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共有277家公司首发上市,实际募得资金2825亿元,比预计募集资金总额多出了逾700亿,此外,还有大量通过增发获得的资金。
“圈钱”增多,甚至出现了巨额超募,然而,不少资金并没有用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而是用于所谓的“投资理财”,很难给股民带来应有的回报。
对于一些上市公司来说,巨额的超募资金,显然超出了项目本身的资金需求,成了资金的“堰塞湖”。于是,买房、买地、买理财产品,成为某些上市公司超募资金后的集体选择。
如此不务正业,投资者如何分享他们的发展成果?抑或只能分担上市公司的集体风险?
高增长的收益,流到哪里去了?
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加速融资,投资者却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在某种意义上,A股成了“圈钱”乐土,而中小板、创业板也屡屡被戴上“造富板”标签。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徐刚认为,中国股市的一个突出矛盾是IPO公司上市后的利益套现问题。目前A股的主流投资者热衷于一级市场,公司上市后套现走人,并不看重公司的后续投资价值,因而对于A股形成了持续的“空头”,二级市场承接力再强也挡不住。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两市共计有796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关键持股人的股权变动,两市净减持金额达到了320多亿元。这其中多数都是公司高管和大股东。
而诸多通过股市融资“造富”的案例,更是给“圈钱”游戏带来了无穷的想象,激励着一些业内人士不择手段地“祸害”资本市场。
包装上市、造假上市屡屡发生。号称“茶油第一股”的新大地公司,在IPO前夜涉嫌虚增利润、关联交易、虚假交易等而被终止上市。而此前绿大地的造假行为更是明目张胆,2004年至2007年,该公司便通过伪造合同、发票、工商登记资料等手段,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及主营业务收入。
正是由于这些造假行为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上市公司股价从一开始就是虚高的。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表示,内地股市不断下跌,但是如果从估值角度来衡量,剔除银行股、石油、煤炭等股票,A股股票估值的中位数仍然有30倍之高,也就是说,这些股票大约一半的市盈率仍是虚高的,不仅高于国际市场的估值水平,也要高于内地公司在香港市场的估值水平。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