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金融数据 >> 正文

发表在11月2日的【经济观察报】上: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发布时间:2013-11-08 15:54:41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吴晓波
新闻导读:【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十数次经济变革,每一次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由吴晓波在“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发言者本人确认。

  【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十数次经济变革,每一次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在新的时代与挑战下,我们又将怎样理清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脉络?  10月26日下午,在由经济观察报·书评主办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沙龙上,财经作家吴晓波就中国历代经济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做了主题演讲,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探讨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以下为发言内容:  历史眼看中国  1978年以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物质变化。很多文明领域可能在恶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经济上进步了,其速度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35年过去,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对于中国改革的未来却仍迷茫。  今年9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去世。他去年年底在美国出了一本书叫《变革中国》,直译应该是“中国怎么变成资本主义的”。关于中国1978年以后的改革,科斯给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一次国家经济改革运动。第二、他认为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非常有可能的。第三、科斯从经济学的角度描述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最终认为中国的自由经济运动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也就是说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增长,很难用政治经济学进行解释。  确实是这样,这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没有办法用西方的经济学来解释,甚至没有办法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我们国家从1978年开始搞改革开放,当时世界上有两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列宁经济计划理论,它否认商品的存在,否认劳动价值的存在。那是一个国民经济极其衰竭的模式。1978年第一次允许美国记者到中国工厂访问,记者问女纺织工人你们这些年怎么过的。女纺织工说,我们假装工作,他们假装给我们发工资。所以1978年以后,中国在全世界找,有没有第二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支持我们往前走。  1979年11月,中国把两个东欧人请到北京在社科院开了10天会。当时东欧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叫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和计划经济有很多区别,它承认劳动的第二价值,承认价值规律。市场社会主义是反对私营经济的,它认为所有的生产资料和企业都必须是国家来控制的。但是国营企业之间可以存在价值交换。当年请来的波兰人叫布鲁斯,捷克人叫奥塔·锡克。中国人向他们请教市场社会主义应该怎样。结果这两人最终跟中国人说,这条路东欧走了10年也走不通。中国最后没有走这条道路,而是走了第三条道路,我们现在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支持说我们这35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的成功是怎么获得的。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是怎么形成的。  熊彼特曾说,研究一国之经济有三种办法,一是理论,二是数据,三是历史。过去几年我是用历史的方式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哪些问题是历史带来的,我们解决了哪部分,要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转变?从历史上来看,我认为科斯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发展那么迅速,以平均9.29%左右的经济增长,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我觉得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是回到中国历史中,大概可以看出一些脉络。  失控与自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从管仲时代开始到1994年的十次大的经济变革运动。这个书的最前面,我提供了几个分析工具,第一个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我把中国历史上历次经济变革中产生的矛盾分为四个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者,无产者。我认为是物质利益带来的经济变革,中国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是这四个利益集团互相竞争、搅斗和博弈的结果。第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进步。维持中央集权的四个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个制度是维持国家大一统的基础。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我国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独立的国家,大的区域里主要是三大流域,在这样一个大水系下面,四面都很封闭,分裂一定会产生大规模攻伐。所以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稳定与和平是最重要的。这四个基本制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控制。问题是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发展成为失控和自由的世界。  工业革命以来,要求商业形成跟政权达到平衡的能量。信息化的时代,所有信息都已经完全流散掉,已经由集中性的信息变成广场信息。所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商业所呼唤的自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突,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一统所形成的两千多年来的制度惯性和国家稳定的客观需求与自由商业经济发展的那种自由和对失控的要求形成了天然的矛盾。中国的整个社会精英阶层,在理论上是没有做好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甚至我

