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案例解析 >> 正文

邵平详解平安银行策略:一张卡上的8000万客户

发布时间:2014-03-12 09:29:07  来源:零售银行月刊  
新闻导读:业务结构的调整,也推动了平安银行资产收益提升。年报披露,该行去年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和存贷差分别同比提高了93个基点和14个基点。

  来源:《第一财经网》

  业务结构的调整,也推动了平安银行资产收益提升。年报披露,该行去年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和存贷差分别同比提高了93个基点和14个基点。
 

  201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21.89亿元,同比增幅31.3%;净利润152.31亿元,同比增长13.64%。这是经历一年组织架构和业务调整之后,邵平交出的就任平安银行行长后第一个完整年度的“成绩单”。

  “平安银行基础还比较弱,去年平安银行边调整边发展,今年要全新发展。”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邵平表示,作为该行最大的特色,将进一步通过业务整合,促进客户迁徙,打通综合金融。

  投行+零售

  2013年初,平安银行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五年内对公业务为主、发展零售业务为基础;5至8年,对公和零售并重;8年以后,以零售业务为主。

  实际上,零售已经成为平安银行各项业务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2013年,平安银行贸易融资、零售贷款余额授信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8.99%、35.61%,小微、新一贷和汽融业务新增贷款,更是占到全行贷款增量的59%,余额占比也从年初的12%上升到19%。

  业务结构的调整,也推动了平安银行资产收益提升。年报披露,该行去年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和存贷差分别同比提高了93个基点和14个基点。

  而资本不足一直制约着平安银行的业务发展。虽然定增、二级资本债发行完成后,其资本充足率得到一定缓解,但这一问题仍然在存在。而投行业务不占用资本,公司业务投行化可以减少资本消耗。

  “公司业务目标市场选择非常关键。零售对资本的消耗是很大的,模式和产品对了,消耗资本相对就少一些。”邵平称,该行今后开展各项业务首先考虑的就是降低资本消耗。

  打通综合金融

  零售业务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平安银行所面临的竞争不言而喻。

  邵平认为,利率市场化后,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实现差异化,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未来三至五年将是商业银行经营分化的转折点。而平安银行的“法宝”,就是中国平安拥有的8000万客户。

  国内已有银行开始尝试,做法是将信用卡和借记卡关联,部分银行关联度已达到60%。这方面平安银行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平安银行综合金融有优势,中国平安的客户中,除了保险,客户还有存款、投资需求,关联一张卡,银行就能提供一揽子服务。关键就是8000万客户的迁徙。

  “这么多客户迁徙过来,系统能不能承受?”邵平也承认,这并非易事。完成数量庞大的客户迁徙,需要银行有统筹的战略规划,必须打通与平安各个业务板块的联系,而非产品简单叠加。

  “比如买车险,还可以买理财产品和投资,我就设计成产品包,一个账户就能满足客户各种需求,综合金融就是体现这个优势。”邵平说,分散方式难以收到效果,需要整体规划运作,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产品、风控、资源控制都是一揽子设计,产品也要整体开发,这样才能真正把所有客户战略联系起来。

  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年报显示,平安银行去年活期存款总额为802.75亿元,同比增长11%。虽然个人活期存款变化不大,但公司类活期存款同比仅增长7.16%,比上年下降超过18个百分点。

  对于近期出现的“存款搬家”,市场普遍将其归因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侵蚀。

  邵平表示,零售业务一直是其薄弱环节,过去存款增长是发行大量的保本理财产品。而去年下半年以来保本理财产品收益率很高,银行不赚钱。在此背景下,平安银行主动压缩了500亿元保本理财产品和高息协议存款。从今年1月开始,存款开始稳定上升。

  自邵平2012年担任平安银行行长以来,线上金融就被提升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8月,在组织架构调整时,又成立了网络金融事业部,随后又推出网络理财工具“平安盈”。平安银行在今年6月前将推出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确实已形成一定冲击,促使银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邵平称,“当然,既然叫金融,要有监管制度,风控、风险拨备这些相应的制度都得有。”

  

分享到: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监管分工落锤... 下一篇:首批5家民营银行四大模式...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