,商业银行转型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传统的存贷模式变更为资本更节约,主动资产管理能力更强,资产负债更匹配,精细化管理更深入的轻型银行。这需要在银行内生管理和业务模式上做改变。

  从银行的内部驱动而言,需要在管理思路上摒弃以资产业务驱动发展的思路,而是改变为资本内控和精细化管理,用更可控的负债发展差异化的资产业务。在这一方面,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已经在工农中建交以及招行六家银行中开始试验,通过每个银行历史数据和授信风险比重,重新设定特色化的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压力,鼓励银行朝着资本低消耗,风险更可控,底层金融服务需求匹配度更高的零售、小微业务转型。

  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和风险规避,在资本计量风险模型中所占风险权重较小,属于低资本消耗的理财业务,正顺应了资本节约型业务模式的发展需要,同时推动了银行运营的高效和轻型化。

  此外,商业银行的一个主要转型方式是做“交易驱动型”的银行,商业银行的交易驱动,其对接的是客户的理财、投资资金和金融体系内的各种金融产品,通过各种金融产品来实现对银行信贷政策的一种弥补,提高金融分服务的覆盖面,而不是原有的以存贷模式为主的信贷服务结构。在这一方面,包括企业债券,金融债,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私募债以及其他资管类产品,都可以成为银行做交易驱动的产品来源,而银行理财产品可以通过本行的资产管理平台,对接上述资产标的物,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差异化的特色理财产品,在以理财驱动的交易中实现金融服务的覆盖,提高手续费、咨询费、管理费等中间业务收入,促进商业银行在存贷利差减小的市场风险中保持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来源:《零售银行》

上一篇:【模式研究】问路资产证... 下一篇:【改进建议】资产证券化...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