  【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十数次经济变革,每一次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在新的时代与挑战下,我们又将怎样理清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脉络?  10月26日下午,在由经济观察报·书评主办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沙龙上,财经作家吴晓波就中国历代经济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做了主题演讲,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探讨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以下为发言内容:  历史眼看中国  1978年以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物质变化。很多文明领域可能在恶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经济上进步了,其速度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35年过去,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对于中国改革的未来却仍迷茫。  今年9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去世。他去年年底在美国出了一本书叫《变革中国》,直译应该是“中国怎么变成资本主义的”。关于中国1978年以后的改革,科斯给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一次国家经济改革运动。第二、他认为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非常有可能的。第三、科斯从经济学的角度描述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最终认为中国的自由经济运动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也就是说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增长,很难用政治经济学进行解释。  确实是这样,这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没有办法用西方的经济学来解释,甚至没有办法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我们国家从1978年开始搞改革开放,当时世界上有两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列宁经济计划理论,它否认商品的存在,否认劳动价值的存在。那是一个国民经济极其衰竭的模式。1978年第一次允许美国记者到中国工厂访问,记者问女纺织工人你们这些年怎么过的。女纺织工说,我们假装工作,他们假装给我们发工资。所以1978年以后,中国在全世界找,有没有第二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支持我们往前走。  1979年11月,中国把两个东欧人请到北京在社科院开了10天会。当时东欧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叫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和计划经济有很多区别,它承认劳动的第二价值,承认价值规律。市场社会主义是反对私营经济的,它认为所有的生产资料和企业都必须是国家来控制的。但是国营企业之间可以存在价值交换。当年请来的波兰人叫布鲁斯,捷克人叫奥塔·锡克。中国人向他们请教市场社会主义应该怎样。结果这两人最终跟中国人说,这条路东欧走了10年也走不通。中国最后没有走这条道路,而是走了第三条道路,我们现在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支持说我们这35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的成功是怎么获得的。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是怎么形成的。  熊彼特曾说,研究一国之经济有三种办法,一是理论,二是数据,三是历史。过去几年我是用历史的方式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哪些问题是历史带来的,我们解决了哪部分,要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转变?从历史上来看,我认为科斯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发展那么迅速,以平均9.29%左右的经济增长,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我觉得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是回到中国历史中,大概可以看出一些脉络。  失控与自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从管仲时代开始到1994年的十次大的经济变革运动。这个书的最前面,我提供了几个分析工具,第一个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我把中国历史上历次经济变革中产生的矛盾分为四个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者,无产者。我认为是物质利益带来的经济变革,中国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是这四个利益集团互相竞争、搅斗和博弈的结果。第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进步。维持中央集权的四个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个制度是维持国家大一统的基础。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我国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独立的国家,大的区域里主要是三大流域,在这样一个大水系下面,四面都很封闭,分裂一定会产生大规模攻伐。所以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稳定与和平是最重要的。这四个基本制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控制。问题是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发展成为失控和自由的世界。  工业革命以来,要求商业形成跟政权达到平衡的能量。信息化的时代,所有信息都已经完全流散掉,已经由集中性的信息变成广场信息。所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商业所呼唤的自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突,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一统所形成的两千多年来的制度惯性和国家稳定的客观需求与自由商业经济发展的那种自由和对失控的要求形成了天然的矛盾。中国的整个社会精英阶层,在理论上是没有做好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甚至我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十数次经济变革,每一次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在新的时代与挑战下,我们又将怎样理清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脉络?

  10月26日下午,在由经济观察报·书评主办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沙龙上,财经作家吴晓波就中国历代经济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做了主题演讲,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探讨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以下为发言内容:

  在还没完全实现市场经济。然后这期间发生了四次大的变法运动。第一次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在财政、货币、土地问题上起任何的变化。第二个是民国时期的孔宋,国民政府搞统制经济,统制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国家重新控制了能源和资源。第三和第四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常常把1978年以来的35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看成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但是我的观点可能不太一样,我认为应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3年,中央和有产者变小,地方政府和无产者变大;前15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叫增量改革。增量是两个,一个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乏力的前提下,允许民间企业发展。同时在南方地区搞特区,引进外资。所以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靠引进外资和乡镇企业发展来推动的。  1988年,当时的中央政府想搞一个大规模的经济突围,提出要进行坚决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精神是以物价闯关。很可惜失败了。1990年经济箫条。1991年底朱镕基管经济,1992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发生了通货膨胀,出台了国十六条,整顿房地产,1994年朱镕基搞价格财政税收整体配套体制改革,1994年中国就走到另一条道路上去了。1994年以后的改革和今天最大的区别是政府提出来,改革的主战场要从体制外所谓的增量改革,回到体制内改革。整个体制改革的主导权又回到体制内。第二,政府要成为改革的推动力。所以权力要上收。在价格、财政税收、产业经济,各大领域整体进行集权。  朱镕基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会非常高。在他的任期,1991年到2003年长达12年,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CPI水平一直很低,但这12年也是中央权力大规模回归的12年。  如果不改革的话,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结构没有进行调整,仍然是一个泡沫化成长的过程。会造成100个人里面,5个人是泡沫获益者,95个人是受害者。所以中国未来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公平问题,是重新分配问题。  目前城市化仍然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而且中国抓到一个特别好的牌:信息化革命,信息化对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已经开始了,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被信息化革命洗牌。未来1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可期待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公平性。其实老天对中国人很不错。大概1978年以后,上帝的轮值主席是中国人,他给我们一次次犯错误的机会,而且现在看来,还有10多年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而我们未来一定要进行改革。  (本文由吴晓波在“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发言者本人确认。)

