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PO最难迈过的槛:投行反馈如履薄冰 184企业焦灼
截至10月24日,有184家企业处于“已反馈阶段”,其中国信项目最多,有13个。
资本的游戏,有赢家,也有失意者。从进入资本圈子之前,这场残酷的拼杀就已经开始。
§推进上市,各中介机构和发行人需要全力配合,保荐机构充当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我们之前过会的一个项目,在收到反馈意见的第二天就组织发行人、审计机构、律所、包括公关公司紧急开会三小时,将问题逐句、逐段分解,然后进行分工。在后续各自补充核查和补充信息的过程中,还多次组织讨论。”上述深圳保代称。
上述北京资深投行人士在他的投行笔记里记录道,书面反馈有它自己的套路,每类企业、每种项目提什么样的问题,大体有归类。很多时候,反馈问题是格式化的或者问了又问。若项目组自行发现问题,比如文字质量、材料内容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结合反馈不漏痕迹的补充进去,也可在禀明审核部门的前提下补充说明。
但时间长久并不是企业和保荐人最担心的问题,最糟糕的是,很多企业根本无缘发审会。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截至10月24日,至少有204家企业在反馈意见阶段撤回材料,审核状态变为“终止审查”。
发审会现场:董事长、保代回答各有侧重
如果能够顺利通过发审会,那么离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就仅有一步之遥。
截至10月24日,已经有28家企业通过发审会还尚未发行。10月30日,葵花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发审会。
以创业板为例,将要上发审会的企业,要面临7位发审委员的提问。
“初审会之后发行部才会告诉券商发审委员的具体人选。我们不久前过会的那个项目,从初审会到上发审会,中间有一个周左右的时间。”上述深圳保代说。
在出席发审会的7个委员中,有一个担任召集人的角色,负责主持和总结,有定调和导向的作用。“入场后,即便是遇到了认识的委员,点头示意即可,不可过多寒暄,彼此间也不要随意讨论,以免给现场其他委员留下不好的印象。”上述北京资深投行人士称。
在发审会会前预审员向委员汇报初审报告后,认为不清楚的问题会形成询问问题清单,打印出来,作为委员提问的问题。“期间可能有口头延伸的问题,这取决于现场委员个人。”该投行人士指出。
上述人士表示,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分工合作。一般涉及到公司本身业务的问题,发审委员希望主要由董事长回答,他们想知道一把手怎么认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但涉及中介机构核查责任的问题,则要由保荐人回答,“比如如果问到对某个客户的现场核查细节,如果回答得很模糊,就会给委员留下不好的印象。”
(理财周报)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