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哲
休整了14个月的IPO市场,在2014年年初终于捱到了重启的节奏。
然而就在市场各方对新股“八连发”应接不暇之时,1月5日晚间,多家公司同时披露招股书,使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至此,证监会此前关于2014年1月将有50家公司陆续上市的“预测”,已经被逐步证实。堪称世上最猛的IPO浪潮汹涌袭来,而随之在民间悄然兴起的,是“打新股”的热潮。
只不过,市场对预期的IPO平稳开闸因此有了一丝惊慌。1月6日,上证指数更是上演了“黑色星期一”,收报2045.71点,跌幅达1.8%。面对“熊冠全球”的中国股市,中国投资者仍旧步步惊心。
IPO重启与改革同步
中国A股IPO一直存在着饱受诟病的“三高”现象,即高发行价格、高市盈率和高超募资金。但在2013年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国证监会称,这是从股票发行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重要步骤。在IPO开闸的同时,囊括信息披露、新股发行注册制、优先股、优先配售、老股转让、财务数据补充等多方面内容的改革措施早已蓄势待发。
“本次重启IPO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伴随着发行制度及相关改革而来的。”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李思敏表示,目前,蓝筹股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最低位,IPO的重启意味着优秀的上市公司将越来越多。
据记者了解,深圳证券交易所则开通了IPO信息查询专区,以提升发行信息披露透明度;上海证券交易所则提出,在市场入口环节,将根据修订后的上市公告书《格式指引》,要求“造假上市”的发行人回购全部首发新股,并依法赔偿投资者损失。
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也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80多项政策举措,全面构建起了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业内人士称,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强调了优化投资回报机制和健全中小投资者赔偿机制,为散户撑起了保护伞。
对此,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IPO重启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从“医院”走出来了,正常了。“有IPO的资本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它能够帮助市场完善自我调控机制。”
资本市场还在“消化”
中国股市2013年的交易已经宣告结束,沪深股指年线显示双双收阴——2013年,上证指数以2289.51点开盘,收于2115.98点,年内跌幅为7.58%;深证成指以9204.11点开盘,收于8121.79点,年内跌幅为11.76%。这是继2010年、2011年、2012年之后,沪深股市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再度垫底,连续第四年跑输全球股市。
一直以来,市场对A股新股上市的反应就是“跌”字当头,所以IPO重启对A股的利空效应也再次显现,中国资本市场也需要时间“消化”IPO重启消息。
2014年开年股市,沪深两市纷纷走低,“绿色”贯穿始终,1月3日当天,沪综指跌破2100点关口,收盘仅报2083.14点,跌幅为1.24%,逼近去年12月的低点。
“主要是投资者担心IPO重启会对资本市场造成冲击,股市资金会稀释,所以市场的表现非常脆弱。”证券分析师陈明对《中国贸易报》记者表示,与此同时,最新公布的2013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比11月回落0.4%,而2013年12月的中国汇丰采购经理指数(PMI)终值50.5也是近期的低点。“不漂亮的数据也是上周股市下跌的重要因素。”他说。
不过,陈明对记者表示,IPO重启是必然趋势,因为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
股民继续“打新股”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资本市场上充斥着两种观点:一种是IPO对于大盘的影响仅仅只是心理层面的,不会对大盘形成什么严重影响。另一种是IPO重启后,新股频发,会稀释大盘的资金,对资本市场有实质影响。
有分析人士指出,近期,消息面普遍偏空,导致蓝筹股再次承压。IPO进程逐渐加快,几乎每天都有5家左右的公司获得招股批复,按照前期证监会提出的2014年春节前近50家公司上市的计划,后期仍将有不少公司获得批复。在当前资金面本身趋紧的背景下,IPO开启无疑将再次引发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忧,短期也必然面临资金分流的压力。因此,市场仍面临较大的承压。
但即便各界有各自的疑虑,但本周仍有新股陆续上市,“打新股”还是被提上了日程。
陈明表示,目前申请的十几家公司,都是在中国证监会严格的审查下发行的,业绩、财务报表、市盈率指标应该有所保障。
股民对“打新股”的态度是:谨慎与开放相得益彰。
老股民李佳对记者表示,目前,大盘非常不稳定,而且IPO重启后,短期内不看好大盘走势。“经济形势也不明朗,先看看市场表现再说,不着急出手。”他说。
“中国证监会出台了许多新的规定,打击投机者,而就目前来看,新股也不会有太离谱的价格,所以,我暂时不会有‘打新股’的打算。”河北投资者刘莹春对记者表示,如果各项新规落实到位,新股价格应该是相对合理的。
当然,也有许多投资者对新股抱有极大的热情,许多股民也对记者表示,亏了这么多年,希望能通过“打新股”把钱赚回来一些。
“目前陆续上市的新股短期持有或能获利,但如果以持有两个月为期限的话,结合新股公司财报、市场关注度以及未来政策布局来看,还没有发现哪家公司具备被长期持有的价值。”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称。
所属频道:风险管理
所属频道:财税管理
所属频道:投资管理