  历史眼看中国

  1978年以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物质变化。很多文明领域可能在恶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经济上进步了,其速度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35年过去,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对于中国改革的未来却仍迷茫。

  今年9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去世。他去年年底在美国出了一本书叫《变革中国》,直译应该是“中国怎么变成资本主义的”。关于中国1978年以后的改革,科斯给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一次国家经济改革运动。第二、他认为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非常有可能的。第三、科斯从经济学的角度描述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最终认为中国的自由经济运动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也就是说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增长,很难用政治经济学进行解释。

  确实是这样,这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没有办法用西方的经济学来解释,甚至没有办法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我们国家从1978年开始搞改革开放,当时世界上有两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列宁经济计划理论,它否认商品的存在,否认劳动价值的存在。那是一个国民经济极其衰竭的模式。1978年第一次允许美国记者到中国工厂访问,记者问女纺织工人你们这些年怎么过的。女纺织工说,我们假装工作,他们假装给我们发工资。所以1978年以后,中国在全世界找,有没有第二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支持我们往前走。

  1979年11月,中国把两个东欧人请到北京在社科院开了10天会。当时东欧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叫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和计划经济有很多区别,它承认劳动的第二价值,承认价值规律。市场社会主义是反对私营经济的,它认为所有的生产资料和企业都必须是国家来控制的。但是国营企业之间可以存在价值交换。当年请来的波兰人叫布鲁斯,捷克人叫奥塔·锡克。中国人向他们请教市场社会主义应该怎样。结果这两人最终跟中国人说,这条路东欧走了10年也走不通。中国最后没有走这条道路,而是走了第三条道路,我们现在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支持说我们这35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的成功是怎么获得的。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是怎么形成的。

  熊彼特曾说,研究一国之经济有三种办法,一是理论,二是数据,三是历史。过去几年我是用历史的方式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哪些问题是历史带来的,我们解决了哪部分,要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转变?从历史上来看,我认为科斯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发展那么迅速,以平均9.29%左右的经济增长,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我觉得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是回到中国历史中,大概可以看出一些脉络。

