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6日,路透社刊登题为《亚洲大亨热衷于“杠杆收购”》的评论文章,现全文摘要如下:
亚洲的企业大亨们正在从杠杆收购(LBOs)手册中吸取经验。
所谓“杠杆收购”,指的是,收购者用自己很少的本钱为基础,然后从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筹集、借贷大量、足够的资金进行收购活动,收购后公司的收入(包括拍卖资产的营业利益)刚好支付因收购而产生的高比例负债,这样能达到以很少的资金赚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前不久,中国肉类加工巨头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对美国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食品提出规模为47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和新加坡以及泰国近来的交易一样,此桩交易也是将庞大的杠杆和有限的协同结合在一起。
中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和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的合并,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举动。但是,此桩交易存在明显的保留:交易完成后,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将成为双汇国际的全资子公司,不过双汇国际承诺保持史密斯菲尔德食品的运营不变、管理层不变、品牌不变、总部不变,承诺不裁减员工、不关闭工厂。 如此一来,双汇国际能否从此桩交易中获益,主要取决于史密斯菲尔德食品能不能在中国卖出更多猪肉。
事实上,双汇国际所带来的大规模的债务。统计数据显示,如果将债务包括在内的话,这桩备受全球关注的收购交易整体规模高达71亿美元。一位知情人士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透露,银行将为双汇国际提供70亿美元的贷款。根据协议,双汇国际将为每股史密斯菲尔德食品股票支付34美元。根据FactSet的数据,史密斯菲尔德食品目前拥有大约1.388亿股在外流通股票。
知情人士表示,身为私营企业的双汇国际目前没有任何杠杆。
近来的数桩交易有着相同的特征。5月份,亿万富翁谢国民旗下卜蜂集团(Charoen Pokphand Group)控制的CP All,借款60亿美元用以支撑对Siam Makro66亿美元的收购。低利率,以及Siam Makro房地产投资组合的隐藏价值,意味着此桩收购能支撑没有任何协同下的庞大借贷。今年1月份,泰国大象牌啤酒(Chang Beer)的创始人苏旭明(Charoen Sirivadhanabhakdi)举债112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软饮料及房地产公司星狮集团(Fraser &Neave Ltd.),以便扩大其在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业务。
当然,私募股权也并非完全是“置身事外”。中国私募基金鼎晖投资和高盛集团就是双汇的股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债务蓬勃增长的过程中,今年年初至今,私募股权公司所进行的亚洲收购在交易活动中仅占9%的份额。
与此同时,亚洲的企业大亨们拥有本地优势,从而有助于他们和贷款商达成更好的贷款条款。此外,他们也能够着眼于长远的回报率。尽管过度杠杆作用存在明显的风险,但是只要银行能够提供充足的融资,这些相似的交易仍然是非常受欢迎的。
本文作者彼得 塔尔 拉森(Peter Thal Larsen),是路透社热点透视的专栏作家。(米娜)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