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投资管理 >> 正文

企业多元化投资混业经营的三个命题

发布时间:2012-06-05 16:29:21  来源:《首席财务官》杂志社  作者:刘国忱
新闻导读:日益窘迫的实业投资与运营环境,持续发酵的高利贷暴利盘剥,资源类企业巨头的超额利润,以及动荡无定的国外经济变量,使得中国诸多公司逐渐动摇了坚守本业的执着定力

日益窘迫的实业投资与运营环境,持续发酵的高利贷暴利盘剥,资源类企业巨头的超额利润,以及动荡无定的国外经济变量,使得中国诸多公司逐渐动摇了坚守本业的执着定力,目光转向了多元投资以及投资逐利,甚至为数可观的上市公司,也纷纷介入发放高利贷的业务。伴随着社会融资的疯狂,混业投资和投机活动盛行,让本来就比较浮躁的中国商业生态圈,显得比以往更加躁动不安,可以说下一轮的经济风险正在急剧的积累起来。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是坚定的做强做大主业还是从事多元投资,是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专业管理能力、市场需求状况和投资偏好而自由选择的结果,在理论上难以言说孰优孰劣。但在目前中国企业“灵活”度较高、投机心理较强、逐利性经营较易以及产业价值扭曲的外部压力与诱惑之下,那么多的企业做出的多元化投资和混业经营行为,有多少是严重偏失了公司发展战略?有多少是基于深谋远虑的理性选择?又有多少是短期的饮鸠止渴?为防止企业失去重心,舍本求末,分散资源力量,丧失专业竞争力,笔者提出多元投资的三个命题,期待着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和理性思考。

转型——内求与外求

一位多年研究企业的专家曾说过,“企业家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则是他所创造的产业价值是这个世界十分需要的。”在这个标志下,不论是谋求传统产业的不断升级,做好内求功课,还是转向其他新产业,谋划外求发展都是无可厚非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潮流中,企业内求式转型更显得难能可贵。企业对自身产业深切的洞察能力,会准确判断本身的发展障碍,是资源约束还是市场约束?是技术约束还是成本约束?然后会集聚市场运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财务管控能力,重构核心资源和核心专业能力,从而有序地进行产品升级、流程再造和商业模式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求式“转型”。乔布斯一开始离开苹果公司去做动画公司,但最终还是回归本业,靠电子硬件产品的不断创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功能整合与操作灵便双新的电子产品。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做好本业是一种商业修炼。一种产品的行销、一个品牌的培育以及一个好的商业机构的打造,需要笃定的价值追求和执着的产品热爱,需要企业家胸中永远燃烧炙热感人的执业精神。为此我们有N个理由向张瑞敏、柳传志这样坚守本业的企业家致敬。

企业转型的“外求”之路,包括辞旧图新和跨业整合几种路径,即战略转移和混业经营以及财务型投资。企业放弃传统产业进入新产业,最本质的决定因素有两点。第一是对本业的判断:发展空间已经接近“天花板”,未来确实没有规模利润可为;本企业在该行业中的扩展能力已达到极致,或者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不断挤占;整个行业已接近夕阳状态,前景暗淡等等。第二是对新产品的权衡与把握:企业是否拥有进入新产业的核心资源,如金隅公司由建材转向房地产的成功是基于自身丰厚的厂地资源和北京市政府当时的“退二进三”的产业调整政策;企业是否具备管理新产业的专业能力,既核心能力?如何组建跻身新业态的管理团队并将其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的管理资源?还有进入新产业的投资能力以及财务平衡能力等。要将上述诸因素进行充分权衡并做好有效的准备,才能稳健地踏入新的领域投资。切不可在财务压力之下对利润过度追求,造成企业和管理层目光短浅,在缺失资源和专业能力的情况下贸然转行,热衷于冒险冒进,将企业带入新的沼泽。目前中国混业经营的公司越来越多,但精细化程度令人担忧,主要的问题是企业资源的配置,多元的投资诉求会分散企业的财力和核心团队的精力,仍是熊掌与鱼肉能否兼得的跨业管理能力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如果缺乏上述能力,企业尚有资金剩余,那么可进行不参与经营的财务型投资,例如剑南春集团较早构建的投资公司就专做财务型投资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一些日渐较窄缩的行业,如烟草行业等,及早进行财务型投资为转型准备财力,也是明智之举。