  【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十数次经济变革,每一次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在新的时代与挑战下,我们又将怎样理清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脉络?  10月26日下午,在由经济观察报·书评主办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沙龙上,财经作家吴晓波就中国历代经济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做了主题演讲,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探讨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以下为发言内容:  历史眼看中国  1978年以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物质变化。很多文明领域可能在恶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经济上进步了,其速度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35年过去,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对于中国改革的未来却仍迷茫。  今年9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去世。他去年年底在美国出了一本书叫《变革中国》,直译应该是“中国怎么变成资本主义的”。关于中国1978年以后的改革,科斯给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一次国家经济改革运动。第二、他认为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非常有可能的。第三、科斯从经济学的角度描述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最终认为中国的自由经济运动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也就是说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增长,很难用政治经济学进行解释。  确实是这样,这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没有办法用西方的经济学来解释,甚至没有办法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我们国家从1978年开始搞改革开放,当时世界上有两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列宁经济计划理论,它否认商品的存在,否认劳动价值的存在。那是一个国民经济极其衰竭的模式。1978年第一次允许美国记者到中国工厂访问,记者问女纺织工人你们这些年怎么过的。女纺织工说,我们假装工作,他们假装给我们发工资。所以1978年以后,中国在全世界找,有没有第二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支持我们往前走。  1979年11月,中国把两个东欧人请到北京在社科院开了10天会。当时东欧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叫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和计划经济有很多区别,它承认劳动的第二价值,承认价值规律。市场社会主义是反对私营经济的,它认为所有的生产资料和企业都必须是国家来控制的。但是国营企业之间可以存在价值交换。当年请来的波兰人叫布鲁斯,捷克人叫奥塔·锡克。中国人向他们请教市场社会主义应该怎样。结果这两人最终跟中国人说,这条路东欧走了10年也走不通。中国最后没有走这条道路,而是走了第三条道路,我们现在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支持说我们这35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的成功是怎么获得的。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是怎么形成的。  熊彼特曾说,研究一国之经济有三种办法,一是理论,二是数据,三是历史。过去几年我是用历史的方式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哪些问题是历史带来的,我们解决了哪部分,要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转变?从历史上来看,我认为科斯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发展那么迅速,以平均9.29%左右的经济增长,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我觉得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是回到中国历史中,大概可以看出一些脉络。  失控与自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从管仲时代开始到1994年的十次大的经济变革运动。这个书的最前面,我提供了几个分析工具,第一个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我把中国历史上历次经济变革中产生的矛盾分为四个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者,无产者。我认为是物质利益带来的经济变革,中国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是这四个利益集团互相竞争、搅斗和博弈的结果。第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进步。维持中央集权的四个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个制度是维持国家大一统的基础。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我国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独立的国家,大的区域里主要是三大流域,在这样一个大水系下面,四面都很封闭,分裂一定会产生大规模攻伐。所以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稳定与和平是最重要的。这四个基本制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控制。问题是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发展成为失控和自由的世界。  工业革命以来,要求商业形成跟政权达到平衡的能量。信息化的时代,所有信息都已经完全流散掉,已经由集中性的信息变成广场信息。所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商业所呼唤的自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突,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一统所形成的两千多年来的制度惯性和国家稳定的客观需求与自由商业经济发展的那种自由和对失控的要求形成了天然的矛盾。中国的整个社会精英阶层,在理论上是没有做好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甚至我

  失控与自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从管仲时代开始到1994年的十次大的经济变革运动。这个书的最前面,我提供了几个分析工具,第一个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我把中国历史上历次经济变革中产生的矛盾分为四个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者,无产者。我认为是物质利益带来的经济变革,中国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是这四个利益集团互相竞争、搅斗和博弈的结果。第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进步。维持中央集权的四个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个制度是维持国家大一统的基础。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我国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独立的国家,大的区域里主要是三大流域,在这样一个大水系下面,四面都很封闭,分裂一定会产生大规模攻伐。所以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稳定与和平是最重要的。这四个基本制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控制。问题是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发展成为失控和自由的世界。

  在还没完全实现市场经济。然后这期间发生了四次大的变法运动。第一次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在财政、货币、土地问题上起任何的变化。第二个是民国时期的孔宋,国民政府搞统制经济,统制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国家重新控制了能源和资源。第三和第四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常常把1978年以来的35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看成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但是我的观点可能不太一样,我认为应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3年,中央和有产者变小,地方政府和无产者变大;前15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叫增量改革。增量是两个,一个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乏力的前提下,允许民间企业发展。同时在南方地区搞特区,引进外资。所以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靠引进外资和乡镇企业发展来推动的。  1988年,当时的中央政府想搞一个大规模的经济突围,提出要进行坚决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精神是以物价闯关。很可惜失败了。1990年经济箫条。1991年底朱镕基管经济,1992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发生了通货膨胀,出台了国十六条,整顿房地产,1994年朱镕基搞价格财政税收整体配套体制改革,1994年中国就走到另一条道路上去了。1994年以后的改革和今天最大的区别是政府提出来,改革的主战场要从体制外所谓的增量改革,回到体制内改革。整个体制改革的主导权又回到体制内。第二,政府要成为改革的推动力。所以权力要上收。在价格、财政税收、产业经济,各大领域整体进行集权。  朱镕基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会非常高。在他的任期,1991年到2003年长达12年,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CPI水平一直很低,但这12年也是中央权力大规模回归的12年。  如果不改革的话,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结构没有进行调整,仍然是一个泡沫化成长的过程。会造成100个人里面,5个人是泡沫获益者,95个人是受害者。所以中国未来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公平问题,是重新分配问题。  目前城市化仍然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而且中国抓到一个特别好的牌:信息化革命,信息化对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已经开始了,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被信息化革命洗牌。未来1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可期待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公平性。其实老天对中国人很不错。大概1978年以后,上帝的轮值主席是中国人,他给我们一次次犯错误的机会,而且现在看来,还有10多年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而我们未来一定要进行改革。  (本文由吴晓波在“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发言者本人确认。)

