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池用大白话来概括,就是三条:投向非标、资金来源与运用不一一对应、期限错配。这三条也正决定了非标资金池业务流动性差、可能导致“混账”管理,以及可能的流动性危机。非标资金池,是信托业的敏感词,这个在媒体上高频出现的专业术语,这个被监管机构屡屡提及的清理对象,到底是个啥?
有关“资金池”的概念的正式提出,是今年4月发布的“99号文”(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99号)),该文件明确规定“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对已开展的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业务,要查明情况,摸清底数,形成整改方案……”
不过,对资金池这个东西“99号文”本身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在随后的“关于99号文的执行细则”在提到“关于做好资金池清理”的规定时,终于给出了官方的正式定义:“信托公司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业务指信托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银行间市场以外没有公开市价、流动性较差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从而导致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不能一一对应、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期限不匹配(短期资金长期运用,期限错配)的业务。”
用大白话来概括,就是三条:投向非标、资金来源与运用不一一对应、期限错配。这三条也正决定了非标资金池业务流动性差、可能导致“混账”管理,以及可能的流动性危机。这些都是金融业的大忌,也因此终于招致监管整顿。可以说,中国银监会的这个定义到目前为止绝对最为专业且严密的标准定义。但问题是,如果有一份非标信托计划摆在你的面前,对照以上你真的能一眼识别它是不是所谓“资金池”产品吗?
是不是“资金池”,信托业的老手常用另一个更便捷的辅助指标——“有无安排申购赎回机制或者滚动发行”,有了它再加上银监会专业定义中的三条,谁都可以开个“非标资金池”门诊了。跟监管机构的定义不同,这一条说的是症状而不是症结,这两者就像发烧和炎症的关系,发烧这个症状通常是炎症这个症结的外在表现,但发烧自然比找到哪里出了炎症更方便。那么,为什么说非标资金池业务就一定不应该有申购赎回的安排?
道理其实很简单:非标资产不像股票或者基金,它投的是基本没有流动性的非标资产,如果你非要让一个投资基本没有流动性非标资产的产品做到可以随时申购赎回,那只能是发行方垫资,或者借新还旧(申购),但如此一来它瞬间就变成短借而长投(期限错配):那不是资金池又是什么?
来源: 远东理财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