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2014年全国两会,中国如何迈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步,举国期待,全球瞩目。对处在转型关口的中国来说,面临的风险、问题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远大于此前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历史时期。在多重约束下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文章,绝非易事。可以说,新一轮改革是一场从根本上进行的改革,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中华工商时报从一诞生起就为改革鼓与呼。今年两会召开之际,我们以"启幕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围绕政界、商界、财界和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的诸多热点问题,如结构调整、财税改革、破除垄断、民营银行、楼市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保、行政改革等,推出系列深度报道,以期呼唤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与创造力,敬希读者关注。
2014年被视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未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具体推进受到各方高度关注。而2014年的宏观经济基调是各项改革深化的基础,从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公布的内容来看,2014年经济工作的两方面任务是推进改革和防范风险,从而确定稳中求进的基调。
基调不变微调增多
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型路径,即在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改革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风险,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从2011年起,我国告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财政政策相对扩张、货币政策相对中性的政策组合拳一直延续至今。
"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之所以四年不变,与这几年类似的经济形势有关。"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接受采访时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实行一松一紧的调控政策,既有利于防范前几年积累的流动性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也能更好突出结构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名称的延续并不意味着政策是不变的。"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宏观调控思路也会有新变化。当前存在的通胀压力和以地方债风险为代表的金融风险,会成为拖住货币政策手脚的两大矛盾,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还需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
"明年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整体看会更注重推进改革和结构优化。如果经济受到较大外在冲击,政策将不会不顾"后遗症"来刺激短期需求。"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
"之前市场有担心财政政策是否会由积极改成稳健,但结果并没有,而且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说,"无论今年增长目标定多少,以稳为主是核心,目标、政策不会有大的调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这预示着今年不大可能进行额外的财政和货币刺激。但是会议认为"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又暗示宏观政策不应偏紧。会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确定性"、"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政策微调多变仍会是今年的特征。
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
2014年虽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将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结构性色彩将更浓,将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财政政策更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在强调今年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2014年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这一富有新意的表述,表明未来短期宏观调控将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贾康说,宏观调控涉及机制建设,需要改革配套。"2014年财政政策应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从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角度考虑,财政政策要特别注意服务于转变政府职能和减少行政审批。"贾康认为,当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时,宏观调控应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有为,但如果出现滑出区间的可能性,就要启动必要的政策预案。
"要想有效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作用,需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配套。一方面根据调控需要推动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为宏观调控创造好的条件。"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指出,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重在总量调控,主要是解决周期波动问题,我国宏观调控则与总量问题、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实现调结构,没有改革配套,宏观调控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由此看来,2014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变化,应关注三个因素,赤字规模、减税和增支力度。高培勇说,"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而减少政府干预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减税规模,今年财政政策应向减税倾斜,加快营改增改革进程。"
宋立认为,今年财政政策重心在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结构调整和创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等领域都会成为调整完善支出结构的重点。同时,应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除了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还应更多为中小企业减负。
支出是新一轮税收体制改革核心
可以说,财税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的破解,几乎都以财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前提。比如,经济结构失衡、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依赖严重、资源环境污染严重、收入鸿沟的缩减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财税方面的助力和创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所作"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中强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有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今明两年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努力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要严肃财经纪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增收节支,勤俭办一切事业,着力盘活资金存量,加强资金监管,把钱用到刀刃上。要坚持重在落实、重在效果,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确保财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营改增"等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仅"营改增"一项就为数百万小微企业每年减负上千亿元,但是这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当前,我国企业和个人的税负依然繁重。根据社科院的报告,去年我国人均宏观税负已接近万元,90%以上的税收收入来自企业缴纳。而有消息称,去年我国22个省份城镇居民收入都没"达标",并且16个省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没能跑赢GDP增速。这表明税收在调节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亟待进一步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将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落到实处》指出,支出领域的改革是新一轮改革的核心领域,也是改革政策和成果的主要体现。对于财政支出领域改革的方向,报告认为,要适度控制总体规模;建立优化一般性行政支出结构的长效机制,降低行政成本;逐步压缩经济建设性支出的规模,优化公共投资结构;继续加大社会福利性支出比重,采取措施堵上制度漏洞,提升社会福利体系的可持续性和绩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而作为减税政策的代表,"营改增"则是一种"上下互动"型的改革,在2012年仅有12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进行试点,2013年8月推向全国。虽然时间短,但是推行效果确实明显,因此有专家表示,从长期看,"营改增"在降低企业税负的同时会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而"营改增"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将产生包括推动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在内的诸多联动波及效应,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把"营改增"的效应发挥到最大。
专家建议,今后应该以"营改增"为契机,加快推进房产税、资源税改革,完善中央地方财权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营改增"后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将是房产税、资源税等。但目前这两个都是小税种,体量上无法和营业税相比,且资源税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对资源贫乏的中东部地区几乎没实际贡献。因此,从实际操作层面,建议把调整增值税共享比例和完善房产税、资源税改革结合起来,在保证地方财政收入不因改革受影响的前提下,加快培育房产税和资源税,并根据地方税收变化,适时调整增值税共享比例和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