  工业革命以来,要求商业形成跟政权达到平衡的能量。信息化的时代,所有信息都已经完全流散掉,已经由集中性的信息变成广场信息。所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商业所呼唤的自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突,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一统所形成的两千多年来的制度惯性和国家稳定的客观需求与自由商业经济发展的那种自由和对失控的要求形成了天然的矛盾。中国的整个社会精英阶层,在理论上是没有做好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甚至我认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这种大一统对统治、控制的需求,和自由的冲突会形成一种天然的、长期的冲突。“政治向左,经济向右”,这八个字就可以看到这种冲突。而现在我们根本找不到调解的方式。这样一种冲突很可能会长久存在。这就会造成两个结果,第一个是中国的自由化改革,它推进到一定地步,一定是用脚踢上去的。这可能需要一代人来解决。第二个会出现结果就是,中国在未来,我们每一个人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都要准备好足够的耐心。改革会非常长,在我现在看来,大概会超过我个人的生命长度。中国改革无论遭遇到多大的挫折,多大的困顿,我们一定要对这个国家有耐心。我认为一定走得出来。

  最不稳定的经济变革

  在前面提到的四个制度里,最不稳定的是经济变革。中国从管仲开始,每一次经济变革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而其他三种变革则非常成功。所以从1300年到1800年,长达500年时间,用麦迪逊数据来算的话,500年里中国人均GDP增长是0,就是我们保持了长达500年的高水平停滞。

  有西方学者预测中国会在未来6年内经济总崩溃,但我认为中国经济在6年之内总崩溃的可能性几乎是零。首先看财政问题,今天中国经济矛盾重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是全球第一位。而且中国当前的中央财政仍然非常充沛,地方财政也一样。而且国有企业现在也非常强大。或许除了上帝,最有钱的就是中国政府了。

  第二个是货币,人民币现在是世界最大的硬通货,每年持续增值。最后土地问题,中国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通过土地出售来获得财政收入的方式,中国历史上真正实行过土地国有化只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新朝的王莽搞公田制。第二个是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平均地权。他说如果我当政,全国土地国有化,工商业全面免税,国家通过土地租金获得收入。那么“我国必成全球最强之国家。”

  想知道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就看这三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分析来讲的话,这三方面正处在最强势的时候,但刚则易折。所以最强势的时候同时也是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中国的中央财政从1994年朱镕基搞税制改革,到2003年朱镕基退休,10年之间中央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是GDP的2.5倍左右,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征税能力。到了温家宝时期,基本上是两倍左右。中央财政对国民经济的干扰影响到了民营企业的运营。

  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经济上又体现出这四个利益集团发展与稳定的周期。中国经济很容易被发展起来,因为第一,中国长期以来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就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商业。第二是中国人大概是全世界最喜欢消费的。很多人不相信来生,到庙里拜菩萨,第一句话就是保佑我发财,第二是保佑身体健康,第三句话就是保佑国泰民安。所以说中国天然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30年改革开放也一样,30年我们就变成“激荡三十年”。到50年的时候必然成全球最强国家,只要不发生战争。

  但是中间会出现什么问题?控制和自由的矛盾。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地步以后,四个利益集团会出现变形。

