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财资管理网 >> 现金管理 >> 正文

彭纯:推进资产负债管理战略转型

发布时间:2014-04-05 21:39:17  来源:中国金融  作者:
新闻导读:近年来,随着存款增长趋势性放缓、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监管要求不断提高以及自身业务结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文/彭纯(交通银行行长)

 

近年来,随着存款增长趋势性放缓、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监管要求不断提高以及自身业务结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相对于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来说,资产负债结构在内部管理中具有“纲举目张”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如何通过管理转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已成为当前银行业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国外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演进,国际先进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其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经营和监管环境与国际同业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要完全参照这些经验困难较多,挑战也较大,但这些经验无疑对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坐标。经济资本是防止银行倒闭的最后防线,也是安全性的最低保障和约束。“资本约束”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理念。由于经济资本本身取决于各产品和业务的风险,或者说是非预期损失的大小,银行可以对占用不同经济资本的资产负债进行总量和结构上的优化。因此,资产负债管理首先必须强调资本约束,特别是资产配置不但要考虑流动性约束,更要考虑资本约束。商业银行应通过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来协调资本约束与业务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经济资本回报水平,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第二,树立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的稳健经营理念。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是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如何摆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实际经营中,由于风险的滞后性,往往会出现注重短期盈利而忽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行为。在过去的10~15年里,很多银行在经济形势较好、流动性充裕期间忽视了流动性管理,只有少数银行能够始终坚持将流动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切实发展核心储蓄存款,而不过分依赖批发性融资。因此,成功的资产负债管理必须牢固建立在流动性和安全性前提下获取盈利的稳健经营理念。

 

第三,拥有管理范围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资产负债管理的对象应涵盖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表内和表外产品:不仅包括信贷管理,还应包括非信贷资产管理;不仅包括存款负债管理,还应包括非存款负债管理;不仅包括表内业务管理,还应包括表外业务管理;不仅包括境内机构的管理,还应包括境外机构和子公司的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全额资金管控的基础上,对全行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进行集中化的管理。尤为重要的是,资产负债管理和资本管理应统筹协调、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资本约束下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

 

第四,通过完善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精确计量和分摊流动性成本。本质上,银行每个独立的业务领域从司库部门筹措资金的价格是其进行经营决策、激励营销、资产配置和产品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它还是产品审批流程和业务领域绩效考核中最低资本收益率的关键衡量指标。就如同影响前台部门的资本配置决策需要考虑资本成本一样,司库部门执行的融资决策将对销售部门和交易团队的交易产生重大影响。而完善的FTP应具备三个主要特征:一是FTP应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变化;二是全行使用统一的FTP曲线,避免内部套利;三是能精确计算流动性成本并进行分摊,使流动性成本能够在FTP中得到充分反映。

 

第五,具备良好的外部定价能力。科学、完善的内部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提高定价能力的重要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银行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定价能力,包括存款定价和贷款风险定价。在存款利率的确定上,银行应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状况、资金成本和客户情况,包括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根据期限结构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在贷款利率的确定上,银行应参考存款利率、宏观经济运行、行业发展以及客户自身风险,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利率优惠、提前还款以及违约概率等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银行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定价管理组织机构,夯实定价管理的组织、人才基础,健全利率定价的决策组织,建立产品定价授权体系,制定产品定价政策、模型和标准,理顺利率定价流程,明确定价管理职责,提高定价管理效率。

 

第六,拥有强大的信息系统。利率及流动性风险的管控、现金流分析、模型的应用均需要系统的支持;推进差异化的利率定价机制、各类成本细项的计量以及客户综合贡献度的衡量,更需要良好的数据支撑。高效和精密的管理决策也依赖及时和准确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系统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要与银行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能够很好地匹配。对于国内银行来说,如何在国外厂商提供的成熟软件的基础上,完成适合本行特点的订制化尤为重要。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期限错配、定价偏低是表象,而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则是内核,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功能缺失和FTP机制欠完善是关键。这些因素也是资产配置不合理、非信贷资产管理不足和定价能力薄弱的根源所在。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尚没有建立起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在资产配置调整过程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资本占用问题,很容易造成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资本消耗过快。此外,对流动性状况这一资本配置中应当重点考虑的关键因素并未充分重视,从而降低了资本配置计划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造成前台业务开展对资本约束的考虑不够,以经济资本配置来引导业务发展能力不足。

 

不少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存在明显的“三高三低”的不合理现象。负债结构是“两低一高”,即存款占总计息负债的比例低,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低,以及同业负债占总计息负债的比例高。这一负债结构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基础较差,特别是核心的储蓄存款基础不稳固,存款过于依赖稳定性相对较差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存款以及成本较高的利率市场化存款。资产结构则是“两高一低”,即信贷占总生息资产的比例高,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高,同业资产占总生息资产的比例低。这一资产结构表明商业银行仍较为依赖贷款业务,非信贷业务发展相对较慢;中长期贷款占比高尽管有利于提高贷款收益率,但中长期贷款流动性差,不利于流动性管理。

