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自贸区制度设计及其影响分析之二:离岸业务引领金融创新
结论或者投资建议: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未来重大改革的试验田,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将成为金融改革的重点。我们预计在业务方面,离岸金融业务牌照将会扩容,会先从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入手,推动外汇业务创新从经常项下向资本项下拓展,逐步满足企业在转口贸易中的结算便利需求、境外套期保值需求和境外融资需求。政策方面将建立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采取渐进式模式逐步开放,从产品创新上推进汇率市场化与利率市场化,从渠道开放上增加离岸人民币供给。在相关行业中,可以对接区内跨国公司境内外资金结算和资产财富管理需求的银行,以及券商、信托、租赁、资产管理等非银金融公司将优先受益。
原因及逻辑:
在上次的报告中我们强调上海自贸区不是针对单一城市的“政策红利”,而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的目的包括完善自由贸易功能,尝试政府职能调整,更重要的是试点投资和金融的自由化。这篇报告我们重点聚焦金融改革,我们认为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建立自贸区内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对应于在岸金融,指银行或其他机构吸收非居民资金并向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活动,业务形式包括境外货币信贷、贸易结算、外汇买卖、黄金买卖、保险服务、投资管理和证券交易等。离岸金融市场往往具有以下3个特点:(1)交易主要是境外债权人与境外债务人之间的交易,市场所在地的金融机构仅起中介作用,又称“两头在外”;(2)交易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属于典型的资金“批发市场”;(3)基本上不受市场所在地法规和税制的限制,包括不需持有准备金、不受利率上限约束、不受存款保险的要求、享受税收特别减免、重视银行保密和匿名性等。
国际上离岸金融中心主要有四种类型:以伦敦和香港为代表的内外一体型;以纽约、东京以及1998年以前的新加坡为代表内外分离型;以纳闽岛、曼谷以及当前的新加坡为代表的内外渗透型;以巴哈马、开曼群岛为代表的避税型/簿记型。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虽然明显加速,但资本账户兑换尚未开放,建立一个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更加符合国内当前环境。
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将按照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采取内外分离型的业务处理模式;2、简化流程,强化监管。3、从产品创新上推进汇率市场化与利率市场化;4、增加离岸人民币供给,但控制回流渠道;
我们预计在业务方面,离岸业务牌照将会扩容,会先从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入手,推动外汇业务创新从经常项下向资本项下拓展,逐步满足企业在转口贸易中的结算便利需求、境外套期保值需求和境外融资需求。
政策方面将建立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遵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核心原则,采取渐进式模式逐步开放,从产品创新上推进汇率市场化与利率市场化,从渠道开放上增加离岸人民币供给。在相关行业中,可以对接区内跨国公司境内外资金结算和资产财富管理需求的银行、券商、信托、租赁、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金融公司将优先受益。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