  1978年的时候,中国没有一个私营老大。1988年,私营企业已经拥有了中国50%的工业就业人口,贡献了30%的税收,然后在1988年底,私营企业的利润,第一次超过了国有企业。再往前基本上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开建,天下贫瘠,这时候就开关梁,所有关口免征税,盐铁权发给民间,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评过当年最富的26个人,排在前四位的都是钢铁大王。这个时候晁错和贾谊就提出削藩,削藩以后就开始集权主义改革。汉武帝的时候有个人叫桑弘羊。中间还曾经有过刘晏和王安石,有过宋子文。这些人把权力重新回归到中央政府。收回以后会出现国力强盛,但是在国家资本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就会寸草不生,而且20、30年以后就造成民间的萎缩。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是靠国家集权,大量的就业人口需要地方政府和民营资本。

  【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十数次经济变革,每一次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在新的时代与挑战下,我们又将怎样理清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脉络?  10月26日下午,在由经济观察报·书评主办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沙龙上,财经作家吴晓波就中国历代经济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做了主题演讲,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探讨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以下为发言内容:  历史眼看中国  1978年以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物质变化。很多文明领域可能在恶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经济上进步了,其速度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35年过去,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对于中国改革的未来却仍迷茫。  今年9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去世。他去年年底在美国出了一本书叫《变革中国》,直译应该是“中国怎么变成资本主义的”。关于中国1978年以后的改革,科斯给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一次国家经济改革运动。第二、他认为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非常有可能的。第三、科斯从经济学的角度描述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最终认为中国的自由经济运动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也就是说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增长,很难用政治经济学进行解释。  确实是这样,这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没有办法用西方的经济学来解释,甚至没有办法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我们国家从1978年开始搞改革开放,当时世界上有两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列宁经济计划理论,它否认商品的存在,否认劳动价值的存在。那是一个国民经济极其衰竭的模式。1978年第一次允许美国记者到中国工厂访问,记者问女纺织工人你们这些年怎么过的。女纺织工说,我们假装工作,他们假装给我们发工资。所以1978年以后,中国在全世界找,有没有第二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支持我们往前走。  1979年11月,中国把两个东欧人请到北京在社科院开了10天会。当时东欧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叫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和计划经济有很多区别,它承认劳动的第二价值,承认价值规律。市场社会主义是反对私营经济的,它认为所有的生产资料和企业都必须是国家来控制的。但是国营企业之间可以存在价值交换。当年请来的波兰人叫布鲁斯,捷克人叫奥塔·锡克。中国人向他们请教市场社会主义应该怎样。结果这两人最终跟中国人说,这条路东欧走了10年也走不通。中国最后没有走这条道路,而是走了第三条道路,我们现在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支持说我们这35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的成功是怎么获得的。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是怎么形成的。  熊彼特曾说,研究一国之经济有三种办法,一是理论,二是数据,三是历史。过去几年我是用历史的方式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哪些问题是历史带来的,我们解决了哪部分,要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转变?从历史上来看,我认为科斯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发展那么迅速,以平均9.29%左右的经济增长,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我觉得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是回到中国历史中,大概可以看出一些脉络。  失控与自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从管仲时代开始到1994年的十次大的经济变革运动。这个书的最前面,我提供了几个分析工具,第一个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我把中国历史上历次经济变革中产生的矛盾分为四个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者,无产者。我认为是物质利益带来的经济变革,中国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是这四个利益集团互相竞争、搅斗和博弈的结果。第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进步。维持中央集权的四个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个制度是维持国家大一统的基础。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我国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独立的国家,大的区域里主要是三大流域,在这样一个大水系下面,四面都很封闭,分裂一定会产生大规模攻伐。所以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稳定与和平是最重要的。这四个基本制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控制。问题是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发展成为失控和自由的世界。  工业革命以来,要求商业形成跟政权达到平衡的能量。信息化的时代,所有信息都已经完全流散掉,已经由集中性的信息变成广场信息。所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商业所呼唤的自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突,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一统所形成的两千多年来的制度惯性和国家稳定的客观需求与自由商业经济发展的那种自由和对失控的要求形成了天然的矛盾。中国的整个社会精英阶层,在理论上是没有做好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甚至我

  历次变法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几次重要的变法,管仲的变法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基本算是有计划地发展经济。国家控制两个重要的生产资料,盐和铁,然后把产业向中下游地区,向民间大户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整体经济体制改革。