 

除资产负债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外,不少银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其中两方面的错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同业负债和非信贷资产的期限错配。非信贷资产总体期限较长且一般采用固定利率定价,而同业负债期限较短,这一重定价缺口在市场利率上行期间将带来较大的利率风险,有可能导致资产负债利率倒挂。二是贷款和存款的期限错配。目前商业银行期限较长的个人住房贷款(普遍在5年以上)在总贷款中的比重约为13%,其他各类长期限贷款占比至少也有20%。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和各种投资产品增多,负债趋于短期化且成本不断上升,未来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在新形势下,不少银行把握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存款增速较快、流动性较为充裕、存贷比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似乎并不显著。但近两年来,受外汇占款增长放缓、货币政策中性偏紧、金融脱媒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存款增速呈下降之势。同时融资需求平稳,贷款保持适度增长,使商业银行存贷比和流动性压力显著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三性原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与国际先进同业相比,我国一些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不够全面,甚至存在部分功能缺失的现象。一是缺乏对非信贷资产的有效管理,很难做到统一的非信贷资产运用总量和节奏安排,对非信贷资产的资金来源期限和成本的考虑也不够。二是同业负债的主动管理偏弱。部分银行同业负债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不得已而为之”的阶段,高效的同业业务决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三是对表外资产负债的统一管理滞后。虽然银行表外业务增速和资本消耗快速提高,但如何提高表内外业务的协同配合能力,并将其纳入资本配置和资本回报的考核来加强业务管理尚不明确。四是以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为主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不能适应综合化经营的要求。五是部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不具有资本管理功能,无法真正建立起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在FTP运行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FTP对业务发展的“指挥棒”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一是存贷款FTP的市场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更合理地反映存款市场的价格趋势。二是业内对各业务条线一般会分设不同的FTP曲线,从而为一些战略性业务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但在这种情况下,资金价格失真和内部资金套利的问题却难以避免,也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过度承担业务风险。三是FTP体系中流动性成本的精确计量和分摊能力仍显不足,根据不同业务特征进行流动性成本分摊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难以有效遏制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控制的现象。

 

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路

 

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亟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重置资产负债表,调整资产负债业务结构,优化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利于持续稳健发展的项目。要对资产负债配置进行深入分析,围绕整体经营策略,把握资产负债项目中的利润增长点以及潜在增长点,弄清资本及其他资源的耗费点,进而提出优化资产负债项目的可行方案,逐步把较低效益、较高资本消耗的项目置换出去,将较高收益而较低资本消耗的项目置换进来,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新路子。

 

我国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经营时期确定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性”的摆布偏好,在战略引领、战略落地的基础上,形成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以战略决定配置,以配置驱动发展。资产负债管理必须具备有效性和权威性,要融入商业银行战略执行的具体进程中去,融入相关业务板块的日常工作中去,真正驱动业务发展和管理创新,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有效政策工具。

 

国际经验表明,银行不能迫于盈利压力盲目涉足高风险、高收益领域,必须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在了解掌控风险、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提速、金融脱媒加快、存款增速趋势性放缓以及银行流动性持续趋紧的背景下,资产负债管理一定要将流动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切实建立起在流动性和安全性前提下获取盈利的稳健经营理念。特别是,考虑到未来银行体系存款不断分流、流动性压力相对更大,应严格坚守流动性安全底线,坚持稳健经营。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特别是高度市场化的非信贷资产、负债经营策略,应具有前瞻性,并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当前,迫切需要强化前台业务部门和基层经营机构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认真贯彻这一理念。

 

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和负债的不同状况,分清重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推进。

 

从负债端来看,商业银行应坚持以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适度发展非存款负债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过于依赖同业负债等批发性融资的流动性风险很大,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贷款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更需要稳定的负债来源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未来要继续突出存款的基础型地位,其中储蓄存款应作为核心存款业务加以推进。发展储蓄存款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价格战”非长久之策,要及时转变思路,主要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优化网点布局等非价格竞争手段来吸收储蓄存款。同时也要看到,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网点数量、客户基础与“航母级”的国有控股银行有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以存款为主的同时,也应适度发展同业负债等批发性融资。应尽可能地吸收长期限的批发性资金,以及稳定性相对较好、成本相对较低的同业结算类资金。

 

从资产端来看,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存定贷、存贷期限匹配以及统筹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原则,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贷款结构。积极通过收回移位再贷、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快存量信贷资金周转。对低收益、高风险资产设定强制性的调整目标,加大对综合收益偏低客户、潜在风险客户的减退力度。用好增量,充分利用未来信贷资源紧缺、信贷供需持续偏紧的有利条件,将信贷资产收益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二是适度提高非信贷资产占比,做强做优非信贷业务。重点发展直投、票据回购、债券投资等业务,优化投资策略,继续将债券投资作为重点发展的非信贷业务。三是表内表外协同推进,做大社会融资总量。继续发挥商业银行综合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优势,深化集团内业务联动,加大组合融资创新力度。确立表外理财主营业务定位,推动表外理财规模和收益的增长,创造中间业务收入。通过表内表外业务的协同发展,提升资产负债整体收益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以管理转型支持资产负债结构优化

