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将探索在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扩大完善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拓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
生意社钢铁分社主编何杭生27日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如果以上细则如期实现并规模化,那么,上海自贸区将成为中国大宗商品贸易接轨国际的一道门户,也是一条捷径。”
何杭生认为,仅仅从自贸区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方面的细则上来看,主要分为三块内容—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发展;国际化贸易普遍化、常态化;贸易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建立。
“之所以称之为捷径,是因为随着国内大宗商品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以及行业利润逐步减少,国际化贸易的重要性凸显,而进出口贸易正是国际贸易的直接体现。”在何看来,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及其贸易细则的颁布,将有效解决其他国家对我国大宗商品反倾销案、反补贴案影响下进出口受阻的问题。
同时,企业在自贸区进行大宗商品贸易,不仅可以减少税率负担,也有效降低了自身成本,并可以乘着“自贸区”这艘“大船”,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与国际贸易接轨,与跨国公司竞争,抢占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份额,进而促进企业自身发展,赚取更多的利润。
“自贸区市场的试验、完善并发展,对国内大宗商品贸易来说,将会是一块接轨国际市场的跳板,是一个转折点。”何杭生说。
(导报记者 宁佳彦)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