  之后是商鞅,商鞅基本上搞的就叫命令性计划经济。中央集权制以后,发生了四次大的变法运动,一个是在汉武帝时期,第二是王莽,第三个是安史之乱时的刘晏,第四次是宋朝。汉武帝时期的变法,是在长期宽松经济政策70年以后。唐宋的经济宽松政策基本上长达100年以上。唐是130年,宋是开国到王安石变法是115年。所以唐宋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明高峰。

  在还没完全实现市场经济。然后这期间发生了四次大的变法运动。第一次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在财政、货币、土地问题上起任何的变化。第二个是民国时期的孔宋,国民政府搞统制经济,统制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国家重新控制了能源和资源。第三和第四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常常把1978年以来的35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看成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但是我的观点可能不太一样,我认为应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3年,中央和有产者变小,地方政府和无产者变大;前15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叫增量改革。增量是两个,一个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乏力的前提下,允许民间企业发展。同时在南方地区搞特区,引进外资。所以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靠引进外资和乡镇企业发展来推动的。  1988年,当时的中央政府想搞一个大规模的经济突围,提出要进行坚决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精神是以物价闯关。很可惜失败了。1990年经济箫条。1991年底朱镕基管经济,1992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发生了通货膨胀,出台了国十六条,整顿房地产,1994年朱镕基搞价格财政税收整体配套体制改革,1994年中国就走到另一条道路上去了。1994年以后的改革和今天最大的区别是政府提出来,改革的主战场要从体制外所谓的增量改革,回到体制内改革。整个体制改革的主导权又回到体制内。第二,政府要成为改革的推动力。所以权力要上收。在价格、财政税收、产业经济,各大领域整体进行集权。  朱镕基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会非常高。在他的任期,1991年到2003年长达12年,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CPI水平一直很低,但这12年也是中央权力大规模回归的12年。  如果不改革的话,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结构没有进行调整,仍然是一个泡沫化成长的过程。会造成100个人里面,5个人是泡沫获益者,95个人是受害者。所以中国未来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公平问题,是重新分配问题。  目前城市化仍然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而且中国抓到一个特别好的牌:信息化革命,信息化对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已经开始了,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被信息化革命洗牌。未来1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可期待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公平性。其实老天对中国人很不错。大概1978年以后,上帝的轮值主席是中国人,他给我们一次次犯错误的机会,而且现在看来,还有10多年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而我们未来一定要进行改革。  (本文由吴晓波在“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发言者本人确认。)

  明清500年长期停滞,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动地进入现代化社会是1870年以后,中国开始搞新一轮的以工业建设为主的现代化运动,很可惜,中国搞到现在还没完全实现市场经济。然后这期间发生了四次大的变法运动。第一次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在财政、货币、土地问题上起任何的变化。第二个是民国时期的孔宋,国民政府搞统制经济,统制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国家重新控制了能源和资源。第三和第四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常常把1978年以来的35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看成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但是我的观点可能不太一样,我认为应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3年,中央和有产者变小,地方政府和无产者变大;前15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叫增量改革。增量是两个,一个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乏力的前提下,允许民间企业发展。同时在南方地区搞特区,引进外资。所以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靠引进外资和乡镇企业发展来推动的。

  1988年,当时的中央政府想搞一个大规模的经济突围,提出要进行坚决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精神是以物价闯关。很可惜失败了。1990年经济箫条。1991年底朱镕基管经济,1992小平南巡讲话,1993年发生了通货膨胀,出台了国十六条,整顿房地产,1994年朱镕基搞价格财政税收整体配套体制改革,1994年中国就走到另一条道路上去了。1994年以后的改革和今天最大的区别是政府提出来,改革的主战场要从体制外所谓的增量改革,回到体制内改革。整个体制改革的主导权又回到体制内。第二,政府要成为改革的推动力。所以权力要上收。在价格、财政税收、产业经济,各大领域整体进行集权。

