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离岸业务 >> 正文

离岸金融市场的内涵、历史沿革及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4-10-11 16:46:53  来源:鸿志中基集团  作者:
新闻导读:离岸金融概念上是一个随历史而不断演进的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部分离岸金融市场存贷资金期限结构上存在不平衡性,即存短放长,一旦发生集中大量挤兑,就可能造成银行的资金周转不灵。

一、离岸金融的内涵

  离岸金融概念上是一个随历史而不断演进的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离岸金融的最初形式是欧洲美元,并在欧洲的伦敦出现了经营美元资金交易的新型国际资金市场--欧洲美元市场,使其成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前身。随着欧洲美元市场的不断发展,其含义也相应扩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地域上扩大到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如巴黎、苏黎世,亚洲的新加坡,拉美的巴哈马等,二是币种也不仅仅限于欧洲美元,还包括欧洲马克、欧洲英镑、欧洲日元等。

  综合学术界各类观点,我们把离岸金融定义为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收制度下,在一国金融体系之外,由非居民参与的资金融通。而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就是离岸金融市场。这一定义强调了离岸金融市场的两个基本特征:(1)非居民性,即参与离岸金融业务的存款人和借款人均为中介银行所在国或地区的非居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头在外”。(2)离岸金融是与特殊的制度安排相联系的,表现在:一是既不受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法规约束,也不受业务开展所在国金融、外汇政策的限制,经营运作灵活;二是优惠的税收结构;三是较高的保密性,一些簿记中心特别如此。

  此外,离岸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特点:一是融资规模庞大,资金流动性强。二是自由兑换货币。三是交易和结算具有特殊性。离岸资金的持有人所持有的离岸资金始终是货币发行国银行账目的反应,离岸货币也被形象地称之为“影子货币”;离岸货币金融交易的清算需通过货币发行国进行;离岸资金在国际间运行时它本身通常不需要进行货币兑换,在一定的时点上离岸货币始终如一。四是较高的盈利性。

 

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沿革

  与不断变迁的离岸金融的内涵相一致,20世纪5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开始发轫起,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中贯穿着不断突破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同时影响全球格局的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经济事件亦成为促进不同区域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机缘巧合。粗略划分,可以将整个离岸金融发展的历史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扩展期和飞跃期四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初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冻结了苏联在美国的美元存款,苏联在伦敦的莫斯科、纳罗地银行,巴黎的北欧商业银行开立美元存款账户,将其出售黄金用以购买小麦、设备和其他商品所经常积累的美元存入,离岸金融市场的雏形——欧洲美元市场随之诞生。另外,战后美国实行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使得大量美元被投放到西欧,再加上自1958年开始,西欧主要国家放松外汇管制,同时恢复各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推动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二)成长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后期

  50年代后期,一方面,美国一系列干预主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欧洲货币市场的高速成长(图表2)。另一方面,西欧一些国家在6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表现疲软,致使国家当局采取金融措施,鼓励居民持有外币以回笼本币,以此降低本币流通量,减缓通胀压力。同一时期,美元的霸权地位日益衰落,对美元贬值的预期使得各国中央银行多元化储备货币,国际借贷活动陆续出现了欧洲马克、欧洲瑞士法郎、欧洲英镑等其他种类货币,大大促进了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扩展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离岸金融市场在这一时期突破了原有的“欧洲”区域限制,向非欧洲地区逐渐渗入,包括亚洲、美洲、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东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该时期推动离岸金融市场迅速扩展的因素如下:一是美国巨额和持续的对外军事开支和资本输出,使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大量美元持续外流到欧洲货币市场套取利息。二是从 1973 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西方各国随之陷入了结构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困境,大量因石油价格暴涨而获得的资金以西方工业国家银行存款和直接投资的形式,源源不断的流入美国、欧洲,形成“石油美元”回流。三是美国政府于1974年取消了“利息平衡税”,允许银行跨国经营,由此美国银行进入西欧、东亚、中东和加勒比海地区,促成了大量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四是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本国经济需要,向国际金融市场大量举债,积极利用外资,这也促成了融资便捷的离岸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四)飞跃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

  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加入在其发展历程中无疑是飞跃的关键一步。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简称IBFs)于1981年12月在美国开设,成为首例在货币发行国境内开展离岸金融交易的离岸金融市场。1986年1月,东京离岸金融市场(JOM)终于正式运营,与美国IBF相似,有包括69家外资银行在内的181家银行在当时获得大藏省批准开展离岸业务。IBFs的建立对离岸金融的意义非凡,离岸金融市场开始超越离岸金融中心这一狭小的范围而向全国范围扩展。同时期的亚洲货币市场在其他国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先后设立离岸金融市场。至此,离岸金融市场已具备全球化的地理分布以及完善的发展模式。

  三、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效应

  一方面,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在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基础之上,对于推进国际金融的发展,以及一国经济和贸易的繁荣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供便利畅通的融资渠道,推动经济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促进了资金运用效率的提高,其减免税政策、宽松的管制以及其他金融优惠措施,更进一步降低了全球性资金调拨、借贷资本的国际流通以及产业资本的国际移动的成本。第二,缓和国际收支失调,促进各国国际收支平衡。离岸金融市场为各国资金余缺的调配提供了场所和条件。第三,提供就业机会,刺激所在地经济增长。第四,提高所在国的金融业的竞争力。Andrew K. Rose和Mark M. Spiegel (2006)通过研究221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认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国内银行业的垄断程度,引入竞争机制,对其金融深化有正面效应。第五,加速全球金融创新的进程,为各国提供丰富的国际清算和风险防范工具。

  毋庸置疑,离岸金融市场在积极作用各国经济的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给一国国内金融政策的独立制定与实施增加难度。各国居民在各国银行系统的外币存款,逐渐的在本国货币总量中占据了不可低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各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独立性。此外,非居民的国内账户与离岸账户的相对分离,对国内信用规模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内的货币政策实施。二是离岸金融市场的开办影响该国的宏观经济体系。离岸金融市场会给开办国引入“输入性通货膨胀”,同时加剧货币汇价的不稳定,刺激外汇投机。另外,离岸金融业务在增加一国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存在着货币替代以及铸币税损失的风险,一些非主流货币的国家和地区尤其如此。三是给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带来潜在冲击。

  部分离岸金融市场存贷资金期限结构上存在不平衡性,即存短放长,一旦发生集中大量挤兑,就可能造成银行的资金周转不灵。此外,各国金融市场对外短期债务的日益积累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及兑换风险的剧增,其中巨额贷款和投资的来源和去向与离岸金融中心密不可分。

  (本文节选自《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一书,由巴曙松教授主笔,郭云钊博士、华中炜博士等巴曙松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以及KVB昆仑国际离岸金融项目组共同参与完成,本文仅代表作者及团队观点)

上一篇:解说离岸基金储蓄计划 下一篇:打赢离岸公司监管战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