产融结合——求利还是求值?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间相互的股权投资。拥有全牌照的银行可以向产业投资,最后形成综合型财团。从理论上讲,金融资本不断地从实业获取收益之后再投资实业经济,会减少单纯放贷的交易成本,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效率。但鉴于多重顾虑,中国目前还不允许银行业向其他产业进行股权投资,所以中国还没有“融产结合”,而只有“产融结合”,即有相关资格的企业可以向金融业进行股权投资。产业控股的银行,较为成功的可以说是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这两家银行的股东,几乎都是从事实业运营的人。华夏银行的前身是首钢财务公司转型而来,目前的大股东仍是首钢集团。从财务报表看,这些年在资本金充足率压力之下,上述投资银行的大股东一直持续地对“增发”进行投资跟进,现金分红有限,因此“价值投资”态势明显。中信集团投资的中信银行发展迅速,使得目前中信集团成为“金融集团”而不再是产业集团了。去年3月,中国移动香港上市公司旗下的广东移动,以398亿元人民币收购浦发银行增发的22亿新股,拥有浦发银行20%的股权,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在当时曾饱受舆论诟病为“不务正业”。但中国移动坚持认为这是种价值投资——移动互联网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面对的是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立体竞争,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共同发展移动金融及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包括移动支付业务、移动银行卡业务、移动转账业务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关互济业务。产融双方在各自领域里的品牌、客户、渠道和网络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可以共享和协同,极大地促进合作各方的产业价值提升。汽车制造商业对开展汽车金融业务充满期待,有的已尝试向有关金融机构投资,拟在汽车信贷方面拓开金融通道,以更好的增加汽车制造商的营销价值。不少能源企业近些年来也主办银行,如中石油的昆仑银行,或入主金融股权,成为银行股东中较为显眼的实力投资人。

在实业界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和银行业投资收益率攀升的情境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产融结合的故事不断的形成,获取银行业令人眼热的投资红利,以平滑产业周期波动的利润区间,或许是产业财资向金融业涌进的真实动机所在。

投机——适度与过度

凯恩斯说:“如果投机只是实业稳定发展洪流中的泡沫,投机并没有危害;当实业变为投机漩涡之中的泡沫,形势就严峻了”。目前中国的产业环境,我总是觉得投机过度,投机行为有成为洪水之势,投机文化也招摇过市。“这两年,当人们讨论实业不彰、而投机成为商界显学之时或许没有认识到,就连一些实体产业内部,投机风气也有成为主流之势。”《中国企业家》杂志李珉曾忧心重重的写过这么一段话,不幸真的言中了当下的经济实景。从不断发生的企业家“债跑跑”事件中,我们会看到高利贷投机会产生的坑人最终害己的恶果。谁能相信中国的产业能承受30%以上的高息?当每个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都把股市作为提款机,而每个股民都把股市作为摇钱树的时候,中国股市永远都不会有健康发展可言。当实业界举业维艰,而炒房、炒汇、炒资金、炒地皮盛行及轻易获取暴利的时候,这个经济体一定是某个关键部位或核心机制出了问题。经济学家郎咸平一直认为中国的经商运营环境过于严酷,才导致大量的投机盛行于世。可怕是这种状况还在蔓延,中国经济已出现了过度投机之危险。恳望企业界理性回归,真正耐得住寂寞,立足坚实的产业之上,稳住重心,止步于高风险的逐利投资,羞于“博傻”,耻于浮躁,专心浇灌实业发展之花,定会有恒久的硕果回报。

(作者为京能集团CFO)

上一篇:上市公司担保突进 频频... 下一篇:《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发布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