  【中国经济改革的得与失】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十数次经济变革,每一次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在新的时代与挑战下,我们又将怎样理清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脉络?  10月26日下午,在由经济观察报·书评主办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沙龙上,财经作家吴晓波就中国历代经济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做了主题演讲,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探讨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以下为发言内容:  历史眼看中国  1978年以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物质变化。很多文明领域可能在恶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经济上进步了,其速度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35年过去,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对于中国改革的未来却仍迷茫。  今年9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去世。他去年年底在美国出了一本书叫《变革中国》,直译应该是“中国怎么变成资本主义的”。关于中国1978年以后的改革,科斯给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一次国家经济改革运动。第二、他认为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非常有可能的。第三、科斯从经济学的角度描述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最终认为中国的自由经济运动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也就是说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增长,很难用政治经济学进行解释。  确实是这样,这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没有办法用西方的经济学来解释,甚至没有办法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我们国家从1978年开始搞改革开放,当时世界上有两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列宁经济计划理论,它否认商品的存在,否认劳动价值的存在。那是一个国民经济极其衰竭的模式。1978年第一次允许美国记者到中国工厂访问,记者问女纺织工人你们这些年怎么过的。女纺织工说,我们假装工作,他们假装给我们发工资。所以1978年以后,中国在全世界找,有没有第二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支持我们往前走。  1979年11月,中国把两个东欧人请到北京在社科院开了10天会。当时东欧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叫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和计划经济有很多区别,它承认劳动的第二价值,承认价值规律。市场社会主义是反对私营经济的,它认为所有的生产资料和企业都必须是国家来控制的。但是国营企业之间可以存在价值交换。当年请来的波兰人叫布鲁斯,捷克人叫奥塔·锡克。中国人向他们请教市场社会主义应该怎样。结果这两人最终跟中国人说,这条路东欧走了10年也走不通。中国最后没有走这条道路,而是走了第三条道路,我们现在叫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支持说我们这35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的成功是怎么获得的。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是怎么形成的。  熊彼特曾说,研究一国之经济有三种办法,一是理论,二是数据,三是历史。过去几年我是用历史的方式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哪些问题是历史带来的,我们解决了哪部分,要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转变?从历史上来看,我认为科斯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3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发展那么迅速,以平均9.29%左右的经济增长,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我觉得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但是回到中国历史中,大概可以看出一些脉络。  失控与自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从管仲时代开始到1994年的十次大的经济变革运动。这个书的最前面,我提供了几个分析工具,第一个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我把中国历史上历次经济变革中产生的矛盾分为四个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者,无产者。我认为是物质利益带来的经济变革,中国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是这四个利益集团互相竞争、搅斗和博弈的结果。第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进步。维持中央集权的四个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个制度是维持国家大一统的基础。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我国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独立的国家,大的区域里主要是三大流域,在这样一个大水系下面,四面都很封闭,分裂一定会产生大规模攻伐。所以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稳定与和平是最重要的。这四个基本制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控制。问题是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发展成为失控和自由的世界。  工业革命以来,要求商业形成跟政权达到平衡的能量。信息化的时代,所有信息都已经完全流散掉,已经由集中性的信息变成广场信息。所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商业所呼唤的自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突,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一统所形成的两千多年来的制度惯性和国家稳定的客观需求与自由商业经济发展的那种自由和对失控的要求形成了天然的矛盾。中国的整个社会精英阶层,在理论上是没有做好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甚至我

  朱镕基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会非常高。在他的任期,1991年到2003年长达12年,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CPI水平一直很低,但这12年也是中央权力大规模回归的12年。

  如果不改革的话,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结构没有进行调整,仍然是一个泡沫化成长的过程。会造成100个人里面,5个人是泡沫获益者,95个人是受害者。所以中国未来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公平问题,是重新分配问题。

  目前城市化仍然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而且中国抓到一个特别好的牌:信息化革命,信息化对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已经开始了,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被信息化革命洗牌。未来1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可期待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公平性。其实老天对中国人很不错。大概1978年以后,上帝的轮值主席是中国人,他给我们一次次犯错误的机会,而且现在看来,还有10多年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而我们未来一定要进行改革。

  (本文由吴晓波在“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发言者本人确认。)

上一篇:李克强:政府赤字率达2.... 下一篇:外媒借三中全会关注中国...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