 

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和管理模式优化的过程也是挑战传统经营理念和银行经营思维定式的过程,难以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以管理转型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的改革共识,并在业务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加以贯彻,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

 

优化考核机制以引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一是强化对基层经营机构以存定贷的考核要求,尤其要加强对超过贷款控制计划或增量存贷比计划机构的管理。二是绩效考核体系应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加大信贷资产收益率和存款成本率等效益型指标的考核权重。三是加强对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指标的考核。既要引领分行重视发展核心储蓄存款,合理控制市场化存款规模,也要通过分摊流动性成本等方式,抑制分行为追求利润盲目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的冲动。四是加大对非信贷资产规模和收益率的考核,引导分行合理、适度发展非信贷资产业务。

 

构建职能合理、功能齐全、责权利统一、管理流程和机制运行顺畅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对非信贷资产的统一管理,根据资金来源的期限、成本和市场情况来对非信贷资产的投向和节奏进行指导。二是建立高效的同业业务投资决策机制,统筹管理同业业务的资产和负债,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积极探索集团资产负债全表管理,将表内表外、境内境外、银行和子公司纳入全表管理。四是形成统一的资产负债和资本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流动性情况和资本占用状况,制定资产配置计划和资本配置方案,避免二者的脱节,使得前台业务发展同时具有流动性和资本的约束,更好地发挥资产负债管理对开展具体业务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完善资产负债价格形成,对流动性成本进行精确计量和分摊。依据使用资金的业务领域类型来制定结构合理的FTP政策,进一步提高存贷款FTP市场化程度,合理反映存款市场的价格趋势。从系统建设、数据累积等前瞻性工作入手,统筹规划研究和推动流动性成本的精确计量和分摊工作,以进一步提高FTP精细化的“指挥棒”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品定价管理机制,夯实定价管理的组织、人才基础,健全利率定价的决策组织,建立产品定价授权体系,制定产品定价政策、定价模型和定价标准。从提高基础数据质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贷款定价模型,优化模型应用,尽快健全并完善基于风险溢价的产品定价模式。

 

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尝试探索使用先进的方法,借助新型工具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主动管理能力。在管理方法上,应通过有效预测利率等风险因子,考察银行的市场发展潜力和不同业务增长目标,建立基于情景分析和优化技术的多目标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模型;研究使用现金流量匹配、随机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随机控制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等开展主动资产负债管理。在工具运用上,应充分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调整期限结构;研究运用利率互换等新型工具对冲利率风险;通过发行金融债和合规的次级资本债等方式,在补充资本的同时寻求长期限的稳定负债来源。

 

交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实践与转型方向

 

回顾交通银行重新组建的历程及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进步轨迹,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率先吸取国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益经验,成为在国内同业中第一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的商业银行,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从建行初期,交通银行就着手制定全行资金运用比例的数量控制自律指标,目前全行的经营管理已基本纳入接近国际规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轨道。

 

未来交通银行将继续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突出表内表外“全表”管理的方向。要以“两化一行”战略和“效益优先”“转型发展”要求,引领资产负债表重置,合理平衡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建立本外币、表内外、信贷与非信贷、境内外、集团与子公司“全表”管理的集团资产负债配置政策,实现增资产效益、增非利息收入、增资产质量,降存贷比、降负债成本、降资本消耗的“三增三降”目标,以资产负债配置政策驱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优化和各项业务转型发展。在此过程中,交通银行将继续坚持“流动性为首、资本约束、存贷款匹配、效益为先”的基本原则,以构建“增速适度、结构合理、战略入表、体现特色”的资产负债表为长期目标,重置资产负债表;以此引领和推动交通银行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新路。中短期则以“控增速、稳存款、减错配”为基本要求优化资产负债表,通过控制贷款和资产增速,缓解存款和流动性压力,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腾出空间;努力提升储蓄存款在总存款中比例,在存款增速放缓、同业负债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合理控制非存款负债占比;着力降低中长期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以减少期限错配。

 

未来存款增长放缓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货币政策也不大可能明显放松,因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和银行存款增长受限的基本矛盾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的状态难以得到根本改观。与此同时,银行还将面临经济增速下行、直接融资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崛起、利率市场化、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等一系列深度挑战,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唯有尽快更新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积极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才能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保持盈利平稳增长,实现“三性原则”的动态有机平衡,引领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合理调整,实现转型发展。(完)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2014年第7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上一篇:业务|资金池之浮沉谜事 下一篇:人民币“双城记”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