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财资管理网

您所在的位置:中国财资管理网 >> 资本市场 >> 正文

“特批上市”是严重的倒退

发布时间:2012-10-14 21:48:04  来源:中金在线  
新闻导读:天天都有好消息和坏消息,好消息是行政审批又取消了若干条,坏消息是说不审还不行的IPO,“特批”却依然还是一种我行我素的例外。是的,对于我们改革转型之中的股市来说,多一个“特批”,就意味着少一份规范,少一份透明,少一份公平,少一份尊严,少一份进步,同时,也少一份幸福。

  天天都有好消息和坏消息,好消息是行政审批又取消了若干条,坏消息是说不审还不行的IPO,“特批”却依然还是一种我行我素的例外。也就是说,如果说前者还可以说是进步,后者则显然是严重的倒退。

  俗话说,虾有虾路,蟹有蟹路。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没有政府背景的中小企业好比小鱼小虾,它们的IPO,都必须“过会”,即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而对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来说,则不难另辟蹊径,他们可以像螃蟹一样横行,“特批上市”。

  尽管银河证券至今仍未能符合“一参一控”的规定,其控股股东汇金公司不仅控股了银河证券,还控股或者参股了申银万国、中金证券、中信建投、中投证券以及宏源证券等多家券商,且未能按照证监会要求,在今年5月31日前完成整改,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其通过“特批”,绕道上市。最近的消息表明,“特批”帮银河证券扫除了其上市道路上的障碍。如果一切顺利,银河证券将采取“A+H”模式登陆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高达10亿美元。

  银河证券并不是“特批上市”的一个孤例。仅就证券行业而言,在其之前,最早的有十年前就获“特批上市”的中信证券,近一些也有带病上市,“先上市后补票”的招商证券。当然,这还没有算上以证监会办公厅名义发文上市的太平洋证券。至于在金融和其他垄断性行业,“特批上市”的就更是不一而足。四大国有银行,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中冶,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国水电,中国西电,中国化学,中国一重,金钼股份,等等。几乎可以说,无“中”不“特”,无“特”不“国”。“特批上市”在中国股市早已不是一种难得一见的个别现象,而是权力资本在权力运作下一有需要就可以变“特批”为“常批”的一种司空见惯的特权现象。

  “特批上市”是“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定位的产物,是融资为国企脱困服务的市场方针的具体体现。在我国股市开创之初,有关方面就曾规定,“股票的发行与交易,应当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障国有资产不受损害”。2006年5月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九条中更是明文规定,“发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但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这些说法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似乎不难找到符合其特定语言环境的理由,但也在一开始就为不符合条件的企业留下了可以绕开《公司法》《证券法》的规定进入资本市场的口子,明显违背了“证券发行、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的法律底线。上述这种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规定给接轨转型中的中国股市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本该早已扔入废弃之列,然而,时至今日却非但依然阴魂不散,还时不时地公然扛着“特批”的招牌招摇过市,这对于证监会口口声声的“市场化”,不啻莫大的讽刺。

  “特批上市”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在IPO审核制度下,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却偏偏还非得混同于一般拟上市公司一样冒充符合条件的资质“过会”,靠的不仅是发审委的走过场,形式上也有一个见不得人的特别的绝招,即:“模拟”。持续经营时间明明不满三年,却硬要生造出一份过去三年的模拟财务报表,以供发审委根据格式化的上市条件对号入座。说穿了就是弄虚作假,使“不符合条件”变得似乎符合条件起来。在这里,欺骗的不只是发审委的眼睛,而是他们的良心。弄虚作假就这样借助于权力变非法为合法,这就难怪欺诈发行在今天的股市仿佛已经不再是一条罪名,甚至就连过错也快算不上了,这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悲剧。君不见,现在哪一份送审的IPO申报材料没有经过“模拟财务报表”的格式化?又有哪一个正在进入辅导期的拟上市企业不需要接受同“模拟财务报表”跟进的所谓对号入座的“辅导”?好端端的常规IPO尚且如此,更何况这些本来就不符合条件的“特批上市”呢!

  “特批贵族”没有一个好东西。即使撇开他们与“持续经营时间”或“一参一控”等有关规定的抵触不谈,负债高,资产低,业绩差,还没上市就整个一副ST股模样,一上市就变脸破发的,几乎成了通病。中国建筑,每股净资产只有0.71 元,资本公积为负57.72 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4.3%。上市后的质量如何,完全只能凭借想象。中国水电母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4.85%,合并报表为88.47%,1441亿元总资产,负债居然高达1275亿元。公司称资产负债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及投资规模的增加,债务性融资相应增加及计提内退、待岗、遗属人员福利负债所致”。招股书明言,177亿元募股资金中60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降低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改善本公司的财务状况”。显然,股民还要为“内退、待岗、遗属人员福利负债”买单呢。一些在海外投资遭受重挫的大盘股,如中国建筑、中国水电、中国交建等,在特批上市时分别对市场隐瞒了据说在伊拉克、缅甸、利比亚、安哥拉等国的投资亏损情况,包装上市。上市后虽曾一度分别炒高到7.96元、6.23元、7.09元,后来无不因业绩变脸,分别跌破了其4.18元、4.50元、5.40元的发行价,令被套的股民苦不堪言。

  “特批上市”主要是大型国企尤其是央企的特权。大批大型国企的“特批上市”,不仅使得为祸上市公司为祸市场的“一股独大”愈演愈烈,还给股市带来了严重的圈钱扩容压力,造成股指的动荡不稳。这在银行股和一些垄断性行业大盘股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他们一边把国有资产贱卖给外国的战略投资者,一边向国家要政策,要优惠,要补贴,好不容易靠“与民争利”赚了点钱,却大多用于内部分肥,从来也不思回报国家,回报市场,回报自己的股民,使得股市一提起“特批上市”,就忘不了48元套牢股民的中石油。如此“特批”出来的蓝筹股,纵然再多,也只不过是赚点门面,对于投资者是没有意义的。

  是的,对于我们改革转型之中的股市来说,多一个“特批”,就意味着少一份规范,少一份透明,少一份公平,少一份尊严,少一份进步,同时,也少一份幸福。“特批上市”践踏法律,危害市场,我们决不应当姑息迁就。

分享到:
上一篇:财经评论家水皮来济发表... 下一篇:泉州上市公司居闽首位 ...
想快速阅读本站最新新闻资讯吗?点击右侧RSS订阅本站相关栏目新闻 打印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